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新版】親師約法十章

(四) 簡單、正向、積極的語言

對幼兒的違反常規大人應該做的事是:以簡單的語言請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為,並且,同時指引他做對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團體的範圍,只要走到他身邊,也許牽著他的手,以溫柔的聲音,簡單、清楚的告訴他:「不可以超過這裡(或這條界線),請過來這一邊。」說過之後,千萬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告訴,反覆的叮嚀對建立常規是最基本的功夫。

語言(speech)與說話(speaking)在道德教育里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孩子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顯示出幼兒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說則是他人格形成的要素。如果大人經常指責、批評、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縮、膽怯、沒信心或愛批評、愛管別人!因此,大人越能將說教、批評轉換成好的指導語,對孩子越有幫助。孩子身邊的大人一定要說適當的、正向、積極的話,除此,還需努力加耐心,加堅持才能建設自己教養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為兒童的好模範(Wildinson, 1993, p.64-65)。

(五)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的能力。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咨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它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家長應如何對幼兒做常規訓練?尺度如何拿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可是回到家就變了個人似的很會找麻煩? 在娃得福,全體教職員努力、用心、認真的學習將「情緒的外套脫在園所外」。面對幼兒,我們小心的不做、不說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兒規範應建立在與幼兒互動良好的關係之上。幼兒需要教導,父母與老師千萬不能跟孩子一般大小,一下子就生氣!人的相處,感覺好壞是互動的結果。孩子有包里或情緒化現象,很多時候是對某些情緒的學習與反彈。我們很難忘記一些我們看過的充滿憤怒的眼神,我們也接觸過全身充滿恨的小小孩,這真是令人心痛!身為師長父母的應謹慎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Gauci & Hanna, 1997)。父母的情緒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特別呼籲所有的父母:

  1. 請接納孩子偶爾從學校帶情緒回家,例如:新生常有陌生與不安全的情緒;建立新規矩時,孩子被要求可能有不舒服的情緒等。請多愛孩子,請勿否定或拒絕孩子的情緒;老師當然更要有專業的能力以接納並處理孩子從家裡帶來學校的情緒困擾。
  2. 請不要問他一些對人或學校懷疑的問題。例如:「老師對你好不好?會不會罵你?」「小朋友會不會欺負你?」等。請務必相信學校絕對疼愛每一個孩子,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
  3. 以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孩子的困擾,不可以很容易就動氣。
  4. 「用腳飛翔的女孩」一書中描述一個手腳殘缺的女孩如何為自己的成長奮鬥的故事。書中最可貴的是這位女孩的父母是以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自己孩子的殘缺以及因殘缺帶來給這個家庭的情緒困擾。
  5. 多反省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