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需要入學?歸根結柢,就是要讓孩子有走出家庭環境的機會,開始進入比家庭稍大、卻又比社會小很多的保護環境,開展自己的世界──入學是為了打開孩子不再同於以往家庭的(新)世界。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4年3月2日
[原始問題:請問若果一位已成為母親的華德福小學班主任/主課程教師,自己的孩子亦就讀同一所學校,編班的時候,是否把孩子安排進自己所教的班別比較理想?還是編配到其他班別較佳?另外,如果該孩子在學習、上課期間稱呼老師作「媽媽」,而其他同學則稱呼為「老師」,會讓同儕感到該孩子的身份比較獨特嗎?請問應該如何處理這種在校內/課室內的既「師-生」又「親-子」的關係呢?〕
當父/母親成為自己學校里的老師,孩子不會尷尬;但當孩子成為自己學校里的學生,父/母親反而尷尬;而父/母親乍然的怔愣與尷尬感染了孩子不得不去尷尬。
華德福教育里,成為主課程/班導,不是一、兩年一輪的事,而是八年一輪的事,所以如果編到父母任主課程/班導的班級,孩子最重要的頭十四年就完全栽在父母手裡!
為什麼孩子需要入學?歸根結柢,就是要讓孩子有走出家庭環境的機會,開始進入比家庭稍大、卻又比社會小很多的保護環境,開展自己的世界──入學是為了打開孩子不再同於以往家庭的(新)世界。
父母本身已經是孩子生命里最重大/嚴重、最糾葛的業力與障礙了,不是可以輕鬆擺脫/甩開的,如果孩子的班導仍是自己的雙親(之一),就讓父母對孩子的作用力延長與加強,會讓孩子更盲點在父母的盲點裡;何不允許其他老師進入孩子的生命里,平衡自己對孩子的過度作用、過度施力?──「父/母親是自己的班級導師」會給出孩子難以承受之重!
[補充說明:這也是「在家自學」的弊病;但如果不是社會裡教育體制整個扭曲、不健康,親-子也不必走向師-生關係的狀態與命運。〕
身為父/母,能給的、想給的,一定會給孩子,不會藏私,而孩子在家庭環境里得到的也足夠了,不必再多;把孩子留給他自己、留給能親近他命運的人,父母就要有退步、釋出的淡然。
[補充說明:不讓孩子編班編到自己班上,必須在入學以前就安排;分班/進班/入班/成班以後覺得不妥,才硬生生把孩子拔到別班去,孩子會有自己被虐待(特別對待)、被遺棄的突兀感,不再能正確歸屬任何(「自己原來的班」及「自己被插入/空降的班」)。〕
不管是班導還是科任,若自己必須教到自己的孩子,必須不刻意放大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重量,一視同仁:重點是,把所有自己手上的孩子當成是神聖-宇宙對自己生命的提問與揭示,盡心、儘力、盡意,讓自己的親-子關係深化到所有的師-生關係,更讓自己的師-生關係升華到自己與所有孩子的(類)親-子關係……寶貝著所有的孩子,彷彿他們是地球與所有人類的未來、也是人類文明走向未來的寄託/可能/希望,卻也在責任上戰戰兢兢;願意燃燒掉自己,去點燃每一顆孩子的心。
[補充說明:不把自己的孩子特別偏心照顧與對待,也不要讓孩子平常隨意進出教師辦公室場域,讓孩子明白學生該在的「界域/界線」……不要因為自己老師的身份讓自己的孩子享有校園裡的特權/霸權/優越感(這是最壞的教育!)。〕
[舉例說明:當親子雙方不因「外在對自己關係的品頭論足」大驚小怪/小題大作,時間也會沖淡「某某是某某老師的小孩」這類的強調。〕
至於孩子在學校/課室里要怎麼稱呼你,「爸爸/媽媽」也好、「老師」也罷,不要硬性規定:當孩子覺得和你比較在師-生關係里,自然會改口以「老師」稱呼你,和你比較在親-子關係里,就會「爸爸/媽媽」脫口而出;九歲以前的孩子會比較容易在公、私領域混淆,當孩子慢慢醒了,也會開始留意。
當孩子就讀自己任教的學校,自己反而得更謹慎、自覺:我是孩子想自然親近、模仿、欽仰的老師嗎?怎樣的我,才能正直、純潔、優雅?……當我可以不拘限對象地不老師而老師,不父母而父母,才開始自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