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成為父母之前,我不能理解那些天天圍著孩子轉的人。做了媽媽之後,我也變成了那種幾乎天天圍著孩子轉的人。我也想為孩子提供我能力範圍內,我認為的最好的東西。
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兒經歷,發現我們做父母做的有點急切,有點焦慮。
第一波育兒焦慮期從懷孕就開始了。首先是買各種育兒書看,然後是各種嬰兒用品紛至沓來。我認為早期教育很重要,我們聽說黑白閃卡很好就趕緊買,聽說讓孩子多爬行好就去買嬰兒爬爬墊,聽說給寶寶聽音樂和聽古文經典好就給他聽,幾乎凡是聽說對孩子好的東西,我們都想辦法弄來。把家裡填滿了各種東西,搞得亂七八糟,自己還很忙很累。
後來,新手媽媽逐漸掌握了育兒的要領,發現這些嬰兒用品大多沒有想像的那麼有用,寶寶的生活主要就是吃飽睡足。但是,父母的心還是很迫切,想要孩子早一點會翻身會抬頭,早一點會爬,很快就會玩玩具。總之就是什麼都很早、很快就會最好。
孩子一歲半之後,這種讓孩子快快長大的急切心情稍微緩和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能自己走路,也更會表達自己的需要了;另外,當了一年半的父母之後,對當父母這件事情已經習慣,和孩子有了默契,對養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些經驗了。
很快,第二波育兒焦慮期就到了。2歲以後開始考慮:為孩子選什麼樣的幼兒園,怎麼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怎麼玩……於是帶著孩子到處參觀幼兒園,每天和孩子一起看書,給孩子講故事,今天帶孩子去動物園、明天帶孩子去兒童樂園。又開始另一種忙碌。
3歲以後,孩子上幼兒園了。父母又不停歇的送孩子去畫畫班、舞蹈班、鋼琴班。有空的媽媽今天學做蛋糕,明天學做漢服,把孩子侍弄得白白胖胖,漂漂亮亮。然後開始帶孩子去看各種演出,去各種地方旅遊,因為想帶孩子去增長見識。
就這樣一波又一波的忙碌和焦慮開始了。
突然有一天,有個聲音對我說:別著急,要慢慢來。萬物皆有時。
萬物皆有時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春天播種,讓種子發芽;夏天陽光雨露充沛,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到了秋天,果實成熟,可以採摘了,冬天就該藏起來養精蓄銳等待來年春天。如果時間不對,做再好的事也不容易成功。
萬物皆有時,對於養育孩子來說就是要在合適的時間給孩子合適的東西,而且再好的東西也要在適合的時間給孩子,否則好東西也變成了壞東西。比如7歲之前的孩子不適合去歡樂谷這一類的遊戲場所玩耍。為什麼呢?因為7歲之前的孩子還不適合去這種有強烈感官刺激的地方玩,他們的身體還承受不起這些刺激。如果強行去刺激,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入睡困難,消化不良,便秘,學習障礙等等。
為了給孩子提供合適他們的東西,就得去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什麼,有什麼需要。因為,只有了解孩子和孩子的需要我們才能提供給孩子適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