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請看著孩子的眼睛 三年教學實踐後再次反思讀經

6歲開始,女兒負責每天擦桌子的工作。整整一年,父母除了耐心陪伴,還有堅持。這點上,爸爸偶爾一兩次的嚴厲非常有意義。女兒會用情緒反抗,甚至小聲說再也不喜歡爸爸,但還是去做了,並越做越順手,成為一種習慣。7歲開始,約定開始洗碗,倒家裡的所有垃圾。5個月過去了,女兒基本上已能不找任何借口拖拉,獨立認真地做好這些工作。我所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甚至寫了一個盤子的故事,讓女兒意識到認真態度的美好。這一習慣還需要進一步鞏固。

9歲再讀也不遲

時機不對,方法不當,你認為的靈丹妙藥,對孩子或許是毒藥呢!

7歲升入小學,在教室里開始學習寫字,背童謠,也背《千字文》、《聲律啟蒙》。我也試驗過開始帶孩子練習毛筆書法。先是自己每天練,孩子在旁邊看著覺得有意思,湊上來說也要學,幾天就停了。我們也試圖帶讀些古詩詞、《中庸》、《大學》,但觀察下來發現,這個時期,她在童謠、童話、神話故事中更靈動。用大把時間去布置木偶戲場景,然後和娃娃又唱又講很長很長的故事,她更活潑自然。

不需要太急切。用一學期到一年時間比較熟悉學校的節奏後,再開始有規律誦讀經典也不遲。每天下午三點到四點半,女兒和小夥伴在校園裡歡快地奔跑遊戲,回來津津樂道當天的學習內容,早睡早起,精神十足,已經非常足夠。

但還有一些習慣要更細緻地引導。比如零食,玩耍後收拾好東西,自己收拾房間,按一定的時間節奏洗頭洗澡等。

在這個時期,「洒掃應對進退」的良好習慣和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意志力習慣養成,遠比多背幾首詩歌來得迫切。

4歲起,女兒就明確表示要學鋼琴。沒給她買,因為她的雙手真的還沒有準備好。適當的等待和盼望對一個孩子求學的心靈是有益處的。無需經典的智慧語句,她從神話傳說故事中聽到的道理,足以讓她領悟到為什麼一個孩子要學會運用雙手幫助家人勞動,很多故事都在重複一個畫面:勤勞的雙手、誠實的堅持的勞動,才會有奇蹟和幸福。

有一次,洗碗時磨蹭,找借口說一個人在廚房裡太孤單了。在媽媽的陪伴下洗完後,我們在沙發上坐下來聊天,聊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為什麼故事裡每個人都要勤懇勞動,為什麼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要求你做力所能及的勞動,為什麼在學校里需要做練習。女兒眼睛不時閃亮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睡下後,女兒擠過來悄悄告訴我:媽媽,今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問:能給媽媽說說為什麼嗎?女兒不答。猜了幾個都被否定了,問是不是今天我們聊天了,你覺得你明白了一些道理?女兒輕輕的,有些難為情地嗯了一聲,點了點頭。從女兒活泛的眼睛裡,我可以確定,在基本洒掃習慣還沒養成前,若再給她增加經典閱讀,力量分散,她的眼睛裡一定會多出一份被規定的木然。等到這些基本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養成後,再讀經典,真的會遲嗎?

朱熹說八歲入小學,學習「洒掃進退應對」,是一個傑出的觀察。我不了解目前大量讀經學校強調從三四歲開始讀經,甚至五六歲就包本背誦的提倡和實踐者是如何來理解朱熹這個觀察的。我家的女兒是一個平常的孩子,生性活潑,情緒敏感,比較適合朱熹的這個觀察。目前來看,九十歲後正式大量開始閱讀經典,應該都不遲。

最近一年,有個切身體悟:觀察人的生命本質,一定要放到一生的長度去看。必須看到生命是一條流動的河,有它的律動、它的時節。一個德國男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華德福高中畢業生,他到學校做志願者老師。每周四的教師會議是教師一起讀人智學書籍。這個男孩表示,他不參加,原因是他現在的生命狀況是非常渴望了解外面世界,渴望體驗物質世界,而不是向內省查。等他三十歲,這樣的研討才是他需要的。之後,一說話就臉紅的他,積極投入做各種事情,工作之餘和孩子們、同事們、家長們打籃球踢足球,甚至到社區外去和別人踢球,不到一年交到了中國女朋友,把熱愛中國文化的爺爺接來旅行,就這樣豐豐富富地認識這個世界。有同事感嘆,這德國男孩了不起,三十歲時,他一定會像他說的一樣朝向內心世界去探索。經典始終在那裡,按照生命律動,無所謂會不會太遲吧。

不過,在7-9歲這段時間,我會逐漸在生活中讓女兒知道,從9歲開始到14歲,她將會每天持續誦讀經典。她慢慢會意識到:爸爸媽媽到了40歲才有機會這樣學習,我9歲就可以學習,不是一件很幸運歡欣的事情么?

我從女兒身上學到的是:放下成年人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心去聆聽孩子的身體、情緒、自我,好好看看孩子的眼睛,一切就會一目了然:時機不對,方法不當,你認為的靈丹妙藥,對孩子或許是毒藥呢!說到底,經典作品本身不會有害,有害的是陪伴的成年人自以為是,強硬地把自己以為好的東西強硬地灌注給孩子,摧毀了孩子的熱情、好奇和心靈的柔軟敏感。

經典閱讀的方法與量

課堂上對現代文本的許多分析技巧,我認為基本上是在浪費生命。

僅僅是不求甚解的誦讀是不是太簡單了呢?整個所謂的現代教育的課堂技巧,文本分析就被否定了?那還要老師做什麼?

通過實踐,我確信另一點:反覆重複的意志力練習,可以到達「通神」的境地——類似庖丁解牛、賣油翁出神入化的境界。從這點觀察,學習中國文化似乎真不太需要老師講太多。但這並不是說無需老師了,而是對老師的要求更高,老師首先要有實踐體悟。我也絕不相信老師只需要按下錄音機按鈕,對孩子說「跟我讀」,就萬事大吉。通過老師的生命體悟,孩子領悟到的才是與生命相關,隨著生命的成長律動而生長的活的智慧。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