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基于适量阅读的原则(过量的内容不利于消化),我们将长的章节分为几个部分发布(每周五更新一篇),特此说明。本篇为第五章第四部分(更多内容请阅读《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专题页)。如果您愿意,请协助传播;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文后的赞赏链接,请译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别说明:《自由的哲学》中文连载所有内容均由译者授权发布,仅供学习,严禁转载。
专题:《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叶工作室)
第五章 对世界的认识(4/6)
[521] 在思考中,我们已经被赋予一些元素,它们将我们独特的个体性与宇宙融为一体。只要我们在感觉、在感受(也在感知),我们就是单独的存有;只要我们在思考,我们就是一个合一的存有,渗入一切之中。这便是我们双重性更深的基础:在我们内在,我们看到一个完全绝对的力逐渐形成,这一力是宇宙性的;但我们并非是在此力从世界之中心涌出时对其进行认识,而是位于边缘的一个点去认识它。假如是前一种情况,那么从开始有意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知晓了整个宇宙之谜。但因为我们是站在边缘的某个点上,并发现我们自身存有受到一些特定的限制,我们就必须借助思考来认识超越我们自身存有的那个领域。这思考从普遍性的世界存有向我们内在延伸。
[522] 我们内在的思考超越我们单独之存有,与普遍性的世界之存有关联起来,由此我们产生了对认识的渴求。不具有思考的存有是不存在这一渴求的。当这样的存有面对其他事物时,它不会产生问题。其他事物对它而言只是外在的。但对思考着的存有而言,当其面对外部事物时,概念便会升起。这一部分,我们不是从外在,而是从内在接收到的。认识,就是要把这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元素结合起来,达致平衡。
[523] 因此,感知所得不是已经完结且封闭的,它只是全然实在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向则是概念。认知行为是感知所得与概念的综合。只有当感知所得与概念结合在一起,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事物。
[524] 除了思考所提供的理念性内容之外,在世界单独的存在体中去寻求任何其他的共通元素,是毫无意义的。除了通过对我们的感知所得进行思考性考察,并由此获得内在一致的理念性内容之外,任何寻求其他世界完整性的努力都注定失败。对我们而言,无论是一个被个人化的神、或是某种力、某种物质、亦或是那个不带任何理念性的意志冲动(叔本华),都无法被有效地视作普遍性的世界整体。所有这些存在体只属于我们观察的有限范畴。我们在自身只能感知到人类有限的个体性,在外部事物上只能感知到力与物质。就意志而言,它只能被视作我们有限的个体活动之表达。叔本华想要避免让“抽象”的思考成为世界整体性的承载者;取而代之,他在寻求某种能直接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东西。这位哲学家相信,只要我们仍将世界视为外在的,就永远不可能抵达它。
[525] “事实上,如果研究者自身只是一个纯粹的认识着的主体(长有翅膀而没有身躯的天使),而非别的什么,那么,要探索这个仅作为我的图景[i]而与我对立的世界之意义,或是一个通道——由认识主体的纯粹图景通向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的那个什么,那是永远做不到的。可是现在他自身就扎根于这个世界中,他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他的认识——作为图景的整个世界之先决承载——仍然都是通过一个身体作为媒介而获得的。但身体的喜好,就如已经阐明的一般,是理智在直观这一世界时的出发点。对于纯粹认识着的主体,这具身体无异于其他任何,也是一个图景,是诸多客体中的一个客体:此身体的活动和行为,也如同可被他直观的其他所有客体之变化一样,被加以认识;如果它的意义不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被揭开谜底的话,那么它之于这个人来说也是陌生和难以理解的…… 认识的主体,通过与其身体的同一性而作为一个个体来展现,这一身体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被给予的:一种方式是在理解力的直观中,作为一个图景被给到,是诸多客体中的一个客体,并遵循同样的法则;与此同时,又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被每个人直接地知晓,它被称为“意志”。他的意志的每一次行为,都立即并不可避免地也是他身体的行为:一项行为,如果没有同时去感知到它是作为身体的一个活动来显现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意愿这个行为。意志行为与身体的活动并非是被客观认知到的两种不同的、由因果律纽带联结起来的情况。它们不在因和果这一对关系中;它们是同一个、一样的东西,只是以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被给予:一种是绝对直接的,而另一种则是在直观中被给予理智。”
[526] 叔本华相信,他有权通过这一论证在人的身体中找到意志的“客观性”。他认为,在身体的活动中能直接、具体地感受到一个实在——事物本身。这一论证必须被反驳,即我们身体的活动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感知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如此说来,它们一点也不比其他感知所得更为优先。若我们想要认识其本质,那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进行思考性考察,这就意味着要将其纳入我们的概念与观念体系中。
[527] 深深根植于天真意识中的是这样一种观点:思考是抽象的,不带任何具体的内容。它最多只可能提供这个整体世界的思维性对应体,但永远不可能是这个世界自身。任何一个如此判断的人就从来没有搞清楚过,不带概念的感知所得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只有感知所得的世界:在空间上它是纯粹的并列,在时间上则是纯粹的连续,看上去就是一堆毫无关联单体的聚合。在感知舞台上出现和离去的事物中,没有任何一个,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可被感知到的直接关联。因此,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由等价对象所组成的多样体。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没有一样东西比另一样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比另一事实更具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必然要求助于思考。若没有思考的运用,那么动物身上那些对其生命不具重要性的初阶器官,在我们看来,将显得与那些最重要的身体部分具有同等价值。只有当思考将各种存有用丝线串连起来,单独的事实才对其自身和世界余下的部分,呈现出意义。思考的这一活动是充满内容的。因为,只有通过一个完全明确的具体内容,我才能够知道,为什么蜗牛相较于狮子来说,处于一个更低阶的组织阶段。单纯的注视,即感知所得,无法让我知晓关于组织体完美程度的内容。
(翻译:王欣 校对:伍丹)
◂ 未完待续 ▸
扫码关注ChildLeaf公众号,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i] Vorstellung另译为表象,参见第四章(3/6)注释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