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想系統深入研究「人」的發展;想學習藝術與多元學科間聯動的教學方式;同時我想補缺自己在教育哲學層面的不足。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撰文:曉靜
首發:藝術的一百種生活(鏈接)
配圖注釋
在這個城市度過的第三個夏天,突然又開始了啃書與寫作業的日子。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切都呈現在雲端。
七月開始的這段旅程,如果順利的話,將會持續3年(part time)。這並不是疫情中暫時的決定,而是一個遲到很久的計劃。工作很多年後再回爐的感覺,增疊了多層的堅定和理性。
在讀的項目叫做」 Waldorf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華德福教師教育項目)。所學內容包含了1-8年級的學齡段及部分高中年級華德福教育課程。課程涵蓋非常廣泛。有文學、數學、歷史、地理、科學、綜合藝術(色彩、黑板畫、雕塑、戲劇、手工、木工)、音樂(合唱、器樂)等學科的教學法、華德福主課教學、兒童及成人發展理論、教師內在發展訓練、教師語言、人智學理論研究、治療教育、優律司美、空間運動、生物動力農業、管理與領導力等、還有見習和實習。(有些獨有的課程也是我選擇這個項目非常重要的原因,我想在學習的過程中整理後逐一分享)
我不是第一次了解華德福教育。那是曾經在大學課堂上教育學課程里所接觸到的專業知識。看到一些文章和評論,不論是學術研究或心得體會,總是將華德福(Waldorf Education)、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Education)、瑞吉歐(Reggio Emilia Education)等不同的教學法做比較得出異同優劣之分。有些甚至在理解和選擇上糾結不止。仔細研讀,很多內容都並非帶著客觀理性看待。坦白說,教學法都不是唯一的,優質的教育卻是普世的。(這也是在近兩年里我在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許雅寧老師交流時所感悟到的)。我個人非常欣賞蒙氏體系的「混齡概念」、」教具及環境設計「以及那份」安靜自由的力量「;也認同瑞氏所提倡的」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和其」PBL「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時間裡久久傳承並被世人認可的教育體系一定有其值得延續的理由。適合而不繁複,最重要。
任何選擇也都是有因緣的,當你真正傾聽內心時。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得以有更多沉澱思考的時間來整理從專業背景到工作經歷再到專業提升的方向與路徑。哪怕停頓一會兒,也是值得的。
回顧每一段工作,我發現自身內心想要探究對於「人」和「生命的本質與發展的願望最為強烈且從未停止。所以我會選擇在「特殊教育」、「公益組織」、「臨終關懷」這些領域去探索實踐。另一層面,在經歷了「美術館」和「公共教育」的工作中,那些積累和見識讓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相信藝術的無限可能性。還有一部分,始終像是我的內在寶藏一般存在著。「揚琴教學」。那其實是我最深刻體悟「何為藝術教育」最根本的途徑。因為那些有緣而相識的孩子們和父母們。
此刻,我想系統深入研究「人」的發展;想學習藝術與多元學科間聯動的教學方式;同時我想補缺自己在教育哲學層面的不足。
然後,那扇新的門就打開了。這當然不會是唯一的那扇門,只是在當下自然開啟。
華德福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教育體系,全面研究更是需要時間來發展深度。我被吸引的,則是其背後「人智學」的哲學基礎所發展的所有分支。包括教育(華德福教育)、醫學(人智醫學、自然療法、藝術治療)農業(生物動力農業)、建築、優律司美、康復村運動(camphill movement)等眾多社會領域的實踐。
因為這種思考,我想重新用文字表達。在過程中保持全然開放和實踐。也希望能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同探究。
未完,待續。
Xiaojing
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