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讀書

《自由的哲學》中文連載:第五章 對世界的認識(4/6)

配圖:魯道夫 ·施泰納

編者注:基於適量閱讀的原則(過量的內容不利於消化),我們將長的章節分為幾個部分發布(每周五更新一篇),特此說明。本篇為第五章第四部分(更多內容請閱讀《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專題頁)。如果您願意,請協助傳播;如果您喜歡,可以點文後的讚賞鏈接,請譯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別說明:《自由的哲學》中文連載所有內容均由譯者授權發布,僅供學習,嚴禁轉載。

專題《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葉工作室)

第五章 對世界的認識(4/6)

[521] 在思考中,我們已經被賦予一些元素,它們將我們獨特的個體性與宇宙融為一體。只要我們在感覺、在感受(也在感知),我們就是單獨的存有;只要我們在思考,我們就是一個合一的存有,滲入一切之中。這便是我們雙重性更深的基礎:在我們內在,我們看到一個完全絕對的力逐漸形成,這一力是宇宙性的;但我們並非是在此力從世界之中心湧出時對其進行認識,而是位於邊緣的一個點去認識它。假如是前一種情況,那麼從開始有意識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曉了整個宇宙之謎。但因為我們是站在邊緣的某個點上,並發現我們自身存有受到一些特定的限制,我們就必須藉助思考來認識超越我們自身存有的那個領域。這思考從普遍性的世界存有向我們內在延伸。

[522] 我們內在的思考超越我們單獨之存有,與普遍性的世界之存有關聯起來,由此我們產生了對認識的渴求。不具有思考的存有是不存在這一渴求的。當這樣的存有面對其他事物時,它不會產生問題。其他事物對它而言只是外在的。但對思考著的存有而言,當其面對外部事物時,概念便會升起。這一部分,我們不是從外在,而是從內在接收到的。認識,就是要把這外在的和內在的兩種元素結合起來,達致平衡。

[523] 因此,感知所得不是已經完結且封閉的,它只是全然實在的一個面向。另一個面向則是概念。認知行為是感知所得與概念的綜合。只有當感知所得與概念結合在一起,才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事物。

[524] 除了思考所提供的理念性內容之外,在世界單獨的存在體中去尋求任何其他的共通元素,是毫無意義的。除了通過對我們的感知所得進行思考性考察,並由此獲得內在一致的理念性內容之外,任何尋求其他世界完整性的努力都註定失敗。對我們而言,無論是一個被個人化的神、或是某種力、某種物質、亦或是那個不帶任何理念性的意志衝動(叔本華),都無法被有效地視作普遍性的世界整體。所有這些存在體只屬於我們觀察的有限範疇。我們在自身只能感知到人類有限的個體性,在外部事物上只能感知到力與物質。就意志而言,它只能被視作我們有限的個體活動之表達。叔本華想要避免讓「抽象」的思考成為世界整體性的承載者;取而代之,他在尋求某種能直接呈現在他面前的真實的東西。這位哲學家相信,只要我們仍將世界視為外在的,就永遠不可能抵達它。

[525] 「事實上,如果研究者自身只是一個純粹的認識著的主體(長有翅膀而沒有身軀的天使),而非別的什麼,那麼,要探索這個僅作為我的圖景[i]而與我對立的世界之意義,或是一個通道——由認識主體的純粹圖景通向除此之外還可能是的那個什麼,那是永遠做不到的。可是現在他自身就紮根於這個世界中,他作為一個個體而存在,也就是說,他的認識——作為圖景的整個世界之先決承載——仍然都是通過一個身體作為媒介而獲得的。但身體的喜好,就如已經闡明的一般,是理智在直觀這一世界時的出發點。對於純粹認識著的主體,這具身體無異於其他任何,也是一個圖景,是諸多客體中的一個客體:此身體的活動和行為,也如同可被他直觀的其他所有客體之變化一樣,被加以認識;如果它的意義不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被揭開謎底的話,那麼它之於這個人來說也是陌生和難以理解的…… 認識的主體,通過與其身體的同一性而作為一個個體來展現,這一身體是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被給予的:一種方式是在理解力的直觀中,作為一個圖景被給到,是諸多客體中的一個客體,並遵循同樣的法則;與此同時,又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被每個人直接地知曉,它被稱為「意志」。他的意志的每一次行為,都立即並不可避免地也是他身體的行為:一項行為,如果沒有同時去感知到它是作為身體的一個活動來顯現的話,那麼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意願這個行為。意志行為與身體的活動並非是被客觀認知到的兩種不同的、由因果律紐帶聯結起來的情況。它們不在因和果這一對關係中;它們是同一個、一樣的東西,只是以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被給予:一種是絕對直接的,而另一種則是在直觀中被給予理智。」

[526] 叔本華相信,他有權通過這一論證在人的身體中找到意志的「客觀性」。他認為,在身體的活動中能直接、具體地感受到一個實在——事物本身。這一論證必須被反駁,即我們身體的活動只有通過對自身的感知才能進入我們的意識,如此說來,它們一點也不比其他感知所得更為優先。若我們想要認識其本質,那麼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進行思考性考察,這就意味著要將其納入我們的概念與觀念體系中。

[527] 深深根植於天真意識中的是這樣一種觀點:思考是抽象的,不帶任何具體的內容。它最多只可能提供這個整體世界的思維性對應體,但永遠不可能是這個世界自身。任何一個如此判斷的人就從來沒有搞清楚過,不帶概念的感知所得是什麼。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只有感知所得的世界:在空間上它是純粹的並列,在時間上則是純粹的連續,看上去就是一堆毫無關聯單體的聚合。在感知舞台上出現和離去的事物中,沒有任何一個,與其他事物之間有著可被感知到的直接關聯。因此,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由等價對象所組成的多樣體。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沒有一樣東西比另一樣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一個事實比另一事實更具重要意義,那麼我們必然要求助於思考。若沒有思考的運用,那麼動物身上那些對其生命不具重要性的初階器官,在我們看來,將顯得與那些最重要的身體部分具有同等價值。只有當思考將各種存有用絲線串連起來,單獨的事實才對其自身和世界餘下的部分,呈現出意義。思考的這一活動是充滿內容的。因為,只有通過一個完全明確的具體內容,我才能夠知道,為什麼蝸牛相較於獅子來說,處於一個更低階的組織階段。單純的注視,即感知所得,無法讓我知曉關於組織體完美程度的內容。

(翻譯:王欣 校對:伍丹)

◂ 未完待續 ▸

讚賞譯者

掃碼關注ChildLeaf公眾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討論


[i] Vorstellung另譯為表象,參見第四章(3/6)注釋ii。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