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物理學與化學:化學於物理、物理於化學】之二•物理

六年級從感官中得出結論,物理於觀察;七年級從量度/量化中導出結論,物理於判斷;八年級從經驗中發展結論,物理於概念/思維……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4年2月17日

雖然華德福教育在小學階段「六年級(之後)/六到八年級」才開始物理,但進入物理的前置作業就在四年級的動物學與五年級的植物學之中,也在音樂/樂器的摸索、學習里,孩子以自己為中心,看向也走進世界,喚醒心魂深層的感動。

六年級:

六年級的物理學基本上是去認識自然界中存在的現象,沒有人工的發明與機制過度介入。

上學期的物理課會從晚秋入課,因為晚秋帶著一種「空」、「凈」與「簡約」,可以讓孩子在感官上專註。

〔補充說明:赤道帶選擇從乾季開始物理學,因為這時的聲音帶著乾淨而不滯重的特質,可以較完美地呈現聲音。〕

聲學:

聲音是一種創造,一種(可以的)「無中生有」──聲音是這個世界物質性的源起及創生力量:聲音模仿著空無,卻又不再空無。

〔補充說明:華德福教育由聲學進入物理,是要讓孩子知道:物質由靈性而來,所以也帶著靈性的無法具體。〕

聲音是一種更細緻的發散作用,屬於乙太性的流動。

聲音是宇宙、星辰協調彼此的基礎,人也以聲音建構出音樂性的自己、自己的音樂性。聲音導向一種彼此尊重的和諧與秩序,形成一體的共感。

六年級的孩子需要依附群體,聲音示範出了異質之間協奏的可能。

聲音是非物質的「(存)在」與「不在」,卻在物質世界中呈現,讓孩子從(對聲音的)「不可捉摸」之中進入「可捉摸」;聲學讓孩子開始有掌握「無形」、「未知」的信心。

華德福教育為了讓孩子毫不膽怯地進入物理的領域,會讓孩子從聲學開始,去經驗不同的聲音(自然音與人造音、悅音與噪音、寂靜與喧囂……聲音與感受的關係)、聲學的現象(振動、音高、音量、音色……)(摩擦、吹奏、打擊)(可以透過孩子熟悉的樂器體驗、撥弄不同粗細的弦或敲擊盛裝不同水量的容器)、聲音的旅行/旅程(聲音的傳導、迴音……)(在氣態、液態與固態中的傳導性)(閃電之後才有雷聲、罐頭電話等)、聲音的力量與創造性(克拉德尼的沙盤圖案)(Chladni Plate experience)、和認識自己的發聲器官(口腔與聲帶/發出)、聽覺器官(耳朵/收入)。

光學/光亮與色彩:

光亮是破除/解除黑暗的力量,六年級的孩子需要以光亮破除自己物質上的沉重與黑暗,讓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因為光亮,我們有了清醒;因為光亮離開了黑暗,我們有了睡夢:我們因此有了黑夜與白天:當外在白天,我們內在黑夜;當外在黑夜,我們內在白天──光亮是我們意識上的明亮與清醒,不再昏昧。

〔補充說明:晚夜有無數的眼睛,白晝卻只有單眼;心魂有無數的眼睛,心臟卻只有一隻(眼睛)。然而,當太陽的光消逝,所有世界的燦亮將歸於黑暗;當生命的光消逝,所有世界的愛也將歸於死亡。〕

我們在規律的亮-暗交錯中,形成能亮、能暗,能起、能伏的自己。

世界的光亮透過火的力量賦予了我們:我們必須讓自己的思想成為光亮,以真實、正直;讓自己的眼睛成為光亮,以敞開/透明、無私;讓自己的言說成為光亮,以勇氣、仁慈;讓自己的耳朵成為光亮,以流動、傾聽;讓自己的呼吸成為光亮,以溫暖、熱情;讓自己的手腳成為光亮,以服務與愛──讓我們的存在成為世界真實的光亮,讓黑暗、虛假遠離。

在光學教育上,要讓孩子清楚靈性-生命/物質-生活里的光、真正的光(真正的光並不可視,我們看到的是偏光)、透過(能)黑暗的光亮、透過(能)光亮的黑暗……

〔補充說明:日出、日落、彩虹、光源、光種、明暗、光線、黑與白(灰階)、炭筆畫、原色/基本色(primary colors)、三間色/合成色(secondary colors)、再間色/第三次色(tertiary colors)、混色陀螺、(濕)水彩、光譜七色(prismatic colors)、光的路徑、補色、視殘影/視殘像、眼睛(構造)、針孔成像、照相(暗房/暗箱)原理、視錯覺(視覺愚弄)、光/火的遠古傳說……都可以成為教材。〕

熱(力)學:

溫暖是靈性與物質之間的過渡、介質:透過溫暖,靈性可以化顯(成)物質,物質也可以歸返靈性。

溫暖是一種愛的流向,因為愛,所以由「滿溢」流向「匱乏/缺乏/空乏」,願意犧牲自己來填補(空洞、清冷);溫暖可以滲透也充斥我們的整個存在,不像聲、光的局限(聲、光只能透過特化的器官觸碰到我們)──我們在宇宙中存在,也帶著溫暖;我們的生命是一種燃燒。

外在的溫度會影響我們內在的溫度與情緒,我們的個性、氣質、感受、言詞、行動都帶著溫度;不過,相較於其他動物,「『溫暖』的能力/技術」讓我們更能獨立於環境:,我們人類由內在產生自己的溫暖/溫度,也由外在發明溫度、調控溫度(如:禦寒衣著、地暖/熱炕、空調裝置等)維持住我們的恆溫。

〔補充說明:溫度也可以與色彩、光線、明暗的感受連結。〕

溫暖是擁抱,冷靜是獨立:人在溫暖中同化(著自己),在冷靜中異化(著自己)。

〔補充說明:我們的頭顱-神經系統是我們的寒帶,我們的胸腔-呼吸循環節律系統是我們的溫帶,我們的四肢-新陳代謝系統是我們的熱帶──地球的春夏秋冬、赤道到極地都在我們之內。〕

溫度的極性就在冷-暖、冰-熱之間。

六年級上學期的物理在溫暖中結束,是為了讓孩子在(入冬的寒冷)當中感受到人性可以在物質中(發揮的)溫暖。

〔補充說明:冷暖/冷熱經驗、冬-夏、干-濕下的溫感/體感、溫度(以熱、以壓力熔化物質)、藏在自然里的溫暖(植物中的碳、化石動植物中的煤與石油/能源)、地球上的寒-溫-熱帶、冷/熱源、如何(以)自然(材質)降溫、燃燒與摩擦(生熱)、(氣態、液態、固態上的)熱脹冷縮、熱的傳導、輻射與對流(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放天燈、清晨在海邊乘坐熱氣球等)……都是可以入手教學的素材。〕

˙˙˙˙˙

下學期的物理課安排在春天,是因為「電」與「磁」都是墮落性/墜落性的乙太,不再生命,反而扼殺生命(性);電、磁中要的是「控制」與「死亡」,而春天新生的生命力可以中和電、磁為孩子內在帶來的反作用力,讓孩子不那麼接近/親近死亡。

磁(力)學:

磁的道德在於:以內在的真實,區辨自己要對目標「接近」抑或「遠離」,而能在「不自由」中爭取「自由」。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是地球性/地獄性的亞自然特質:幫助我們在(與同質的)相斥中獨立起自己,在(與異質的)相吸中完整起自己,以「變節」與「背叛」(因為必須背叛親近,拉攏疏離)。

磁一旦(牢牢)吸附,就很難脫離、隔離,稍微離開仍會很快吸回去;磁是「必須『失去』意志」的排斥與吸引:磁可以改變與馴化你,你卻無法改變與馴化磁的特質──「磁」是我們內在、業力上的慣性。

〔補充說明:我們不能因為磁的本質而脫逃,因為我們就在地磁無所不在的作用里。〕

地磁是對地球的保護繭,會根據月相每月每月地變化、增減著自己;地磁也會在人體內重塑出磁場,以摧毀著人(的生命/身份)來促進人「自我(感)」的誕生。

磁帶著一種企圖上的強迫與刻意。

六年級的孩子開始重視與歸附團體,接觸磁(學),可以讓孩子拿捏如何在距離上取捨:如何親密到可以分離,又如何疏遠到依然能夠在一起、維持聯繫……

〔補充說明:地磁的南北極、極光現象、懸浮磁針、羅盤的原理、磁場/磁力圈、吸引與排斥(同感與反感)、磁化金屬(鐵)等都是課程中能納入的可能。〕

電學:

〔補充說明:(宇宙性的)「光」如果落入了亞物質,就被物質摧毀成「電」:「電」是墮落、敗壞的「光」,「電」混合了「善」與「惡」、「正」與「邪」,所以電(的存在)無法持久。〕

電既然墜落、墮落,自然能令接觸到它的人墜落、墮落。

然而自然界中的電,卻帶著一種讓秩序能夠重新排列、整理的道德:自然界中的雷電,是宇宙思想的光亮與秩序。思想能力開始甦醒的六年級孩子,能在雷電現象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光亮與震撼!思想讓物質開始可能,也開始繽紛……

電也帶著磁性現象,可以吸引與排斥,靜電可由摩擦發生。

〔補充說明:伏特(volts)是電流(爆發)的潛勢/電的(壓)力量,瓦特(watts)是電流的強弱度/電的流量。〕

七年級:

七年級的孩子遠離了神秘、傳說的世界,轉向現實/現際,非常意識著前因後果,所以這階段的科學教育也要幫助孩子看到科學在人類歷史上的進程、事件與發明/發現,看到從前的人對「(科學)真理」熱切並鍥而不捨的追尋。

〔補充說明一:讓孩子(充分)感受在科學上生出的想法、概念會比餵養孩子一大堆冷冰冰的科學公式重要;讓孩子知道科學由生命/生活的實相而來,願意自行發掘科學與生活的關聯。〕

〔補充說明二:讓科學與歷史交織,是要讓孩子縱觀人類的意識狀態,了解科學何以如此、何以走上這樣的一條道路(從古代的發明/發現走向近代、現代)。〕

這階段教師的任務在幫忙孩子找到另一個嶄新的世界,彌補孩子失去另一個世界的落寞……幫助孩子蛻變出完全新生的自己。

〔補充說明:神秘才是人類科學真正的起源,才是能引導孩子連結上自己本質的原動力;讓孩子在科學觀察/實驗中窺見神秘、讚歎神秘,而能更深地連結上之前失落的宇宙。〕

所以七年級的物理必須直接相關生活,知道這些都是人類社會性的需要,讓孩子願意透過物理,以「愛」進入對世界的服務。

七年級的物理會先用一到兩周的時間複習孩子對六年級課程的記憶,之後深化:在聲學上區分音質的生命與死亡、聲音中創造性與破壞性的力量、單弦樂器、五聲音階與全音階,也帶入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概念,了解音樂八度與數字的關係,而所有的和諧音,也都基於一種簡單的「整數比/畢氏音程(Pythagorean interval)」,隱約知道數字、音樂也導引出了星辰之間和諧與美麗;在光學中,複習之前也帶入「(凹、凸)透鏡/鏡面」觀念(光可以被反射、折射、集中成像,透過透鏡疊加…),並強調光「透明=在物質中不去物質的堅持」的特質;在熱學/熱動力學中,物質狀態如何因為冷、熱效應進入(固、液、氣)三態?什麼是各種物質特殊的冰點與沸點、不同溫度下的密實度?在電學中,怎樣物理或化學生電/發電?如何由「磁」到「電磁」?

在機械方面,七年級的孩子物質體正快速更動之中,發展出與世界、與自然力量的嶄新關係,這種力量也反映在機械力學/機械科學之上,因為孩子深入了自己的骨骼系統──機械力學其實是七年級物理學的重心。

〔補充說明一:槓桿、滑輪、輪軸、斜面、楔子、滾筒和螺旋作用能讓工作更省力:「力量(力臂)」能透過「走過的距離(力距)」獲得增強。〕

〔補充說明二:在靈性意義上,「槓桿」是在和諧里統整出共同完成的堅強-雄性力量,在身質上情感、在心質上同理/憐恤/共感、在靈質上(博)愛,以「愛」的意識與行動進入對世界的服務,以靈性克服物質;「滑輪」是提升整體人類,讓低等的上升,在上帝的高度與襟懷裡安歇;「輪軸」是願意在生命里以滾動/輪迴前進(自己),有著觸地/接地/入世的踏實,卻仍時時刻刻意識著自己存在的中心感、一貫性,願意馱載、承受重壓的業力;「斜面」是生命的挑戰性/陡峻度攸關我們存在下滑、上爬的速度/效率,而生命里最重要的斜面就在自己的真實、道德,自己讓自己如何(向亮-暗)傾向?如何(對善-惡)選擇?「楔子」是生命里對立、衝突的力量,讓一分為二,切分/分裂/區隔,並讓一點點的裂口/破口可以走向最廣、最遠的傷害(蝴蝶效應:以微小的變化帶來巨大的連鎖反應),相當阿里曼,因為斷裂、破碎、殘缺著生命;「滾筒」是時序的前進、加速,一種對秘密的封緘,屬於人造的作品/力量;「螺旋」是去克服「險阻(『強烈的阻撓』或『被壓抑的下來的慾望性阻力』)」,在時間裡循序漸進,突破物質障礙,讓自己接近、抵達靈性生命的目的(最終的穩固、安全)。〕

〔舉例說明:可以讓孩子了解咕咕鐘的重力驅動時鐘系統。〕

八年級:

八年級物理學的重點在液力學(「流體靜力學」與「流體動力學」)──透過液態/水力運作的力量,進階到對氣態的了解;而水的特質在:以柔軟克制剛強、以浮力抵銷重力──孩子對物理的認識由固體提升到液態、氣態,為孩子沉降的骨骼系統帶入希望、上升的浮力。

〔舉例說明:透過氣壓了解雲的形成、形式,高低壓氣團的形成如何與地理結合、地球上哪些地方是颱風/颶風的慣性廊道、特別的風向/風暴如何創造出各種氣候型態?讓孩子由氣壓而氣象,從地面到天空。〕

其他孩子已熟悉的物理層面則加入液態、氣態元素,深化孩子對物理的靈活性。

〔舉例說明:在聲學方面看到音速在不同介質中的反應(可與建築學、材料學結合),什麼可以用來傳達聲音,什麼又可以用來吸收、抵銷聲音?在熱學中,怎樣應用到輻射與對流?什麼是最有效的管道/配管系統?什麼傳導/導體、什麼隔絕/絕緣?在電學方面,電流怎樣對生命產生加熱或破壞效應?不同的材質如何影響導電性?如何接地、釋放掉電的積累與危害?如何測量電流(「歐姆定律(Ohm』s law)」)?電動機/馬達的拆解與認識……〕

-★-

物理學讓生活更豐富、有變化,讓人擴增施力的範圍。

物理學的前三年,要讓孩子知曉物理中主要領域的基本原則;讓孩子從音樂性之中長出自己能聲學的物理。

〔舉例說明:從音樂科學的鬆緊之中,聯想到人聲帶生理性的震動。〕

鼓勵孩子觀察物理現象,讓孩子學習清楚、獨立地描述。

不同年級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接近物理,即使是相同的科目/對象:六年級的孩子首度接觸物理,所以要激發孩子巨大的熱忱進入,讓每一次的現象都能深深烙印著孩子,讓孩子印象深刻,願意對世界敞開(六年級的物理讓孩子觀察現象即已足夠,但卻也必須讓現象餘韻無窮,並能讓孩子為自己導出正確、健全的結論);七年級的孩子需要物理現象展現出具有說服力的「美」與「真實」,而能開始探究現象背後的道理/原理/定理,現象、事件之間彼此如何連結/相關,由「『被動』的觀察」轉入「『主動』的實驗」(七年級的孩子渴望「秤量/量化」自己的經驗,形成客觀性的判斷);八年級的孩子認為自己幾乎長成,期待自己被成人般地對待,所以會不(再)屑老師的演示/示範,而要自己研究,孩子走向了物理的自發、自研,要容忍孩子屢次挫敗,讓孩子的概念以自己的方式修正、成長,培養出真正的思維──六年級從感官中得出結論,物理於觀察;七年級從量度/量化中導出結論,物理於判斷;八年級從經驗中發展結論,物理於概念/思維……

物理從不應該膚淺!即使一門一面(只聲、只光…),也不嫌單薄,只要教師帶著全觀的圖像,仔細選擇出適合一門深入的主題。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