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遠古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之五:人妖之間

我們的遠祖竭盡所能要把他們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歷史保留給我們。遺憾的是一群無知的子孫們,因為不明白遠祖的苦心 ,總以為他們是在說神話故事。《山海經》的很多記載,遠古之人說得非常淺出非常詳盡,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從而在理解上發生 偏差,其結果大相徑庭。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華強(博客撰文:2009年9月

《山海經》中有很多似人又似妖的聚邑和國。這個問題自古以來被視為《山海經》的一個定性標準,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因為這部分內容山海經被定義為典型的神話著作。而我的研究正煺去了它的神話色彩。我認定那些似人似妖的小國或者部落在遠古確實存在。

《山海經》時代的居民正處於遠古人類的思維初級階段。他們從遠古的「獸的」思維開始向」人的」思維進化,表現出來的原始思維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和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客觀對象,記錄客觀對象。我們從中發現,原來形而上學的思維曾經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山海經》不僅為我們保留了遠古社會的大千世界,同時為我們保存了那個時代的人的思維軌跡,真正是中國人貢獻給全人類的一筆無可估價的寶貴財富,它是物質的遺產,也是精神的遺產。

收集整理《山海經》的先輩也深深洞察這一價值所在。所以他們記錄了民間依靠口頭流傳的《山海經》的不同的版本。原因是他們自己也難以辨別其中的真假,所以他們兼收並蓄以待來者。這一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山海經》的海經部分實際上是同一傳說的兩個不同版本。《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是一個版本;而《大荒四經》和《海內經》是另一個版本。兩個版本記錄的對象基本相同。

《山海經》中記錄的所謂似人似妖,荒誕詭異的動植物(人與獸)們,如果細心辨別,認真思考絕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原型並作出合理的解釋的。但是一經被定性為神話著作就沒有人再去研究其中的三味,所以就會以神話的名義延續下去。遠古人類因為處于思維進化的低級階段,所以他們在觀察對象,思考問題時和我們今天的觀察思維方式是不相同的。在《遠古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一至四)》中,我分析總結了他們的思維特點:1,先入為主,直線思維。2,孤立看事物,缺乏聯繫性。3,眼見為實,前為因後為果。4,重在觀察表象,用已知詮釋未知。反映在《山海經》里,很多記載就表現出這些原始思維特點,比如:

一,遠古人類的眼光和敘述的共性特點;

遠古人類的表達能力有限,沒有很多的概念分別去記載不同的動植物。加之《山海經》是在人們搞田野調查時的記載。其中的大多數動植物都是初次見到。能夠用一些帶共性的概念準確記載下來已經實屬不易。

  • 人面:凡是五官長在正面的動物的臉都稱為人面。人,猿類,貓頭鷹類均屬人面。如:「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 「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以上《北山經》
  • :凡是上豎的角狀物都稱作角。比如羚羊角,牛角等。有些動物有四隻角,原因時遠古人類把豎起的耳朵和犄角都當做角了。例如:「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東山經》
  • :凡是象翅膀形狀的東西都叫作翼。鳥有翼是正常的,但是《山海經》很多魚都有翼。這是遠古人類把魚的胸鰭,腹鰭,尾鰭和背鰭都當作了翼。例如:「其狀如黃蛇,魚翼」《東山經》「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北山經》「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南山經》其中凡魚身鳥翼者數以十計。
  • 蛇尾:凡是諸如黃鱔和蛇一樣的尾巴都叫蛇尾。比如烏龜就叫蛇尾,後來演化為龜蛇同體的玄武。「其中多元龜,而鳥首虺尾」《南山經》
  • 有木焉:凡是木本植物均稱木,無論落葉不落葉的。
  • 有草焉:凡是草本植物稱草。

掌握了這個共性,讀《山海經》時,理解能力就會增強許多。

二,可以分辨的現在仍然存在於地球上的動物:

《山海經》中有一些動植物前人已經辨別出了他們的原形,例如:

駕鳥是野天鵝。仆累是蝸牛。蒲盧是蛤蜊。

很多動植物其實一直繁衍到了今天。只是我們沒有將它們和《山海經》里的記載聯繫起來。一經對上號才發現:原來是我們很熟悉的東西。有一些我們今天通過分析《山海經》原文的記載可以知道他們是什麼?例如:

「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這是豪豬。

「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這是野豬。所謂角只是野豬的獠牙,角狀(見上)。

「其中多駁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這是白犀牛,犀牛一角。

「其鳥多寓,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這是蝙蝠。

「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這是鼯鼠。

生物學家郭郛先生在他的巨著《山海經注證》里做了很多很詳盡的考證,其中大多是正確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值得懷疑的。見仁見智,大家不妨自己研讀以後再作出判斷。

三,遠古人類的表述和我們的理解有差異的:

我們的遠祖竭盡所能要把他們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歷史保留給我們。遺憾的是一群無知的子孫們,因為不明白遠祖的苦心 ,總以為他們是在說神話故事。《山海經》的很多記載,遠古之人說得非常淺出非常詳盡,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從而在理解上發生偏差,其結果大相徑庭。

這樣的實例在《山海經》里是比比皆是。

「有盈民之國,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葉。」《大荒南經》其實直至現代在「大荒南」地界,人們仍然在食木葉。從湖南以南直到印度支那半島,人們普遍嚼食檳榔便是。

「有大人之國……有大青蛇,黃頭食塵。」《大荒北經》見到人時,蛇會吐信。彷彿蛇是在食塵。這也應該是很好理解的。遠古之人的理解能力有限,產生這樣認識上的錯覺情有可原。

「其鳥人面一腳。」這是貓頭鷹,人面;白天睡覺時有時一隻腳蜷縮起來。其實「一腳」現象在鳥類中非常常見,尤其見於雞類和鶴類。

四,遠古時代的常見現象後人不能理解的:

遠古社會,人類血緣相近且群居群交,所以在遺傳上可能有些現象現在不常見但是在遠古時代卻比較常見,例如:

「結胸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胸。」這是常見的「雞胸」現象,現在也很常見。

「貫胸國在其東,其為人胸有竅」這是常見缺鈣造成的胸陷。

「交脛國在其東,為人交脛。」《海外南經》海外南古有交趾國,交趾、交脛的區別上下而已,交脛應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羅圈腿。

「梟陽國,……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這是常見內八字腳。

整個地域出現流行的某種疾病,說明它一定有歷史的原因或者環境的原因,或者是遺傳上出了問題。因為依靠口口相傳而且流傳年代久遠,《山海經》中確實有一些記載今天已經變形或者產生了歧義或者變得怪異而不能理解。但是這絲毫無損於《山海經》作為我國遠古第一部國土資源調查的專著,為我們記錄下了遠古社會最珍貴的人類,動植物,礦物,地產和山川河流等地理資料。它像一顆被埋沒沙塵極其久遠的明珠,一經被發現就會熠熠生輝,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

遠古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之一:總體的概念,靜止的記憶。《山海經》給你的象是一幅幅靜止的照片,你無法分析它,也無法知道它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你無法知道它的歷史發展的軌跡。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