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從「一」開始的語文(一)

我第一次對盤古的故事有印象,是在英國學習創世紀神話的時候,聖經里的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他要求人服從他的旨意。而中國的盤古卻是犧牲自己,創造了天地萬物。

老師課前在黑板上畫一幅有關盤古開天地的畫,講完故事,老師可以請學生們臨摹。也可以考慮讓學生自己創作繪畫。

(補充:郭沫若先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釋五十》中指出:「數生於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橫書?曰,請以手做數,於無心之間,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為一,次指為二,中指為三,無名指為四,一拳為五,六則伸其拇指,輪次至小指,即以一掌為十。」這個說法符合漢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認知把握客觀世界的方法。選自網上:《賀娟: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蠟染盤古開天地

蠟染盤古開天地

盤古在雞蛋里

盤古在雞蛋里

 

第二天:

複習第一天講的故事。老師還可以帶著學生讀讀古文的盤古開天地的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或者「天地合閉……就象個大西瓜,合得團團圓圓的,包羅萬物在內,計一萬零八百年,凡一切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於其內,硬者如瓜子,軟者如瓜瓤,內有青黃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閉已久,若不得開,卻得一個盤古氏,左手執鑿,右手執斧,猶如剖瓜相似,闢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雲;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硬者帶去上天,人觀之為星,地下為石,星石總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觀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無積處,流來人間,而注大海。」

斯坦納說: 「你一定要清楚明白兒童在九至十歲以前還不知道如何分別「自己」與周遭的環境。兒童雖然出於某些習慣性的本能稱自己為「我」,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感覺是自己與世界渾然一體,—–對兒童而言,每一件東西都是渾然一體無有分別的,他們自己也處於這渾然一體之中,一直到九至十歲他們都不會分別自己與周遭環境,若要適切地教育學生,這是你在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的。」盤古在大雞蛋里,有點像一年級的學生處於朦朧的混沌中。

關於教數學的一,斯坦納認為:「此時你應該這樣教孩子「這是(一)整件東西,現在你把它分開,然後你就有(二)件東西。這個(二)並不是把兩個(一)放在一塊變成的,而是由(一)變出了(二)」然後三和四也是這樣變成的,如此你就可以喚醒這種(一)實際上是那包容一切的東西,其中已經包含了(二)、(三)和 (四),—-在過去的日子裡,(一)單位是最大的,每一個(二)乃是其中的一半,如此繼續—」這和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幾乎是異曲同工。

「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據統計,老子的《道德經》上出現15次,《莊子》一書上出現175次,如「守一」、「通一」、「反一」、「貴一」、「為一」、「齊一」等。

老師可以問問學生,哪些東西是只有一個?

孩子們在空間或桌子上用手比劃「一」橫後,學慣用蠟筆或鉛筆或彩筆在紙上寫「一」,注意握筆姿勢。我還沒有找到兒童學習毛筆字的最佳年齡,有的說五歲,有的說八歲。剛開學,學生需要適應學校的生活,老師如果沒有把握,可以把毛筆書寫推遲一段時間。

研究漢字起源易經的學者蕭啟宏先生為「一」寫的詩為:

天地之始,一為太極。

一音通乙,一動成乙。

蕭先生認為,「一」的發音和「乙」一樣,「一」是靜態一的記錄,「乙」是動態一的表現。

關於「一」有關的詞語:一網打盡。一窩蜂。一無可取。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一無所得。一碗水端平。一無所有。一問三不知。一無所知。一望無際。一往無前。一物降一物。一五一十。言行不一。一笑千金。一瀉千里。一相情願。一息尚存。一團和氣。一敗塗地。一板一眼。一臂之力。一飽眼福。一報還一報。一悲一喜。一本萬利。一本正經。一鼻子灰。一筆勾銷。一病不起。一波三折。一不做二不休。一步一個腳印。一草一木。一唱一和。一箭雙鵰。一舉二得。一孔之見。一口吃個胖子。一路平安。一帆風順。一落千丈。一馬當先。一面之詞。一模一樣。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盤散沙。一貧如洗。一氣呵成。一氣合成。一清二白。一去不復返。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老師可以選擇其中的詞語,每天讀讀。還可以選其中的成語,講講故事,但不用詳細解釋每個成語的含義。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