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讀書

《自由的哲學》中文連載:第五章 對世界的認識(2/6)

配圖:魯道夫 ·施泰納

編者注:基於適量閱讀的原則(過量的內容不利於消化),我們將長的章節分為幾個部分發布(每周五更新一篇),特此說明。本篇為第五章第二部分(更多內容請閱讀《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專題頁)。如果您願意,請協助傳播;如果您喜歡,可以點文後的讚賞鏈接,請譯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別說明:《自由的哲學》中文連載所有內容均由譯者授權發布,僅供學習,嚴禁轉載。

專題《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葉工作室)

第五章 對世界的認識(2/6)

[509] 對先驗實在論的擁躉來說,一個關鍵問題必然是:「我」如何從其自身構建了圖景世界?對於一個被給到我們的圖景世界,一旦我們將朝向外部世界的感官關閉,它便隨之消失。然而,當它作為間接探究存在著的「我」之本體世界的手段時,一種真摯的求知渴望由此被溫熱。如果我們所經驗的事物只是圖景的話,那麼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一場夢,而對事物真實狀態的認知就像是從夢中醒來。只要我們還做著夢,並且無法洞悉夢之本質,那夢的畫面仍然會讓我們興緻盎然。醒來的那一刻,我們不再去詢問夢之畫面間的內在聯繫,而是去研究作為其基礎的物理、生理和心理過程。同樣,那些將世界視作圖景的哲學家們,也很少能對圖景中諸多細節間的內在聯繫產生興趣。如果他承認一個存在著的「我」,那他不會去詢問,他的圖景是如何彼此關聯起來的;而會去關心,當他意識中包含一個特定的圖景流程時,在其獨立的靈魂內部正在發生著什麼。如果我夢到自己正在喝酒,而這引起了我嗓子的灼熱,隨後伴隨著喉癢欲咳的感覺,我醒了過來。(維岡特,《夢的形成》)[i]在醒來的那一刻,做夢的行為就終止了,我也不再對夢的內容有興趣。現在,我的注意力投向了生理和心理的過程,它們造成了喉癢欲咳的刺激,在夢的畫面中被象徵性地表達出來。以相似的方式,一旦哲學家認定被給到的世界具有圖景的屬性,那麼他們就會馬上轉而去探求深藏其後的真實靈魂。若幻像論完全否定圖景背後的「我」之本體,或至少認為它是無法被認知的,那麼事情就變得更糟了。通過觀察,我們能輕易地抵達這樣一種觀點,即,存在著與夢境相對的清醒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我們有機會去洞悉夢境並聯繫到真實;然而,我們卻沒有與這樣一種清醒的意識生活相似的狀態。擁護這一看法的人缺乏了這樣的洞察:事實上,有個東西,它與純粹感知之間的關係,就好似清醒狀態中的經歷與做夢的關係。這個東西,就是思考。

[510] 「天真人」並不缺乏此處所指的洞察力。他把自己交託給生活,並將事物視作真實,就像他所經驗的那樣。超越此立場之上的第一步,僅存在於這一問題中:思考是如何與感知所得相關聯的?不管感知所得——按照它被賦予我的形{Gestalt}——在我將之圖景化之前和之後是否存在,我都只能藉助思考,才能來談論它。當我說「世界是我的圖景」時,我是將思考過程的結果說將出來。若思考無法被應用到世界上,那麼這個結果就是錯誤的。在感知所得與任何對它的陳述之間,思考插入了自身。

[511] 至於思考為何在考量事物時被忽視,我已在前文給出了原因。[ii]它存在於這樣的情況中:我們將注意力投向正在思考著的對象,而非同時投向思考本身。天真的意識對待思考,就好似它與事物沒有關係一樣,它完全與事物疏離地存在著,並對世界進行著考量。而思考者勾勒出來的世界現象之畫面,被其認為並不從屬於事物,而僅存在於人的頭腦中。即便沒有這些畫面,世界也是完整的。世界,連同在其中的物質與力,是固定且完整的,而人則從這一完整的世界中勾勒出一幅畫面。對任何如此認定的人,我們只需問這樣一個問題:人們有什麼權利宣稱,除卻思考的世界還是完整的呢?難道世界不是像在植物上帶出花朵一樣,也以同樣的必然性在人類的頭腦中帶出了思考嗎?在地上播下一粒種子,它就會茁壯地長出根與莖,自身就會綻放葉與花。把這株植物置於你們面前,它就會與你們靈魂中的某個特定概念相聯。為什麼這一概念不應與葉和花一樣,從屬於這一整株植物呢?人們說:葉與花,在沒有感知它們的主體時,也在那裡。而概念,只有當人與植物面對面時才會顯現。很好。然而,只有當存在著可以讓種子播於其中的土壤,存在著葉與花可以綻放其中的陽光和空氣時,葉與花才會出現在這株植物上。同樣,當一個思考著的意識靠近這株植物時,關於它的概念才會產生。

[512] 將我們通過純粹感知所經驗到的事物之總和視為一個完整、全然的整體,而將我們通過思考性考察所得出的部分,視作一個與事物本身無關的添加物,是十分武斷的。如果我今天拿到了一朵玫瑰花蕾,那呈現於我感知的畫面,只在此刻是獨立一體的。若我將它插入水中,那麼明天,我將從這一客體獲得一幅全然不同的畫面。如果我的視線不離開這朵玫瑰花蕾,我會看到它經過不計其數的中間階段,漸漸由今天的狀態連續變化到明天的狀態。而在那一特定時刻呈現給我的畫面,只不過是對象在其不斷「生成」{Werden}的過程中所呈現的一個片段。如果我沒有將花蕾插入水中,一系列的中間狀態將不會發展出來,即便這樣的可能性已潛藏於花蕾中。又或者,我明天被阻止繼續對花進行觀察,那麼我只能擁有一幅不完整的畫面。

[513] 僅由在某一特定時刻所獲得的畫面而宣稱:這就是該事物。這是一個基於偶然性、不完全符合事實的觀點。

(翻譯:王欣 校對:伍丹)

◂ 未完待續 ▸

讚賞譯者

掃碼關注ChildLeaf公眾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討論


[i] Wilhelm Weygandt(1870-1939),德國精神病學家。Entstehung der Träume/《夢的形成》著於1893年。

[ii] 參見[313]段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