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健康生活講座:邁向健康養生之道一(上)演講記錄

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是自己說的算,他還包括別人看、自己感覺,要學會別人看的自己也感覺得到,自己也感覺得到自己,這是健康的第一步。要先喚醒大家的感覺,覺得自己健不健康,自己先註記下來。

編者注以下文字是2014年02月14演講人在台灣華德福教育協會舉辦講座之文字稿,刊發時僅對部分標點和用字做了修改。

演講人:吳弘達老師
文章源:理解中醫(網址)

我們今天要談「健康」,在準備上這堂課之前「健康」其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以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學校有教健康教育,而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去定義「健康」呢?

從字背後的意義來看,健康的「健」是有偏旁的,通常最原始的發展,都是從沒有偏旁的來了解他是什麼意思。

健,是什麼意思?一般我們在口語或文化上一般會用「建立」,所以建立是一個過程,通常這「建」是形容有力的樣子,以這個字為基礎加上不同的偏旁就會有不同的變化。譬如說我們加上金字旁「鍵」,金屬有力的樣子,琴鍵、門把也可以用這個字。肉字旁「腱」,肉有力的樣子。牛腱子,牛有力的肌肉。所以加上人字旁「健」,健康的一個要素就是這人要看起來很有力量、朝氣蓬勃。這是從外面看進去。有些人看起來朝氣蓬勃,但那是人前的表現,等他一個人的時候,整個人就「萎」去了,這叫做外強中乾,也不對。

康呢?什麼是康?除了健康之外,我們還會說康樂,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去查會發現他是形容道路。如果一條筆直的路,我們稱為「道路」;如果一條路走到分岔變兩條,叫做「歧旁」,誤入歧途的歧;如果分三條呢?這比較少用叫做「劇旁」,這都有個旁字。一條路寬寬的叫道;分兩條叫做歧旁;分三條叫劇旁;那分四條呢?十字路口。叫做「衢」。通衢大道,不稱旁喔,因為他是正的路。如果有條路走一走有五條散出去叫什麼?就叫「康」!六條叫「庄」。所以會說康庄大道,就表示四通八達。這路的細分一直分到九條分岔。

所以其實中國在文化上面是非常精緻的,不像我們現在什麼事都馬馬虎虎。每個文字背後都有它的定義、都有非常精確地描述、非常的精準,只是我們到後來有個文化的轉折,叫新文化運動。小時候我們讀到胡適罵中國人是差不多先生,其實是我們後來的人「差不多」了,以前的古人不是這個樣子的。這些文化是在唐、宋之前,到了後來就慢慢隨便掉了。這文化的精髓保存在哪裡?保存在日本跟韓國。你看日本,他大部份的文化是唐朝平行輸出過去的,所以你到日本可以看到很多唐朝那時候的東西,日本人就只是保存著,當然到了後來也是有些變化,你說他是守舊嗎?他也不是守舊,他就是保存住那個傳統,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古代的東西在日本出現。韓國比較是漢朝的東西。

所以康有五條道路,表示你身體的路都很通暢。身體的道路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經絡。如果有看過武俠小說、武俠電影就會聽過奇經八脈、打通任督二脈…其實說的就是身體的經絡。身體的經絡每個人都感覺得到,只是我們不去感覺它而已。

經絡就像我們身體的道路一樣,像台灣的高速公路有一高、二高就等於是台灣的任督二脈,如果台灣的高速公路突然不能使用,台灣的秩序就會大亂。

康講的是內在,你的經絡氣血是要通暢的。這五條是要通到哪裡去?是要通到你的五臟,你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這是古人對健康的定義。

也許你覺得還是很抽象,那我們回到自身經驗,平常你就能感覺得到的、但是你忽略掉的部分。日常生活實際能感覺到的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如果這五件事你都沒有問題,就表示體內的路非常通暢,有問題的話就是道路不通,道路不通在外顯會有些病症、不舒服,有些人表現在情緒上、有些人表現是在肉體上而也有些人士表現在心靈上,這就是屬於疾病的範疇。

調查一下:大家自覺自身吃、喝、拉、撒、睡是否有問題?

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是自己說的算,他還包括別人看、自己感覺,要學會別人看的自己也感覺得到,自己也感覺得到自己,這是健康的第一步。要先喚醒大家的感覺,覺得自己健不健康,自己先註記下來。

吃:就是你會感覺想吃飯、會感覺吃飽了、會有時間性,如果早上起來七點還沒吃飯,會感覺餓。但是這個餓是可以不吃的,如果這個餓是非吃不可,那也不對。有些人很會吃,但只要時間到了你不給他吃,他就會手發抖、開始很焦慮,那個也不對。吃東西要「會有飽足感」,有些人一直吃一直吃,胃都脹起來了,但他自己沒有感覺到,等到他知道的時候已經撐得很不舒服了。所以在這進食的過程中,會有飢餓的感覺,吃吃吃,會知道胃像油表一樣,知道:「喔!已經吃了七分了,可以了,該停下來了。」而不是說我每次都吃兩碗飯就吃兩碗飯,也不去管到底飽了沒有。

吃的過程,你有沒有去感覺吃的這東西滋味到底是什麼?酸?甜?苦?辣?還是稀哩呼嚕吃進去?這牽扯到:「吃飯不是只有你的身體在吃,不是只有滿足你的味蕾、胃,這是與你的精神有關的,你吃這頓飯,有沒有把你的靈性吃出來。」

這雖然有點誇張。但,什麼叫做有靈性?就是你對什麼事都有一個覺知。把飯夾一口起來,感覺這口飯在你嘴巴之外還是在嘴巴之內?吃的時候走到哪裡?然後一直走走走……。

這是一種訓練。如果有機會去打禪七,或者是去比較莊嚴的寺廟,他吃飯都是要噤語的。噤語就是要你回歸到自心、回歸到本性。平常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都是向外的,吃飯的時候還要跟人聊兩句,但是你都沒有關照到自己的內心,所以吃起來很沒有靈性。吃飯的時候都是在關照自己的身體,夾這一塊菜然後放到自己的碗里,然後再吃進去,那個過程你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個就是有覺性,身心靈才都是健康的。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