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華德福的理解,還在學習中,對教育該如何是好,更是在努力學習中,只是我感到喜悅,喜悅在這時間,我能和我的孩子們了解什麼是華德福,什麼是好教育的樣子。
原載:天下雜誌(網址)作者:倪重華 2014年12月18日
作者小檔案
原本有些冷門的「實驗教育」議題,這一兩個月突然在台灣取得了好多進展。先是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實施條例」為實驗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環境,緊接著在競選政見中大力支持台北市發展實驗教育的柯文哲醫師順利當選新任市長。過去本來是少數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參與的實驗教育運動,如今終於有機會影響更多的孩子,打開更多的心靈。
身為一個實驗教育理念的支持者,也是兩個華德福孩子的爸爸,我有一些經驗和期許希望與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當然也包含主管教育的各位官員)分享。
●「不考試怎麼知道學會了沒?」
我的兩個孩子本來都在私立小學就讀。有些觀念較傳統的老師「考試帶動教學、成績劃分階級」的教學方式一直讓我感到不安,直到念五年級的老大換了新老師沒幾個月就搞到假性近視,我和他們的媽媽終於開始認真考慮體制外的教育。
這段期間我正好透過TED Talk接觸了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的教育理念,也把他兩本知名的著作《讓天賦自由》和《讓創意自由》看完。Ken Robinson的理論針對,來自於美國大學教育問題所產生的想法,美國現行的大學教育方式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諸多教育方針皆是針對當時所需而設計,所以他提出一理論,希望能帶起變革,對人們做出適合現在、未來的教育方針。藉由教育讓人們找到興趣,並投注熱情,找到所謂的天命,達成生命的意義。而這世界越多人找到其天命,這世界的社會發展將更和諧、進步。
一時間各種機緣好像都在暗示我教育體制已經失去機能,學位的追求早就是一條創意死路,要找到孩子的天賦恐怕勢必得另覓良方。
我自己從小就是對傳統考試帶動的學習,無法適應、學習,更得不到努力學習的成就感,高中之後找到在自己的興趣就按照自己的興趣自己體驗,用身體去做、去體驗、去完成(比如音樂、攝影)。高中之前的時間基本上都是浪費了。因為這樣的成長經驗,我對我的小孩所受的教育其實的標準很低。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跟日本、美國的孩子一樣:三點鐘可以下課,每天能有時間運動,比如練個九十分鐘的球,然後晚上可以保持正常家庭生活,跟長輩吃飯,看看藝文表演。
即便這樣低的標準還是很難在體制內的學校達成,我只好轉向實驗教育體系。
我以前就聽說過華德福學校,但之前只知道宜蘭有,舉家搬遷到宜蘭的門坎不算小。後來朋友很快介紹給我借用台北市華江國小上課的華德福共學計劃,讓我去參加了他們的說明會,在說明會現場看到這些老師的熱誠和專業,也解除了我對師資的疑慮(他們都是合格師資再受華德福訓練出來的)。回去跟兩個孩子溝通之後,很快就決定幫他們辦轉學,去念華德福學校。
華德福和一般學校最大的差別就是「不考試」。年紀比較大的老大還問我說:「不考試怎麼知道學會了沒?」(顯然考試帶動教學的反應已經內化),相反地老二聽到不考試則是大呼「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