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對現代文本的許多分析技巧,我認為基本上是在浪費生命。孩子的確可以通過自學來學習現代文本。我帶八年級的孩子做畢業論文的研究實踐,一年的時間,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大量閱讀、分析,寫作成文,基本都可以獨立完成,而且完成得有個性,有生機,有創造性,根本無需老師手把手分析講解。
再說閱讀經典的量。第一次聽說包本背誦還錄音這種做法時,嚇了一大跳。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口齒不清,輕輕搖晃著腦袋背《孟子》。看著他那半閉的眼睛,我難受得無法呼吸,不到兩分鐘就關掉了。
我正在做減法。對班上的孩子,所教授的內容必須少而精。對自己的孩子,更是。經典作品真的越背得多就越好嗎?小時候著迷地讀金庸,幾天讀下來,整個頭都暈暈的,彷彿沒了四肢。王陽明說:「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綢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過猶不及」的道理不是顯而易見嗎?
不急著教孩子背誦經典,特別是巨量的背誦,並非覺得經典對孩子來說太難,而是要量其資,觀其時。「萬物皆有其時」,孩子的成長學習更是如此,不能不論時節、土壤都撒一樣的種子和肥料。
比較保險的做法,是在培養孩子「洒掃應對進退」的良好習慣後,具備了有始有終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力後,九歲甚至十二歲後開始引領孩子比較大量學習經典。而且,引領的人需要具備一些洞察生命成長規律的能力。
沒人可以隨隨便便,想當然地超越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最終超越,首先得了解。一個民族的經典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核心智慧,它是這個民族心魂的明燈,照亮每個人「天命」的方向。不學這個經典,還能學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