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華德福教育師資培訓心得(第三篇)

華德福小朋友和其他學校的一樣,追、趕、跑、跳、碰,做盡了小朋友會做的事,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們很快樂,而且動靜皆宜,上一秒掛在樹上的小朋友,下一秒在教室里編織毛帽。

作者:蔡明縈老師(台灣) 配圖:pinterest

第三篇:思考與實踐

經過了兩周的洗禮,無論是在課程上、文化上或是與人、事、物的相處上都有更深更廣的體驗,第三周我們分成五組到各個學校以及幼兒園實習,將這些看到的、感知道的延續下去,並且可以在一個真實的教育場域看到華德福理念如何充盈於學校之中。

第三篇包含兩章,第一章是我在實習最後一天的反省雜記,統合了所有我在普通華德福小學的所見所聞,並且分項述說;第二章是從實習學校回來之後的分組討論情形與個人觀感。

第一章:實習於普通華德福小學

我在學校理的角色比較像是個觀察員,雖甚少參與小朋友的活動,但與他們一起經歷了學習的過程。普通華德福小學分為A區與B區,此兩區個別有一~十二年級,每個年級有一個班,我待在B區的二年級班,以下就老師、學生、課程與環境四個面向來做進一步的分享。

老師即為校長——學校里沒有校長,或者說每位老師都是校長,他們定期開會討論教學情況與學校事務。中午休息時間還可看到老師聚在一起愉快地用餐,在老師與老師之間流動著相互扶持與互相砥礪的氛圍。老師也會有責備學生的時候,而學校里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對事不對人」,情緒的轉換快,責備的是違反規定的行為、是事情,而非對人的評斷。老師們相當有耐心,尊重學生、陪伴學生,給予學生自由但也堅定個人的原則。

學生的自主、真實的學習——小朋友對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是有「自覺」的,同樣的工作,較早完成的人就再多練習幾次,手工藝課也是如此,學期開始時大家進度一致,爾後便因學習步伐不一,而可以自己去選擇「我要完成什麼」,學習歷程是簡單而真實的。華德福小朋友和其他學校的一樣,追、趕、跑、跳、碰,做盡了小朋友會做的事,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們很快樂,而且動靜皆宜,上一秒掛在樹上的小朋友,下一秒在教室里編織毛帽。我不會忘記在我即將離開學校的那天,他們牽著我的手,在我的身旁唱著英文童謠的快樂模樣。

課程豐富、時間規劃大不同——課程可分為三大部分:

  1. Part1(導師) Main Lesson(約10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
  2. Part2(科任老師) 團康(40分鐘,18人)/優律斯美(40分鐘,18人)Or手工藝(40分鐘,18人)/音樂(40分鐘,18人)
  3. Part3(科任老師) 英文課(4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Or 法文課(4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在課程中均有歌唱與活動,以Main Lesson為例,它包含了朗誦、問&答、吹木笛、reading & writing、story telling、晨圈(配合詩來進行圍圈、跑跳)…等等,豐富多樣,活動間的銜接順暢,學生的專註力高,老師也適時地調整上課方式,例如音樂老師因病請假時,導師視學生當日狀況改變原定計劃,把原本要做的手工藝改為戶外教學—萊因河畔走一遭(距學校僅5分鐘的腳程)。課程的開始與結束,每位老師都會和小朋友握手,這是了解孩子狀況的方式之一,誠摯的眼神、暖暖的關懷,透過手和手之間的溫度,照見兩個人的心靈。

環境自然、家的感覺——不同於在台灣看到的教室,這裡可以看到柜子、竹籃、布偶、掛著優律斯美的袍子的衣架,木製的季節桌上可以看到當季的新鮮花朵綻放,沒有計算機,沒有影音設備,但卻富含了像家一般的溫馨。牆壁上淡淡的紅與若隱若現的白均勻地相容,是很舒適的色調,孩子的畫掛在牆上,和諧中又帶著活潑的生命力。孩子玩耍的地方是草地、泥土地、樹榦、石板椅、樹叢間的小徑、孩子們親手搭建的木製小屋,當然還有鄰近的萊因河畔,自然的環境,孕育著純真的性靈。

這一周來的見習經驗令人印象深刻,也在這幾個面向上有些思考與反省,老師的「身教」,給予學生自由但也堅定原則;學生的快樂神情,「自覺」當下的學習;課程的豐富,營造節奏性、多元的學習;自然的環境,陶冶真、善、美的性情。那和諧溫馨的氛圍令人難忘,那悠揚的歌聲在心頭繚繞。

第二章討論與分享

到教育現場觀摩,是一個驗證所學的機會,大家從實習學校回來之後,一起分享經驗,有的具共通性,有的是實務與理論不符,我記下了幾個我們討論的內容:

(一)級任老師管起秩序來比科任老師容易

(二)理論和實務有差距(尤其是特殊教育領域)

  1. 「握手」儀式不是每個班級或年級都有
  2. 有個五年級班老師說故事的時候沒有管秩序,並且看著書念故事
  3. 特殊教育的分班並不是上課提到的「分齡」的方式;沒有特別著重在精神層面

(三)特殊教育學校的班級一天有四個老師,不像台灣有固定的導師。課程和普通班很像,只是進度較慢。

(四)很特別也很溫馨的是,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某個班級,每個小朋友每天會輪流聽到學校老師念一首屬於他的詩;老師運用優律斯美讓孩子學習字母,效果不錯。

(五) 在情緒障礙與學習障礙的學校有隔離室(教室里附屬的小房間),一開始聽到會覺得隔離室像是一種懲罰的工具,然而分享的同學(泓哲)有另外的體認,與其說是隔離室不如說是準備室,因為學生在裡頭冷靜一段時間、準備好了之後,會再回到班上上課。在我實習的普通華德福學校也有類似的方式,只是違反約定的孩子不是到隔離室,而是到隔壁班教室,不知道學校老師用這種方式的緣由,但我的確看到「冷靜」的作用,畢竟換了一個情境,而班上的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班上對於突然從別班出現的小朋友沒有太大的騷動,老師之間也很有默契地互相配合。

p.s.這樣的隔離是否剝奪受教權?這問題引起了一番討論,怎麼用、何時用、在哪裡用都是影響的因素。

(六)幼兒園有很多工作可以讓小朋友和老師一同進行。通常一個故事會講三個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勾勒出故事的圖像,但是在實際的現場,不難看到有的小朋友分心了。

(七)在Main Lesson中,學習新的東西的時間不多,老師並不急著教孩子很多東西,很強調「等待」孩子,然而高年級的內容還是可以感覺到深度,很想知道如何在等待孩子的同時,又能這樣兼顧能力的加深加廣。

(八)孩子需要愛以及陪伴,「玩」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陪著孩子玩也很重要。

藉由討論與分享,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不同學校的狀況,然後在理論與實務之間進行思考與驗證。理論基礎是重要的,沒有理論基礎就不會看到教育現場的問題,而我們認知到的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需要更多的請教以及釐清。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