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是不夠的,還要認識其他事物,例如動物、植物等等,和動植物和諧相處將可發揮人的本質。
作者:蔡明縈老師(台灣)
前言
來到德國之前(注:2009年),已在台灣聽過七次的座談會、接著通過學校甄選、上了一學期餘思靜老師的華德福教育學(一)以及余若君老師的華德福藝術與舞蹈教學,有了初淺的概念之後,在六月十八號前往德國進行體驗與探究。感謝諸位老師在台灣教授的先備基礎,讓我在德國聽課的時候可以快速地做連結,在台灣聽到的、感受到的,其實和在德國經歷到的不完全相同,畢竟在不同的時空,體會就會不同,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做對照與思考,加深概念的同時也可以釐清問題。
在德國的課程一共有四周,本人將心路歷程分為四篇,篇名為適應與衝擊、理解與沉澱、思考與實踐、成長與回饋,是心路歷程也是學習歷程。在各篇之下又分為數章,因為每周的課程不太一樣,故分章說明當周不同課程的內容或心得。
第一篇:適應與衝擊
第一次到德國、第一次用英文上華德福、第一次接觸華德福學校老師的老師、第一次被問題追著跑…很多的第一次需要去適應,也需要學習去面對「第一次」所帶來的衝擊,在這裡投注的精神與心力讓人忘記暑假是什麼東西,也沒有時間去思考上課與假期的分別,只是沉浸在課程當中,享受正常的作息,接受適應問題與衝擊帶來的挑戰。
第一章:教室教學
這一堂課的老師是一對慈祥和藹、英語說得非常流利的夫婦(Mr. & Mrs. Schuberth),在第一天上課時,他們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不能複製華德福教育,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也不一樣,需要做轉化、在地化的動作,「You cannot copy Waldorf education.」這句話不只在這堂課聽到,在之後的課程中,甚至是其他課程中都陸陸續續聽到,可見這一個觀點的重要性。
我們要學的是精髓,配合我們的文化背景、環境來做轉化、發展,而非只是移植。學生並不是產品,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就是幫助孩子成長以及幫助他們成為他自己;老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說的話、做的事都會影響孩子,就像我們常提到的「身教」。要成為一個老師並不容易,華德福教育尊重老師個別的獨特性、不同的教學風格,並非大家都要成為怎樣的老師,而是幫助老師看見自己、成為自己,找到成為老師的天性。
在華德福教育的場域,可以看到老師及孩子是一同成長的,班級導師帶一個班要帶八年的時間,文學、數學、形線畫、歷史等等…要教授許多科目,可以想見其中和學生的互動、知識的交流、身心靈的溝通上是影響深遠的,也難怪一個老師需要很長的時間培訓出來,知識傳授之外,面對孩子的態度、自我心態的調適,都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不同階段的孩子所需的滋養不同,教師如何感知、判斷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課題。
老師需了解每一個孩子的背景,並公平對待每個孩子,每周都會有個meeting,級任老師、科任老師(越高年級的科任老師越多)會一起討論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圖像&故事和課程緊密結合,兩者均與孩子的關係密切,而兩者之間則是環環相扣的,圖像可以引導進入習字、發音、甚至是身體韻律等等,孩子需要圖像;故事穿梭課程當中(例如時態的教學可以搭配地獄三女神的故事與荷馬的奧迪賽史詩),並配合了孩子的不同階段發展,不同年級聽的故事不同,例如一年級是童話、二年級是傳說&寓言、三年級是創世紀、四年級是希臘神話、五年級是古老部落的故事、六年級是近代史、七年級是世界人民、八年級是著名人士自傳,說故事前要做好準備(設想情境或是問題),我們可以運用豐富的語言去說故事,敘說故事時不需要特別做任何詮釋,也不需要逐字解釋,給予孩子想像的空間,故事的本身即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