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对芒特印象最深的是每日的就餐。创办人吉尔(Gill)说,就餐过程也需要有规矩(form),除非像易迪思这样的学生可以例外。易迪思住在我女儿的对门,经常反复唱同一句歌词,有的时候唱得那么大声,清早把别人从梦里吵醒,她却浑然不知,无法跟她讲道理,因为她根本不明白。我从没有看见她上过课。有时还没有吃完饭,她会突然大声唱歌或发出奇怪的声音,或突然离开餐厅。
每日就餐前,志愿者带领学生摆放碗、碟、调羹、刀、叉、调料品等。时间到了,所有的人坐在座位上,由一位学生或志愿者唱饭前的感恩歌,唱完,大家一起说:“愿我们的食物蒙受祝福。”就餐时很安静,可以小声说话。当有人问我:“需要这个吗?”我说:“不要!”女儿告诉我,这样的回答很粗鲁,要说:“不要,谢谢!”我注意到那些学生都会说:“不要,谢谢!”这方面我不如学生。先吃完饭的人可以把不需要的餐具先放在餐车上,但不能离开餐厅,等所有的人用餐完毕,大家一起说:“谢谢美味的食物。”这时才算用餐结束。
然后,按照事先的值日分配,各就各位。有的人清洁餐桌、有的人扫地,有的人在厨房洗碗、有的人把碗放进洗碗机,有的人把洗碗机洗好的碗用布擦干水分,有的人把擦干的碗碟刀叉等放进橱柜。每种碗、碟都会分类摆放,橱柜的架子上贴有“大碗”、“中碗”、“小碗”的标志。全部工作做完需要大约半小时。
每次投身于餐厅的劳动时,我都会感觉到这是康复村里最温馨的时光,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分担。虽然事情不少,但一切安排得秩序井然,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分不清蔬菜还是杂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握住球杆的学生,不能复述故事的学生,这时他们都能参与其中,只需反复做单一的动作。
但这些学生不是一来芒特康复村就能做好这一切,学生刚来时,连擦桌子都不会,志愿者要手把手教他们。
晚餐收拾完毕,要把早餐的餐桌布置出来。餐桌上每个位置要摆上一个小碟子、一个小碗、一把刀、一把调羹和一把叉子。我把刀放在碟子的左边,调羹放在了右边,错!刀要放在碟子的右边,调羹放在碟子的上面,叉子要放在碟子的左边。这样摆放的秩序性,其实也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秩序感。
每天早餐是8点开饭,有一天我不到7点来到餐厅,正好看到一位值日的学生在准备早餐的面包。他一定是念念不忘他的值日,提前来做准备了。
西方人早餐很简单,志愿者带着学生准备面包、奶油、果酱、茶水等,不需要烹饪。午餐有专门请来的厨师负责,晚餐是一位志愿者带着一位学生准备。我的女儿在家里从来没有独自做过饺子,到了芒特康复村,她一人带着学生做了30人吃的饺子。我暗自吃惊,芒特康复村真能锻炼人,难怪女儿说:“我学会怎么做妈妈了。”
教学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学习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室里我看到一张任务分配表,我用A、B、C、——代表不同的人名。A-把椅子放在桌子上。B-擦桌子。C-扫地。D-拖地。E-浇花。F-擦黑板。每个人任务明确,只需完成一件事情。
我问了已经做了四年志愿者的巴西人塔提亚娜(Tatiana)、第二年志愿者巴西大学生马克斯(Marcos)、肯尼亚来的塔由(Tayo),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继续做下去?他们的回答几乎都一样:“喜欢这群学生,喜欢这里的社区生活。”
已经70多岁的创办人吉尔说:“特殊需要人没有任何隐藏的东西在面具后面。”他们笑是因为开心,他们哭是因为伤心。他们不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装腔作势、言行不一、口是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