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這首詩,這是《詩經》周誦的第一首,我每天早上會有10分鐘到15分鐘的時間用於背誦這個詩歌,我們一首詩要反覆地去背,也抄寫,還會把它唱出來,我們唱歌就是讓孩子們自己譜曲。當我們學到第十首的時候,孩子們會陸續譜曲,把31首都譜完了,我們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才把它學完。這個活動讓我觀察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意志力,每天重複做一件事情,就會有像是天道之中的一種力量進入到他們身體里,這是我觀察到的。這種語言的描述說出來好像很空的,我們就一起來體驗一下,這是我們班上最小的孩子譜的曲,不一定像西方音樂每一個音符的長短要絕對,最重要的是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首詩是《輕妙》,當時選擇這首詩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讓他們多認點字,在華德福上課基本上都不進入到具體的技術層面,字詞量在我的觀察裡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我覺得越遠古的詩詞容量是越大的。第二個原因是六年級學的是西周,周是我們兩三千年的文明,像孔子也說吾從周,這是一個精神的源泉。
這個詩分為三部曲,第一部是《清廟》,第二部是 《臣工》,第三部是《閔予小子》,是周公旦給他兒子的周成王寫的,周公輔助他成為一個國君,在意識形態上面也很印證我們11、12歲的孩子。我唱的不是很准,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那個感覺。到了高年級,我們有些體育的律動活動是很激烈的,可以扔沙包,可以制五角星,比低年級的孩子要求更高,而且運動量也很大。這首詩,我們最主要是聽自己的聲音和同伴的聲音。我們全體起立,謝謝!
於穆清廟,肅靜雝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一般是這樣的,越到了高年級,韻律越會讓孩子們進入一種喚醒的狀態。這種韻律很優美,有一種韻味。我們有喚醒,是因為我們有睡眠,睡眠是非常重要的,華德福創始人強調9歲之前的孩子其實就是學會如何睡覺,說是休息會讓身體各個神經的功能會得到休整。有一群人是這樣觀察到人的情況的,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樣,意識清醒得沒有那麼快,眼睛一睜就知道今天要幹嘛了。如何叫醒孩子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情,這是要讓他的大腦和身體完全參與學習。喚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設計,華德福的教學要依據一個原則,那就是呼吸。為什麼要呼吸,簡單的一點就是你要讓「聽、說、讀、寫」都在你的課堂裡面流動起來,就像一個波浪一樣,你要知道水流淌起來就是很舒服的狀態了。如果一個成功的老師把握住了呼吸的節奏,把「聽、說、讀、寫」還有「動」結合起來,即使是兩個小時,孩子也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他上兩個小時的課不會有一點點的疲倦,他非常的享受。為什麼我們將此稱為「呼吸」呢?其實在佛家裡面講生命最本真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呼」和「吸」。孩子們律動夠了,思考夠了以後就會安靜下來。這種起伏的變化,不是人為設定的,而是根據需要做的一些改變,這就需要老師的洞察力。
施泰納的觀察是比較複雜的,我試著用我自己的體驗來把它講清楚。華德福課程的安排中,呼吸還不夠,我們還要把握更大的呼吸。如果我們知道老師是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你在一年級上課的時候會考慮到十二年級。數字代表年齡、年級,一年級的時候,你要想到十二年級。其實在一年級我們會上神話,在上神話的時候,我們不會用像現在的方式去分析它,去進入技術,進入每個人物的語言,我們不會,我們主要是體驗。有些神話故事完全像一個歌舞劇,他們就是在玩。我們到了十二年級的時候,將會用思考學術的方式思考神話。一年級的老師不會只管這堂課要幹嘛,我們要看到更遠的途徑。二年級對應的是十一年級,三年級對應的是十年級,四年級對應的是九年級。五年級對應的是八年級,七年級和六年級,他們有一點點對應,也有一點點推進。不要覺得它們是絕對對稱的。不是,它是遞進的。九年級開始,我們的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學的整個體系和容量不是目前的中學所有的,就像我現在帶的孩子們,他們學的就是神話學、喜劇、西方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還有化學、物理、社會經濟學和其他一些學科,你能知道大學裡所有能囊括的學問,我們都會有涉足。但不是像真正的大學生那樣去學習,而是以比較、想像和感受去學習。那個時候他們已經18歲了,他們真正要學完是到21歲,但我們不會考慮做這個大學,因為華德福已經不需要大學了。到了18歲,孩子們已經完全體驗過了整個人類文明,事實上,我們在八年級,孩子已經以體驗和感受,想像和藝術的方式,體驗過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從神話學一直到真正的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