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特殊需要人的天堂(1)

同吃同住同勞動

我對芒特印象最深的是每日的就餐。創辦人吉爾(Gill)說,就餐過程也需要有規矩(form),除非像易迪思這樣的學生可以例外。易迪思住在我女兒的對門,經常反覆唱同一句歌詞,有的時候唱得那麼大聲,清早把別人從夢裡吵醒,她卻渾然不知,無法跟她講道理,因為她根本不明白。我從沒有看見她上過課。有時還沒有吃完飯,她會突然大聲唱歌或發出奇怪的聲音,或突然離開餐廳。

每日就餐前,志願者帶領學生擺放碗、碟、調羹、刀、叉、調料品等。時間到了,所有的人坐在座位上,由一位學生或志願者唱飯前的感恩歌,唱完,大家一起說:「願我們的食物蒙受祝福。」就餐時很安靜,可以小聲說話。當有人問我:「需要這個嗎?」我說:「不要!」女兒告訴我,這樣的回答很粗魯,要說:「不要,謝謝!」我注意到那些學生都會說:「不要,謝謝!」這方面我不如學生。先吃完飯的人可以把不需要的餐具先放在餐車上,但不能離開餐廳,等所有的人用餐完畢,大家一起說:「謝謝美味的食物。」這時才算用餐結束。

然後,按照事先的值日分配,各就各位。有的人清潔餐桌、有的人掃地,有的人在廚房洗碗、有的人把碗放進洗碗機,有的人把洗碗機洗好的碗用布擦乾水分,有的人把擦乾的碗碟刀叉等放進櫥櫃。每種碗、碟都會分類擺放,櫥櫃的架子上貼有「大碗」、「中碗」、「小碗」的標誌。全部工作做完需要大約半小時。

每次投身於餐廳的勞動時,我都會感覺到這是康復村裡最溫馨的時光,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分擔。雖然事情不少,但一切安排得秩序井然,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分不清蔬菜還是雜草的學生,不知道怎麼握住球杆的學生,不能複述故事的學生,這時他們都能參與其中,只需反覆做單一的動作。

但這些學生不是一來芒特康復村就能做好這一切,學生剛來時,連擦桌子都不會,志願者要手把手教他們。

晚餐收拾完畢,要把早餐的餐桌布置出來。餐桌上每個位置要擺上一個小碟子、一個小碗、一把刀、一把調羹和一把叉子。我把刀放在碟子的左邊,調羹放在了右邊,錯!刀要放在碟子的右邊,調羹放在碟子的上面,叉子要放在碟子的左邊。這樣擺放的秩序性,其實也在訓練學生思維的秩序感。

芒特康復村餐廳之一 張筱葉攝

芒特康復村餐廳之一 張筱葉攝

 

每天早餐是8點開飯,有一天我不到7點來到餐廳,正好看到一位值日的學生在準備早餐的麵包。他一定是念念不忘他的值日,提前來做準備了。

芒特康復村的早餐布置 張筱葉攝

芒特康復村的早餐布置 張筱葉攝

西方人早餐很簡單,志願者帶著學生準備麵包、奶油、果醬、茶水等,不需要烹飪。午餐有專門請來的廚師負責,晚餐是一位志願者帶著一位學生準備。我的女兒在家裡從來沒有獨自做過餃子,到了芒特康復村,她一人帶著學生做了30人吃的餃子。我暗自吃驚,芒特康復村真能鍛煉人,難怪女兒說:「我學會怎麼做媽媽了。」

教學不是僅僅在課堂上,學習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室里我看到一張任務分配表,我用A、B、C、——代表不同的人名。A-把椅子放在桌子上。B-擦桌子。C-掃地。D-拖地。E-澆花。F-擦黑板。每個人任務明確,只需完成一件事情。

我問了已經做了四年志願者的巴西人塔提亞娜(Tatiana)、第二年志願者巴西大學生馬克斯(Marcos)、肯亞來的塔由(Tayo),為什麼選擇留在這裡繼續做下去?他們的回答幾乎都一樣:「喜歡這群學生,喜歡這裡的社區生活。」

已經70多歲的創辦人吉爾說:「特殊需要人沒有任何隱藏的東西在面具後面。」他們笑是因為開心,他們哭是因為傷心。他們不會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裝腔作勢、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