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音樂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我感受到很強的節奏性,「體驗」貫穿了整個課程,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多說什麼,僅偶爾有關鍵性的提醒與說明,空氣中瀰漫著和諧的氣氛,由內心引發的節奏性、來自人體的美妙聲音,令人徜徉在其中,陶醉不已。
大家常圍成圈進行活動,每一堂課必做的活動是「傳電」,活動方式看似簡單,大家一個接一個地拍掌,但我可以感覺到大家的默契還有節奏的敏銳度,是由一開始的 參差不齊到後來的流暢順利,老師不斷提醒大家不要count,而是要去感受,很自然地,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該在什麼時候拍手,「Be in the rhythm. Never count.」
另一個感覺節奏的活動是right & left, 先建立腳步的穩定節奏,然後再加進拍手的不固定節奏,老師的引導是由淺入深,很有趣味,如果硬要去計算拍了幾下,就離節奏越遠,如果不去算,僅用感覺投入 其中,就比較容易掌握到節拍,越到後面難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專註力,這是很特殊的體驗,對我來說,有的時候老師拍得毫無章法可言,但他卻可以把那些節拍 一次又一次地拍,每一次都正確無誤,我從來都不知道節奏可以這樣亂中有序、可以這樣在手腳之間流動、可以這樣令人投入其中。
聲音的奇妙在這一堂課體驗頗深,感覺自己肌肉的收放與聲音的變化,老師引導我們一步步去感受聲音的層次、去創造聲音,一點一點的加深加廣,最後一個層次…當你聽到的時候,你會知道是來自天上的聲音,這一個境界我還沒有達到,但我感受到了聲音的深度及廣度。音樂老師就像接生婆一樣,接生天籟,而天籟其實已經存在,只是需要老師的引導。音樂家需要「遺忘」,遺忘形式、遺忘固有的架構、做到了夠多的遺忘,就能完全進入音樂當中,其實不只是音樂家需要遺忘,我想我們都需要遺忘,當在某個需要投入的時候的確都要拋開些什麼,拋開的時候或許就是得到的開始。
第三章:語言的形成與教學
這一堂課雖說是語言的形成與教學,但課程的內容其實和表演藝術有很多的相似性,Mrs. Oberli老師一再地強調觀察力以及訓練我們的感知力與表達能力,說話、演說是了解自己的不同方式之一,老師就像是說故事的人,說什麼和怎麼說都很重要 (例如:body language)。「走路」幾乎是每堂課都會進行的活動,仔細看看自己的走路方式,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好好感受自己是怎麼走路的,看完自己再看看別人,從走路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正在述說的故事,不同氣質的人走路方式不同,風向的人用腳尖走路,步伐輕快;土向的人用腳的內側走路,低頭嘆氣;火向的人步伐重,好像要找人打架;水向的人 走起路來悠閑、緩慢,除了觀察之外,老師還要我們模仿他人走路,從模仿的過程中去同理他人的狀態。走路可以讀到很多訊息,握手、打招呼也可以讀到他人的故事。感知力的練習包含指尖、背、手掌這三個部分,例如兩個人一組,手掌相碰,其中一人主帶,另一個人被帶,之後還有用一隻手掌(或一隻手指頭)貼在另一個人的背後帶領、被帶領的人閉上眼睛等等進階,從手掌的傾斜角度調整位置或方向、前進或後退,原來我們不只有一對眼睛而已,身體還有很多其他部位可以用來 「看」,每個細胞都是眼睛。我們還進行了發音的練習,「L」、「R」、「S」等等,發音的練習結合動作,用操作表現聲音,甚至是帶入情緒,即使老師用的是 德國的字詞,但那些字詞頓時變得容易理解,更正確的說,是可以感受到字的意涵,有了怎麼用、什麼時候用的概念。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是傳情達意的方 式,Mrs. Oberli老師要我們用各種方式把人叫到面前,最後的挑戰是只能用雙眼表達,這是很有意思的練習,對表達的人和接收訊息、解讀訊息的人來說都很有挑戰 性。我們也很常圍圈進行活動,例如傳電、詩和拍手走路結合的韻律體驗等等,短劇的呈現也是課程活動之一。觀察、感知、表達能力的練習與體驗貫串課程,語言 的美、同理心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效溝通,是蘊含其中的深遠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