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科學,都必須成為孩子(對世界)的發現,長成/雕鑿孩子面對世界的眼睛;所以科學必須成為靈性/心靈之眼──要能心靈,首重想像,先入於感官,再出於/超於感官;也必須以「愛」擁抱所有的看見。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4年2月17日
華德福教育中,物理學與化學的帶入,是要去喚醒孩子內在-心魂推理、思維的能力:物理與化學是一體/整體,而非拼湊/聚合──事實上,看到物質背後運作的神聖(「推動物質作動的星芒力量-物理」與「讓物質生命起來的乙太力量-化學),就是教育必須物理而化學的用心:物理必須超物質,因為物理生命在化學裡,而真正的化學超物質;物理於化學,但卻化學在(慣行)物理之外,孩子就認識到了生命的晉級。
〔補充說明:世界上最大的奇蹟/神跡就是在個人的小宇宙里反映出「『神』的形像/圖像」,讓個人在自己之內攜帶所有自己所需要的,完成自己神聖的命運──理化等於是生理學的延伸、外在化。〕
物理學,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助孩子認識物質(層界)核心、本質的科學,讓孩子掌握物質原理與特性,讓物質能有效為(孩子的)靈性所用。
〔補充說明一:華德福教育並不將孩子帶入專門/專業的(學術)領域,而是讓學科參與孩子健康發展的過程,藉由學科完整孩子的人格。〕
〔補充說明二:教師的內在生命力量必須穿透自己的人格,給出感動並震撼到孩子的教育,讓(在學習里的)孩子能夠活在教師(的發光)之中。〕
任何的科學,都必須成為孩子(對世界)的發現,長成/雕鑿孩子面對世界的眼睛;所以科學必須成為靈性/心靈之眼──要能心靈,首重想像,先入於感官,再出於/超於感官;也必須以「愛」擁抱所有的看見。
〔補充說明:在只看得到的缺點中發掘被忽略的優點,也在只看得到的優點中看到自己被主觀的偏頗/被偏頗的主觀,開始給出客觀的距離,就開始以「愛」擁抱所有的看見。〕
物理學要培養孩子觀察自然真實姿態/樣貌的能力,所以華德福教育在孩子開始看見世界、開始醞釀思考的時候,進入物理學課程。
物理(學)讓孩子真實而客觀地連結世界。
(現行主流)科學強烈受到度量衡的局限,完全量化,所以自然現象中的神聖性失落了:科學教導人類控制「自然」,也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窄化、等同成了「控制」,因此非常強調「因果關係」,也用因果關係推導出理論與模型;這種(想)對自然過程的全盤掌控/掌握是因為「恐懼」與「害怕」、無法充分信任,(複雜的)現象被簡化成觀念上的解釋,卻也因此讓人偏離自然的真相──科學把「不客觀」當成真正的「客觀」(依據),這是科學的偏見與危險。
〔補充說明:華德福的科學教育必須匡正「機械化」的過度簡約。〕
在人智學上的以為,物質並不靜態,物質是一種動力場域,「形成力量/動力」以「費氏數序/黃金分割數列(Fibonacci Number Series)」展現,且是原始狀態的無窮盡更新──物質從不停止自己。
〔補充說明一:也因為物質非常動態而活潑,被每一刻的環境新生,所以無法被靜態的理論、公式囊括與解釋。〕
〔補充說明二:這樣的動力場域建立起了自己(中性)的核心,並將(中性)核心擴展成為自己的乙太(圈/環/氣宇),也連帶產生了電子現象上的阻抗(作用),形成分裂成兩半的環形(像人腦/核桃的左右半球,內里是迴路),乙太流出又折返,同感著外在性的宇宙而在核心(區域)反應成震顫/振動,形成一種螺旋性的渦漩圖案:乙太外擴時強化而推斥,內返時弱化而收縮、凝集,物質遂由中心(逐漸向外)具體(化)──物質以動力編織出自己,片刻不停。〕
〔補充說明三:物質若要存在就必須愛自己(愛自己的所現/所示)、愛鄰近周圍/環境(愛自己的所在)、愛宇宙創造一切、賦予自己(能夠)存在的初心(愛自己的所是);物質三位一體:在動力場域之中,物質向內類化著之前的自己;向外表現著自己所類化著的;而在中心,確信著自己的與眾不同、無可替代──物質信任自己的存在(價值),知道自己的必要,於是允許自己進入對宇宙無償的貢獻與服務;這是一種「(博)愛」。〕
[補充說明四:任何的真空狀態(擠壓、排除空間到虛無),都會造成存在上(無意識地)顫慄與惶恐,讓生命(逐漸)淺薄化、無生命。]
[舉例說明:日常生活里以抽真空保存什麼、利用吸塵器吸取什麼的應用也會在無意識中加劇人對存在莫名的恐懼感,開始失去面對生命的勇氣。〕
事實上,人智學的物理只有三條定律:
同化(趨向)定律(Law of Assimilation):每個物質個體將自己向周圍其他同化,看齊也學習外在。
個別化定律(Law of Individualization):每個物質個體把外在(的優點)內化成自己(的擴展/新生/可能性),突出/凸顯自己的獨特、個性、宏闊與偉大。
(自我)主導定律(Law of Dominance):每個物質個體在本質上都有不可被凌越、代換的優勢,物質主導、決定著自己(的趨向)。
物質沒有那麼絕對,會因(所處)環境而相對──每個物質都是神性,也都源自靈性;都優雅、智慧,也都具足力量!
所以華德福教育會避免用任何(既成的)理論、模型/模式與公式灌輸、引導孩子,反而讓孩子從原始的現象開始摸索,練習歸納出自己的看見;物理學並不從理論或模型出發,而是讓孩子廣泛觀察、比較,尤其是對比性(強)的事物。
〔補充說明:自然界的現象當中,一定有超越理論、模型/模式、公式的部份,無法被完整含括,所以在讓孩子「共同形成『模式』的雛型」的過程,反而可以給出物理的寬闊。〕
讓孩子進入對自然現象的感情,這種情感連結會讓孩子在觀察時有著真實的洞見:以主觀柔化客觀,以客觀凈化主觀──華德福的自然科學教育其實非常感官導向,讓孩子的感官成為孩子自己的自然科學老師;感官帶來的感動與喜悅,尤其能療愈十二到十四歲之間的孩子,讓孩子從「過度蟄居、在意自己的『封閉(性)』」走向「邁向世界未知的『開放、敞朗』」。
〔補充說明一:讓心魂感動的元素,就在圖像的藝術(性)之中;所以即使硬性如物理學,也必須帶著美感呈現。〕
〔補充說明二:華德福的教育從意志與情感著手,而不從思想/頭腦:孩子的韻律系統從不疲倦,也不會過勞,不會造成讓孩子過度負荷的危險。〕
真正的知識並不來自複製之前(既存)的觀念/概念,而在於將自己的感官經驗整合成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讓心魂「個人化」(地創造)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完整自己也同時完整著宇宙。
孩子必須從經驗直接認識世界,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訛傳的知識去二手、間接地看待世界:孩子在經驗中讓自己的存在流向被觀察物的元素,在覺知/覺受上觀察,也在思想上觀察。
〔補充說明:這種存在上的流出能將囚禁在物質中的元素性精靈釋放,讓孩子的生命輕盈,也降低孩子來世業力上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