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華德福的台灣味

文中還引用其他文獻提到三種實踐華德福的路徑:1.純凈之路(強調符合正宗華德福原汁原味)2.組裝之路(把一些在地元素放進華德福組裝,卻無法融合,好比把翅膀插在毛毛蟲身上做成蝴蝶的樣子)3.演化之路(經過蛻變重生,根植地方並開花結果。)

編者注:本文作者為台灣新竹教育大學華德福中心主任,文後附有Boland教授的英文文章,我們計劃將其翻譯為中文。

作者:成虹飛
撰文:2016年9月17日

剛收到紐西蘭Boland教授寄給我剛出版的這篇英文文章,談華德福與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議題,並反省華德福向外傳播的「精神殖民」傾向。Boland從事華德福教育工作35年,在許多華德福會議受邀演說。我之前也在FB推薦過他的著作。

文章一開始他提到歌德館前教育組的負責人Christof Weichert 去年在澳洲發表的驚人言論:「我們該拿這位96歲的老太太怎麼辦?」意思是說,華德福教育自創立迄今已經老邁,該徹底更新了。文中還引用其他文獻提到三種實踐華德福的路徑:1.純凈之路(強調符合正宗華德福原汁原味)2.組裝之路(把一些在地元素放進華德福組裝,卻無法融合,好比把翅膀插在毛毛蟲身上做成蝴蝶的樣子)3.演化之路(經過蛻變重生,根植地方並開花結果。)

作者的立場當然傾向第三者,若放在台灣來看,可以問的是如何長出真實散發台灣味的華德福?文中引一位紐西蘭毛利家長的話,發人深省,他說「我的孩子上華德福學校,那是我能為他找到的最好學校了。可是我難過,每天他從學校回來,越發不像個毛利人。」

我有個好朋友在華德福學校弄北管木偶戲,或者另一位朋友在他的童年廣場搞三國大戰與各種台灣民間的兒童遊戲,都有濃濃地方味。包含體制內許多有志之士發展出來的接地氣的學習活動,例如平等小學巧宛然掌中戲團,比起「96歲老太太」,可是生猛有力得很哪!

相對而言,正如同Boland教授所觀察到的,世界各地有許多華德福老師被另一種體制化的力量牽制,不能面對周遭真實的環境,長出有生命的課程,卻自縛手腳,只敢依樣畫葫蘆,反而落入教學僵化脫離現實的險境。

最後需要澄清一點,有人會把這裡強調的課程「地方性」與地域或國族意識形態(比如台灣至上或復興中華)相混淆。前者是去覺知自己的生命發展與周遭土地的具體連結,以求健康的成長;後者則是一種區隔我與他者的認同政治,源於自我中心的權力慾望。

適逢中秋,願以此文與大家分享。

Boland, N. (2016). A Sense of Place within the Waldorf Curriculum.(PDF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