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華德福與特殊教育
在德國的路上很少看到殘疾人士的蹤跡,正確一點來說,他們是被隔離的,隔離在一個像天堂一樣的地方,吃、住不是問題,只是不能任意在街上走動。德國的特殊教育其實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分享了他對疾病的看法,疾病—是為了發展,經過了疾病與療愈時期,孩子的內在產生改變,如果將這些危機與磨難移除,則孩子就沒有改變的機會。其實殘疾是屬於人的一部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要讓殘疾人士變得「正常」並不是聰明的想法,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有其任務,殘疾人士對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讓人們學習同理心、愛心,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看見自己。
華德福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天使居住在身體里,即使身體有缺陷,但孩子的靈性並不是有缺陷的,華德福學校不按照學生的障礙類別來做分班,而是依照孩子的發展階段,是故在一個班裡面可以看到不同障礙類別的孩子,特殊教育領域是將目標放在「發現自己」(這一點異於台灣特殊教育課程的功能性導向),教師先觀察、感受,然後對症下藥,說到對症下藥,就要談一談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在華德福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原因如下:
我們的身體可以分為三個系統,分別為head system, rhythmic system, limb system,其中head system和limb system是相對的,請見表格
head system (thinking,consciousness) |
rhythmic system(feeling) | limb system (willing,movement) |
頭部,圓狀 | 四肢,輻射狀 | |
外硬內軟 | 外軟內硬 | |
安靜的、冷靜的、思考的 | 活動的 | |
nerve-sense system(中心為神經) | blood system(中心為血液) | |
神經是邁向死亡的,沒有發展 | 血液是溫暖的、變化的 |
特殊障礙的孩子可能只有其中一者較強(head system or limb system),當然head system 中也有blood,limb system中也有nerve來做連結,但此兩者間要連結順暢,主要是依靠rhythmic system的運作順利,例如:肺臟的吸進和呼出(in & out),吸進空氣fresh air→fresh blood→clear thinking,同時藝術活動也可以滋養rhythmic system(feeling)這部分,讓head system和limb system順利連結,運作平衡、順暢。
這堂課也探討到「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會對世界造成影響,也會對自我本身造成影響,例如:踢球,球的位置改變,而踢球這個動作本身,攸關到踢者個人的心態(基於什麼樣的意圖來踢球?踢球前、踢球後的感受為何?)所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所作所為不僅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也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第三章植物與動物學
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孩子與大地和諧共存,並找出進入物質世界、心靈世界的通道……這堂課讓我深刻體認到「教育」和動植物學有連結,而這是我很少涉及的領域,對教育系背景的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思維,可以多一個向度去了解孩子。教育不能單傳授知識,態度也很重要,態度往往會透過行為表達出來,認識「人」是不夠的,還要認識其他事物,例如動物、植物等等,和動植物和諧相處將可發揮人的本質。
人和動物有對應性,當孩子與動物互動時,有助其靈性的發展,教育小朋友時,老師對動物學的了解是有其重要性的。Marti老師在上課時舉了很多動物的例子來說明其習性,並互相比較分析,說明有的動物雖然血緣近,但個性卻大不相同,有的沒有血緣關係,但卻有雷同的個性,Marti老師在黑板上的一筆一畫,將動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像是灌進了生命力一般,深深吸引著聽課的我們。
除了動物學之外,老師對於植物學也有所「著墨」,他在黑板上畫了植物的興衰歷程,我不僅看到了植物的美,也看到了能量的吸收與釋放,植物繁盛之時,我們要記得,而衰落的時候也是它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了解。身為一個老師要了解周遭的植物,Marti老師就是如此,他對植物的了解與觀察相當細微,每當走過教室前的花圃時,總不忘停一停,看看花草,摸摸它們是否無恙,Marti老師的舉手投足,在在表現出和自然生命的緊密連結。
要接近、了解植物並非藉由科學觀察,而是要透過日常生活,帶著孩子們一同從事園藝工作,引導孩子認識植物時,要給予孩子想像的空間,並在孩子與植物間建立連結,讓孩子去發現、去感受植物的內在美,畫出植物、表演呈現出植物,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人需要藉由感官去聽、去看、去學習,如此一來才可以感覺世界,這樣的方式貫穿生命歷程,身心藉此不斷成長。
華德福教育具階段性,可分為三個過程:
(一)0~7歲(play)善
- 簡單、自然地學習(就像呼吸一樣),並非學術性的學習,「模仿」是主要的學習原則
- 周圍的人是典範
- 用純真的心去接觸世界
(二)7~14歲(learn)美
- 這時的孩子和周圍事物產生距離感,發現自己站在地上,和周圍事物是分離的
- 大自然就像圖畫書,觀察星星、花草,看見山谷、河流,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14~21歲(青年期)真
- 比較不同事物,科學性思維,透過觀察整理出物理原則,發現問題→找出規律→驗證規律經過這三個階段,孩子體驗到世界的真、善、美,而動物、植物都有美的本質,美是要讓精神、心靈感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