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那就看不到孩子的獨特性,而這獨特性並非遺傳而來的。
作者:蔡明縈老師(台灣) 配圖:pinterest
第四篇:成長與回饋
三個星期很快的過去了,除了在課程中學習到的內容之外,我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越來越平穩,在泥塑課我體會到越混亂的狀態越要提醒自己去看事物的本質,放下既有的框框或是成見;在音樂課中,我知道放下才是得到的開始…一點一滴感覺自己的變化。最後一天的呈現看到四周來的收穫,也體會到前方還有很長的一段耕耘路…
第一章:繪畫
繪畫,是學生做的第一件事。這一堂課是畫水彩,在感覺顏色之前,需要遺忘一切形式,老師舉了中華民國的國旗為例,來討論色彩意義與感覺之間的關係,藍色的感覺?紅色的感覺?白色的感覺?這三種顏色又象徵了什麼?
顏色在光下才能呈現出來,透過明暗(白與黑)的轉化而有多種顏色產生,老師做了燭光、黑紙、肥皂水的實驗來說明:
(一)蠟燭擺放在清澈的水杯之後,一點一點將肥皂水加入,我們看到蠟燭透過肥皂水的顏色轉換是黃→橙→紅
(二) 在清澈的水杯杯壁上(半個杯子的杯壁範圍),一點一點將肥皂水加入,我們看到顏色的轉換是紫→藍光有靈性,不只是物質性,會奮鬥、會承受,和黑暗奮鬥而得到色彩。第一次看到這種關於顏色的實驗,大家都很好奇,老師也很有耐心地解釋說明,「對顏色的本身感興趣」是老師提醒我們的,而我想顏色本身就有引起我們興趣的本事,而且對它的興趣會隨著對它的了解而增加。
我們還探討了互補色、教室顏色的問題,九歲以前的孩子對互補色的感受性強,而九歲之後,對外界顏色的感受較大;安靜的孩子適合穿著藍色、紫色,活潑的孩子適合穿著紅色或黃色,因為藉此可以達到外在與內在的和諧。在德國,其實不同的地區有屬於自己的顏色,在學校里我們看到較小年紀孩子的教室顏色是紅色、黃色,大一點的孩子的教室是藍色、紫色,而決定教室的顏色甚至還需考慮到教師的權威,光是教室的顏色就包含許多學問在其中,背後的原因或是理論基礎有待進一步了解。
第二章:華德福教育哲學:人
在課程一開始,Keller老師就以幾個小活動來考驗大家的觀察力,其中一個是畫出你的表(不能看著畫),突然要我畫出自己的表,一時之間我反應不過來,感覺到雖然是我常常看的東西,要是沒有刻意提醒,真不知道我何時才會仔細端詳它。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他穿的衣服樣式、質料、顏色、鞋子的樣式、有無戴飾品、眼鏡等等,都需要去仔細觀察,並且不帶任何的偏見,只要仔細看、專心看、正確地看,然後敘述。
觀察分為四個層次:
(一)Physical body:孩子的身體狀況、背後的原因。「握手」是其中一個方式
(二)Life body(時間):不要只著重某一點,也不要不斷地學習,試著去停一停、去遺忘。例如以前理解不清的道理,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竟能恍然大悟
(三)Soul body:例如可以讀出眼睛所透露的情緒
(四)Spiritual body:看到孩子的獨特性。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那就看不到孩子的獨特性,而這獨特性並非遺傳而來的。
對於第四個層次,我思考了很久都沒有答案,之後我終於明白,原來那就是我的故事,的確,因為不會有人這一路走來的歷程都跟我一模一樣,我的過去、我怎麼來到這裡、我的任務是什麼…這些就是屬於我的獨特性!我開始回顧我的生命經歷,同時也聽到了老師的鼓勵與同學的分享,當下的我不是不想分享,而是不能,因為我哽咽得無法說話,不是悲傷難過,也不是開心,我哽咽、我流下眼淚,可是卻不帶著任何一點情緒,但我知道此時此刻我與自己好靠近,我在經歷什麼樣的歷程呢?這樣的感覺很熟悉也很陌生,熟悉的是自己,陌生的是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當老師,對我來說是一種憧憬,還記得在我小學一年級暑假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弟弟當學生,我當老師上課、出作業、製作聯絡簿,在國中時則想過當醫生或是護士,等到高中時上台報告之後,在同學的熱烈迴響與老師的支持下,我在層層的摸索中重拾當老師的信心與渴望,我很篤定的選擇了。
這篇有點看不懂的感覺,呵呵
這是系列最後的一篇,需要結合前三篇看,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