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老師的話深深觸動我,再加上我自己在大學教過13年的物理,在孩子的數學教學中,我不會去追求進度,一切以孩子當下的需求為出發點。目前數學的教學內容比公立小學的進度將近慢一個學期。
選擇公立小學習題的原因還有,可以節省我的大量精力。除了個別題目有些繞彎,即便我自己花心思去想題目,也想不出那麼豐富的題型。有的應用題需要配合簡單的圖畫,比如樹上有3隻猴子,地上有八隻猴子,總共有多少只猴子?如果讓我在課堂上畫這樣的圖,實在太麻煩了。
在帶著孩子做題目的過程中,我覺得公立小學的題目也是靈活多樣的,適合孩子們做的。我實在看不出孩子做公立小學的數學題目,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在主課上,學完新的內容後,孩子從黑板上抄題,一般來說可以做10道至15道題目。我個人的看法是,學習數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練習,僅僅靠課堂上做的10道或15道題目是不夠的。但做題量究竟多少合適?我也不知道。
另外,由於華德福是版塊教學,在語文版塊,周末是沒有數學題目的。而且,每天主課的誦讀、新聞分享、晨圈、豎笛的時間是固定的,大約70分鐘,剩下的40分鐘來上數學,平均到一個學期(這學期我們是二個語文版塊,三個數學版塊),每天不到一節的數學課。
我們班的孩子識字量還不夠,我在班上帶孩子做紙面上的應用題,我讀題目三遍,再做一些解釋。最後所有題目讀完,孩子們做的時候,不明白的地方再問我,我個別幫助。通常40至45分鐘能做完二頁的題目。那麼孩子在家裡做題,也是需要家長讀題目,需要做些解釋。而且不能一次把所有的題目做完。最多做一個小時左右。孩子們做計算題,是能明白題意的。做應用題有時需要解釋題意,可是一旦明白了,絕大多數孩子是會做的。而且華德福教育更加註重的是應用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我買了一本一年級下數學題集,作為孩子們的寒假作業。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會20以內的加減,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題目?數學題目不僅是對已經學過知識的複習鞏固,還要提高計算速度。寒假作業,家長們自己決定究竟給孩子做還是不做,做多少題目。
在語文版塊,我偶爾在主輔課上做數學題目。數學版塊時,每周我會利用一節主輔課的時間做些語文練習。
孩子可以用彩色筆做數學題,對於經常需要修改的孩子來說,我建議用鉛筆。使用彩色筆不容易擦掉。有人會說,孩子做題或寫字,盡量讓他們不用橡皮,是的,我同意,遺憾的是我自己也做不到。在家裡準備形線畫或寫字時,我需要用到橡皮,既然我自己離不開橡皮,我就不能要求孩子。一位孩子做的退位減法的數學題:
數學教學進度
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對數學感興趣,還出題目給家長做,家長擔心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是否導致過早喚醒孩子?孩子用腦過多,就不能平衡發展。我們班有從公立小學讀了一年轉來的孩子,如果照此推論,公立小學學了大量的知識,這些孩子肯定被喚醒了。事實是其中有的孩子仍然非常的夢幻。至1月31日全班有16個孩子過了八歲。即便什麼也不學,八歲的孩子是否也會漸漸清醒過來?
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吳文冰老師在文章中寫道:「孩子所謂的『理智』一旦被喚醒,就很難再回到自由玩耍充滿創造力、勇於嘗試的狀態了。——這個孩子融入集體遊戲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挑戰的過程。這些孩子一般是在家裡被教了很多『知識』,懂得很多『道理』。這些孩子一般也很少在遊戲中發出喜悅之極的歡笑聲。——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語言能力較強,句子簡潔,思考能力較一般孩子清醒得早,但想像力和對事物的感悟力比較單一,情感的表達和感受能力隔膜,生命力都比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強。」請家長對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有這些癥狀?而不是僅憑孩子喜歡數學就擔心過早被喚醒。
如何理解智力?「魯道夫 史代納使用『智能(intellectual 也可以翻譯為智力)這個詞時,乃是簡單的指分析,或從整體到部分,而且,只有一個人停留在部分,忽視它們的起源,且無法以更易於理解的方法,利用推理的合成力再整合這些部分為整體時,這個人才會被認定他用『智能』這個詞時是有損其意義的。『抽象』是指從前後內容中提取部分片段,例如由授課內容中引用部分段落,通常沒有完全了解其在整體課程內容之重要性。」 (選自《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隆.賈曼著,李心儀等譯 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這本書介紹了華德福小學一至八年級的數學課程,二年級期末做的題目有:375-158=,2166*27=,379248÷12=。按照目前我們班的教學進度,到了二年級期末肯定達不到這樣的程度。
這本書在華德福內部是有爭議的。一些華德福老師不贊同作者的觀點,那麼對於我這樣入門還很淺薄的華德福熱愛者來說,該如何做才算是符合了華德福的教育?
關於數學進度是否太快,有違華德福了?我把翻譯的澳大利亞華德福教學大綱,以及每個數學版塊的具體內容發給家長參考。我的不同之處在於乘除法直到這學期最後一周才帶入,但100以內2位數的加減,包括進位、退位,比華德福學得多。澳大利亞華德福學校二年級上學期期末的目標是:
- 把語言問題變成算式
- 寫出並計算四則運算題,不涉及進位。
- 熟練掌握2、5、10的乘法口訣
- 99以內的四則運算的橫式和豎式
- 開始學習4的乘法口訣 ,比較類型
- 從1數到100以內的任意數,再倒數回來
- 理解100以上的數
我沒有教四則運算,沒有做到掌握2、5、10的乘法口訣,沒有學4的乘法口訣,沒有帶入倒數數。我也沒有教乘除法的豎式。
本學期最後一次做數學題,題目出自和周末作業同一本書,是豎式進位加法的習題,各種題型合計35道題。全班有21位孩子到校,9位孩子全對,錯五道題以下的孩子有7位,錯十題以下的有三位,錯十題以上的有二位孩子。我的做法和以往一樣,讀題後再解釋題意。正是這樣的經歷,以及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映,才讓我根據孩子的需求決定教學進度。資深的華德福老師Ben說,華德福的核心所在是觀察兒童!
有的老師會以班上學習最慢的孩子的程度來決定教學的進度,他們認為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某個教學環節,有些孩子不明白,也沒有關係。數學學習是螺旋式上升。這學期,孩子們再次做了十以內的加減,二十以內的加減。一年級不明白的孩子,現在可以明白了。二位數加減不明白的話,到了三年級就會明白的。
我的拼音請不同的人教我,學了好幾次,我還是不明白。大約一個月前有位家長教我,我突然明白了!前面的人,雖然沒有把我教會,但一定是有影響的。
班上個別孩子,在數學學習的某個環節會卡住,比如剛開始學豎式計算。反覆講解練習3、4次後,他們也能跟上進度。有個男孩每次做題都比別的孩子顯得困難,可是在學期最後一次的練習中,數學題做得全對。美國來的貝絲老師說,低年級的孩子有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花開放了,有的花還需要等待,但遲早總會綻放的,他們從來不會通過留級來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
乘除法初步
一年級下學期期末的時候,我提到過乘法,並用石子演示了3乘以2是什麼意思。二年級第二個數學版塊,再次提到乘法,還讓孩子們做了這樣類型的題目:3+3+3=3*3=9。這學期最後一個數學版塊的最後一周,正式學習乘除法。
先從前一周的數軸說起。課堂上複習講解了數軸的意義後,發給孩子們如下的題目,請他們從第五題開始做:
做完的孩子可以繼續做前面的題目。我以為前面四道題難度比較大,估計能做2道也就不錯了。沒有想到25個孩子,有15個孩子做了前面的四道題目。孩子們自己發現了填數的規律。
接下來的一周我轉入乘除法。發給孩子每人一把石子、一張黑色卡紙。我說:「有9個人需要到操場排隊,站成3排,每排人數一樣,請用石子排一下。」孩子們排完後,我說:「每排多少人?」如果用算式表示是這樣的:9÷3=3 「每排有3個人,一共有三排,總共多少人?」也就是3個3相加等於9,用乘法表示:3*3=9。不僅如此,結合上周的數軸,我畫了一條數軸線,只標明0和9,中間三等分,讓孩子們在相應的位置上寫數字。用同樣的方式介紹12除以3等於4,3乘以4等於12。每做一道題,讓孩子們在本子上把石子的排列和數軸都畫出來。
第二天,我介紹2的乘法,仍然是發石子和黑色卡紙,「2個人一排,站成2排,用石子排列出來。總共有多少人?」我在黑板上寫2*2=4(人)。然後是3個人一排,站成2排,——4個人一排,站成2排,諸如此類。講完5個人一排,站2排,2*5=10(人)後,我讓孩子們在作業本上寫:2*1=,2*2=,2*3=—一直到2乘以10即可。可是孩子們熱情高漲,一路寫下去,有的孩子寫到了2*20=40。
我用同樣的方法教了3的乘法、4的乘法,課堂上我只要求做到3乘以10,4乘以10,可是孩子們卻停不下來。有位平時學數學緩慢的孩子對我說:「吳老師,我發現規律了!」還有位豎式計算有困難的孩子,做起乘法題,全班第一個完成。她說:「我覺得比豎式題簡單多了。」
以上詳細介紹了最後一個數學版塊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歸納起來:第一周學習了豎式的加法、尋找數字排列的規律、認識錢幣。第二周學習豎式減法、認識錢幣、複習20以內的數軸,擴展到100以上的數軸。第三周學習簡單的2、3、4的乘法,以及除法初步。似乎內容比較多,但都是基於從一年級開始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