專欄

月中有株婆娑樹——山竹班簡訊之一

在中國的傳統里,月亮里畫蟾蜍,太陽里畫三足烏。我對孩子們說:「為什麼古代人把蟾蜍和月亮聯繫在一起,把三足烏和太陽聯繫起來,我還不知道。」孩子們說:「蟾蜍晚上出來,小鳥是白天出來的。」也許真的就是這樣,蟾蜍是陰性的,和月亮相關,而鳥類是陽性的,和太陽有關。

撰文:2015年10月7日 首發博客

度過了將近50天的暑假,9月7日正式開學。學校舉辦了開學典禮,新增了一年級——山花班。我們班升為三年級——山竹班。

為了迎接新學期的到來,我們開了班級家長會,正好潘凱老師來我們學校協助工作坊,我趁機邀請他來參加。他帶我們體驗了一至三年級的音樂律動,講了音樂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們沉浸在音樂的美好中,十分享受。

老師和家長把教室和周邊的環境打掃乾淨,一切準備妥當,等待三年級孩子們的到來。

用目光傾聽

早上的晨讀,繼續把去年讀過的《千家詩》挑選一些再讀,但這次是請歐陽老師帶孩子們吟誦。歐陽老師的吟誦非常入味,不用幾天的時間,課餘時,我就能聽到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吟誦古詩。

《道德經》和《弟子規》接著讀。我仍然按照錢文忠老師的《弟子規》的講解,幾乎每天都講裡面的故事。幾年前我曾經在夏令營中帶著孩子們讀過《弟子規》,後來發現讀來讀去,沒有一條能夠督促孩子每天落實的。從此我就放棄了。這次帶孩子們讀《弟子規》,我同樣無法保證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里,但每天結合《弟子規》講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想一定會滲入孩子的心裡。

比如讀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把錢文忠老師書中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魯國有個國君去打獵,打到了一隻小鹿,他就派一個姓秦的臣子把這隻小鹿帶回去,準備晚上殺了吃。這位姓秦的臣子走在路上,發現有一隻母鹿一直跟著他,而且不停地在叫。這位秦先生不忍心,他想:我們國君抓到的 這隻小鹿大概是這頭母鹿的孩子吧。他就把這隻小鹿給放了。這位國君打完獵回來,就問這位姓秦的臣子:「我的鹿呢?」這位秦先生說:「路上有一隻母鹿一直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所以我就私自把小鹿給放了,讓它跟著自己的媽媽走了。」國君當然很生氣了:「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獵,本來滿懷欣喜地準備回來享受我的獵物,你竟然把我的獵物給放了。」國君隨即就把這位秦先生趕出了魯國。

一年以後,魯國的國君想給自己的兒子找一位老師,這個時候他又想到了一年前被他趕走的秦先生,就派人恭恭敬敬把他請回來。身邊的人看不懂了,就問這個國君:「大王,這個人不是原來得罪過您嗎?私自把您的獵物給放走了,怎麼您現在又請他回來當公子的老師?這是什麼道理啊?」這位國君很聰明,他說:「這個人連一隻小鹿都不忍心殺死,何況是對人呢?請這樣一個心裡充滿愛的人來教我的兒子我才放心啊。」

《弟子規》要求我們要懷有一顆仁愛之心,不僅是對自己的親人,對天地萬物都應該如此,這樣的仁愛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這個故事,第二天我們又回顧了一遍,我還提到世界上有人不忍心殺動物而選擇了素食。孩子們對愛護動物的話題很感興趣,不停地有人舉手發言,他們大多說的是看到殺狗、吃狗肉的事情。我沒有提倡孩子素食或少吃肉,但我說可以不吃狗肉,狗是我們的朋友。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現在讀起來仍然很實用,我和孩子們說到過用別人的東西,要先問:「可以借我用一下嗎?」但不可能老師說一次就對所有的孩子立即見效,需要反覆提 醒。學到這段話,正好把以前說過的內容再次強化。而且《弟子規》寫得更全面,用完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別人問你借東西,自己有的話,不要小氣,也要借給別人。

以前我看到過一些對《弟子規》的負面評論,由於自己並沒有認真閱讀領會,覺得那些批評是有道理的。比如說《弟子規》是文化垃圾,內容陳舊不堪思想腐朽,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甚至有人斷言:「《弟子規》就是奴性教育。」

當我成為小學老師,當我認真讀完錢文忠老師的講解,我覺得不僅孩子要學,家長也需要學。我從來沒有強制孩子必須按照《弟子規》里的要求做到,但學過《弟子規》和沒有學過,是會有差別的。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鐘的誦讀、講解《弟子規》,我相信澆灌了孩子內心善良的種子。

有人以為:「《弟子規》的擁護者們,大多沒有『自由之思想』,沒有『獨立之人格』,沒有『理性的力量』。遇到問題不情願獨立思考,不願通過自己的思維處理問題,而是希望直接從外界得到答案……」這樣的推論本身就犯了邏輯錯誤,學習《弟子規》和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理性的力量不是截然對立的,《弟子規》的擁護者錢文忠老師就是一位有著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和理性的力量的人。

俄羅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所進行的公民精神教育,主要內容有:心中有他人、以德報怨、熱愛勞動、善良仁愛、與壞人壞事作鬥爭。心中有他人的具體含義是:「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記,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願望都會影響到你周圍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間是有界線 的。要檢查自己的行為,問問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損害別人和不利於別人?做什麼事都要有利於你周圍的人。」《弟子規》的各項要求,背後的主要用意也是為他人著想。如何培養父輩與孩子間的和諧關係,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十不準」,如不準在大家勞動時自己閑呆,不準嘲笑老年人、婦女,不準同老人、成年人爭吵,不準因自己沒有某種東西而表示出不滿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教育細則和《弟子規》非常相近,看來道德的基本要求,無論中外都是相通的。

結合《弟子規》的學習,我向家長提出近期需要配合的事宜:

一、八點準時到達學校大門口。學校是八點二十上課,我們班提前了十分鐘。通常八點十五開始小練習,八點二十五至八點五十五讀書,然後是十五分鐘的分享、安靜、每日的頌詞,約九點十分到樓下跑步、晨圈、鍛煉,回教室喝水、吹笛子,大約九點四十開始閱讀課文,學習今天的生字。十點十分下課。

二、如何到別人家做客。比如先敲門,見到長輩要問好。不要大聲吵鬧,未經同意不要亂動別人的東西,不能主動要東西吃,玩好別人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等。這裡歸納的幾項,主要是孩子們在課堂上說的內容。孩子們通常會說:「某某到我家玩,都不收拾,我媽叫我收拾。」「某某到我家玩,告訴他小點聲,有人在睡覺,他還是大聲說話。」被提到的孩子也總是那二、三位。

三、主動向老師或家長問好。問好時,眼睛要看著對方。學校每天早上有值日老師在門口迎接孩子,據值日老師反映,有些孩子故意迴避老師的握手和問候。也有的孩子,老師向他問候時,他的眼睛看著別處。

我還把金波的詩《用目光傾聽》變成填空題,做完後讓孩子們讀:

媽媽說過一句最平常的話,聽別人說話,你要望著對方。

這句話一直伴隨著我長大,讓我學會了如何與別人交往。

聽別人說話也是一種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誠。

當我和別人交談的時候,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傾聽。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子,我的「窗子」永遠明亮燦爛。

真誠的目光勝似千言萬語,目光傳送的是溫暖的春天。

媽媽一句話教會我真誠地生活,她慈愛的目光至今仍照耀著我。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