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臨摹了一幅漢畫像里的牛耕圖,然後請孩子們畫:
畫完後,還要在另一頁寫上四句話,如上圖。這是古代民間流傳的寫給「春牛」的話。
幾年前,研究漢字起源易經的蕭啟宏老師告訴我,他小時候在雲南的農村長大,聽到牛是天官被罰到人間的故事。此後,他再看到牛,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就多了一份尊敬「原來牛是從天上來的,還當過官。」
中國古代綿延2千多年的歷史,都是農耕文化,農業生產離不開牛的辛勞,古代還有專門的「牛王節」來表達對牛的感謝。比如滇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牛王節」這天做紫紅色的糯米飯,飯熟之後,先給牛吃,然後人才能吃。這天耕牛不用幹活,盡情吃草;不準用鞭子打牛。據記載,以前布依族種水稻是把種子撒在地里,「由它自己長,莊稼長得不好。後來用牛耕田耙地,同時用牛糞作肥料,莊稼越長越好。為此,布依族人民愛牛如愛寶,與牛相依為伴。」
現在的農村,已經很難看到牛了。飼養場里的牛,只是為了供給人類吃牛肉,牛成為用錢買的消費品。我們如何讓孩子們從內心感受到人和牛的關係?如何在遠離豬、狗、馬、羊的情況下,重新恢復人和動物的關係?喪失對自然的尊重,「姥百合的賭咒」是會應驗的。
春假後,歐陽老師成為我們班的配班老師,王老師去山花班做配班老師了。感謝王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感謝王老師為班級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