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能夠正確對待吃進的食物,而不是忍耐吃進的食物如何對待他,人就在健康的狀態;這樣的飲食,就是健康的飲食,不管食物本身是否健康——人只要(身體)能(自行)處理自己吃進的一切,就是健康的。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10月25日
食物並不能建構身體,營養的作用只是催化人體在靈性層面「再生」而已!
靈性層面再生,賦予了人在物質層次上各層身質「(我要)再活下去」的動能與衝力。人其實並不完全從物質相而來;我們「吃」,只是提供誘因來「『刺激』自己」(的身體)而已。
事實上,沒有任何「物質體」可以進入人體結構,除非那是人體本身的建構/創造,所有「從『食物』而來的身體結構」都是空談與幻覺。
〔補充說明:無論我們吃進什麼,都無法「補」到我們的身體。〕
當我們攝取食物時,我們的乙太體會幫助我們內在升起一股能量去「驅除韃虜(排除外來的食物)、恢復自己」,這股力量因為受到地球的作用力影響,會幫助我們每七年更新一次。如果我們進食過量,體內蓄積過多我們不需要的物質,這樣的我們就容易動力不足,無法驅策乙太體再度有效率地進入身體工作。
我們並不由地球和地球上的物質所組成,我們是由地球外(宇宙)的能量(光)架構出我們自己。我們的器官都是光的壓縮成型,心臟是被我們緊實化之後個人版的陽光,頭顱是月亮,脾臟是土星,肝臟是木星,膽囊是火星,腎臟是金星,肺臟是水星……而「飲食」為的只是提供我們將「星芒性(天體、宇宙星辰的光芒)」「緊實成『體』」的動機、刺激而已。
〔補充說明:我們之所以能夠覺知、經驗「自己」,是因為身體內里的存在物質與自我意識。宇宙會一直給物質體「壓力感」,所以我們覺知到了我們的「實(際)存(在)」;當我們沉睡,身體通常不再有感覺,因為我們已在我們自己之外。身體軀殼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坐擁軀殼的那個靈魂/存在,那個「『內在』的人」。〕
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血液』」與「植物界的『葉綠素』」:地球上,沒有植物就沒有人,沒有人就沒有植物;人與植物相互為反論/正對立。血液充斥著人內在具生命性的部分,葉綠素充滿植物綠色的部分;人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植物呼出氧、吸入二氧化碳——人渴望著植物不要的,植物貪婪著人不要的;人給出會殺死生命的,植物給出會還原生命的。
〔補充說明:葉綠素把二氧化碳中的碳留下來(給植物自己),而讓當中的氧自由(給其他)。〕
人迫切需要著植物:以為「呼吸」並以為「食物」。
〔補充說明一:除了有毒植物或毒性植物之外,人需要所有的植物。〕
〔補充說明二:人健康的氣色與膚色,來自健康土地上收成的植物。〕
植物有根、莖、葉、花、果。既然人是植物的反論/正對立,植物就相反於人:根對應了人的頭,植物從根部長出(由下往上),人從頭部長起(由上往下);莖葉對應著人的胸腔,肺是向下生長的葉片;花果對應著人的腹腔與四肢,人的生殖器官、泌尿系統是倒扣的花朵。
〔補充說明一:人的頭部模仿著宇宙的形狀與目前地球的形狀,人在子宮中,幾乎是完全的(軟)頭顱。生長的力量離開頭部,進入身體,就形成骨骼。人能讓自己結實、具體,是因為頭顱已然形成、完成。當頭顱在軟質的狀態,人無法正確形成自己的骨骼,只有在頭顱愈來愈硬的狀態下,人才可以開始物質性地結構出自己,特別是骨骼系統。人需要植物根部的力量強化自己的頭部,頭部需要礦物界的力量,才能堅實而充滿活力。〕
〔補充說明二:人體中細胞記憶的效期很短,短到只能維持住自己,所以必須靠著不斷進食,來提醒細胞想起。〕
〔補充說明三:人工合成的礦物性肥料,最遠也只能抵達植物的根,無法向上,所以使用人造肥料,會強壯的只有根的部份,而非整株植物。〕
〔舉例說明:如果孩子無法專心、過動,通常是因為頭部力量太衰弱,而通常這樣的孩子腸道內也有寄生蟲;寄生蟲容易存活於頭部力量衰弱的人的腸道系統,因為頭部的力量無法抵達到下半身——頭部力量如果夠強壯,蠕蟲將無從寄生。而,如果人在成年後低能、弱智,也可以知道那是他在早期/童年腸道中有過嚴重的寄生蟲。人體是多麼精心而令人驚艷的安排設造,一切都息息相關!而治療寄生蟲,最簡單的方式,是餐餐都吃大量煮熟的紅蘿蔔(要配合其他食物/菜肴,不是單吃)(根類具有地球力、礦物性),讓頭部的力量下降到腸道,吃到沒有蟲為止(如果患者的腸胃道無法強壯到可以學習與容忍花果的力量)。紅蘿蔔的興趣在根,紅蘿蔔幾乎整株都是根,其他部分只是點綴;所以紅蘿蔔這樣的根對頭部很好,可以在腦袋空洞、昏沉時多食用。〕
當我們要從物質中建構出人的有機作用時,就得靠與腦下垂體的合作:植物碳和動物碳(碳水化合物)能夠提供「形式」所需的原則,腦下垂體就根據這些原則開始身體的生長。
需要對頭部運作的食物必須熟透——煮熟或是完全被陽光催熟、晒乾。根類、莖(莖雖然在地面上,但仍具有根部的力量,它把根和土地的支撐性與礦物性帶出了地面)都能幫助或深度作用於頭部,但由於根、莖中的礦物鹽幾乎以物質體的方式長驅直入進入頭部,人體內的消化力反而無法在其上完全作用,所以必須仰賴外在力量的先行消化與處理,否則那些礦物鹽會把頭部變成消化道;所以吃熟透的植物的根,能舒緩全面性的頭痛(非偏頭痛)。
〔補充說明一:(外在)烹煮是因為可以讓我們內在不需要提供出那樣的溫暖來進行消化,而讓我們的內在溫暖(溫暖乙太)可以省力、省時;烹煮作用某程度幫忙釋放了我們的身體(於勞務)——烹飪過程中我們對食物所做的一切,讓我們身體內在豁免於那樣的「做」;但也因此,烹煮會讓我們固有的消化力衰減。〕
〔補充說明二:果實無須烹煮,是因為已在春、夏被季節與陽光溫和地催熟,所以煮食水果是多此一舉。〕
需要對心肺/胸腔系統運作的食物——葉片和嫩莖(莖也有向陽葉子似的力量,莖也朝陽光成長)——必須生食,這是因為它們的物質體會在腸道內完全被摧毀,只有它們的力量會在人體上繼續作用(人內在必須要創造出補償性的植物性脂肪來彌償被攝食植物的遺願),所以煮食並不那麼需要,因為我們的腸道會自行處理。
〔補充說明一:葉子的綠色愈深,當中的植物性脂肪力量就愈強。葉子需要最強烈的太陽力才能舒展,它追隨太陽,所以葉子生長於春夏,凋零於秋冬。〕
〔補充說明二:老莖等同根,必須熟食。〕
〔補充說明三:完全的生蔬飲食/生食,因為身體需要更大的力量去應付消化,反而會讓身體先行崩潰。〕
〔補充說明四:許多嚴格恪行素食的宗教,並不准許教徒吃植物莖幹/莖節中間懸垂性、弔掛性的植物部分或果實(比如:豆(莢)科的種子),因為雖是植物卻違反了植物。〕
人若要建構出自己正確的新陳代謝系統,就必須有食物性的蛋白質,尤其是植物性的花與果實的蛋白質,果實中的蛋白質能特別滋養下腹腔內所有的消化器官。
〔補充說明一:花只要停留在樹梢,就會被太陽的熱力持續烹煮,特別是當中的油(脂肪),花朵的力量是「油」的力量,花的油可以潤滑腸胃。〕
〔補充說明二:花果煎煮的汁液雖然對頭腦的藥效遠遜於植物根部,但對腸胃與生殖系統卻相當優異。〕
〔補充說明三:如果腸胃道疾患或衰弱,花果就必須經過烹煮,以果泥、(煮過的)果汁或果醬等形式攝取;而動物性蛋白質(如:雞蛋,雞蛋有非常強烈的乙太,但不能煮到完全熟透,否則就失去了示範力量)會比植物性蛋白質更優異,因為患者自己已無法再輕易由自己建造出需要的蛋白質。〕
〔補充說明四:成人一日蛋白質的攝取量30~40 公克即已足夠,現在營養學的建議太超過;蛋白質攝取錯誤,會反映在尿液與糞便的品質上。許多人太早動脈硬化,就是因為蛋白質攝取太多而在小腸之內堆積,轉為毒性毒害全身。不過,青少年因為在發展星芒體的緣故,蛋白質的需求會增高。〕
基因或遺傳會讓某些人(種)不擅長消化植物性脂肪,所以得靠動物性脂肪彌補身體需求。但植物性脂肪可在腸道內完全消化,動物性脂肪卻會停留很久,即便離開腸道,也尚未完全分解;不過,目前人類的腸道還未成熟與發展到可以完全自植物性脂肪中提取力量,製造出自己的脂肪,還是必須多少依賴動物性脂肪補足自己。
〔補充說明一:其實,人如果不妥協、將就於自己器官上(口味)的喜惡,人會開始對自己的有機作用產生(新的)自主權;當人讓自己的器官可以忍受器官之前無法忍受的,就某程度摧毀了原先的器官,而在自己的乙太上,重新生成新的器官,因為他克服了自己,他「新生」了——只有克服了器官上(原本)的偏好,器官才有重新形成自己的機會與力量;器官的進化,就在「克服自己的『無法忍受/反感/離斥感』」里(這才是自體器官移植的真諦)。〕
〔補充說明二:「克服反感/離斥感」可以讓器官更有型,否則器官會一直放縱自己在同感/親融感里而安逸、衰弱、退化——精緻與進化從來都靠反感/離斥感的淘汰與雕塑,同感/親融感只會維持現狀、進入同化,無法進步。〕
〔補充說明三:豆科的蛋白質並不算是植物性的,而是動物性或半動物性的,有吃豆類就別說自己茹素。〕
〔舉例說明:如果人天生無法忍受肉食,通常是因為他的身體能較輕易地摧毀植物性脂肪;如果人渴望肉食,是因為他的身體只能從摧毀動物性脂肪中學習,摧毀植物性脂肪反而會讓他衰弱。不要逼迫、強迫渴望肉食的人轉向植物性飲食(除非他自己想要如此改變),不是他不想,而是因為他的消化系統不能夠。但如果肉食的人,慢慢用意志力縮減肉食的份量(漸進式的過程),讓自己轉向素食,內在會升起一股自己新生的力量,而讓新的有機作用與器官取代舊有的自己。〕
其實只要是食物,當中就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與礦物鹽,所以人只要會吃、能吃,就不用擔心會有什麼攝取不夠。要擔心的,不是食物如何填飽肚子,而是食物如何引發我們內在的力量;不是食物的「量/多寡」,而是它們示範出來的「(品)質」。
人主要的營養來源其實是從「感官系統」、「皮膚」與「呼吸」進入體內的「宇宙性乙太物質」,而非食物:宇宙性物質進入身體之後沉澱、貯藏,然後被身體少量、精微地吸收,在食物刺激並提供出的生理有機作用中開始硬化與濃縮,之後排出——食物本身只提供身體執行(消化、生長)程序的力量,幫助身體進入真實地作動,並不提供身體構造上的物質性元素/素材;所以食物是身體內在的燃料,消化之後才能變成動能、提供身體建造的動力與靈感,對於身體上的所有發生與完成並沒有那麼直接性的關連。
〔補充說明:「食氣」的工作,請交給皮膚與感官系統,現代人不適合用消化道去食氣;消化系統要接受的是對物質世界中各界的學習、廣泛的學習。消化系統需要食「物」。〕
食物只是力量,不是身體構造上的材料!
我們一直接收著外在世界元素形成的印象,然後在自己的乙太體中形成想像,乙太體讓我們與世界無距離地接軌與對話;而在對話當中,我們也接受、形塑著自己的乙太:視覺形塑著光乙太/風乙太,味覺形塑著化學乙太/水乙太,嗅覺形塑著礦物乙太/土乙太,溫度覺/溫暖覺則形塑著溫度乙太/火乙太。
乙太體主要分布在腹部,星芒體主要分布在胸腔,自我體主要分布在頭顱;所以物質體處理著固態/固體物質、乙太體處理著液態/流體物質、星芒體處理著氣態物質、自我體處理著溫度/輻射態物質。與人類自我體相關的一切,會將溫度帶入體內的作動,因此血液能產生溫暖;與星芒體相關的一切,會將氣態帶入,因此心肺能呼吸、節律、循環;與乙太體相關的一切,會將流體帶入,因此能新陳代謝與修復;與物質體相關的一切,會將固態帶入,因此會有結構與輪廓。
一般而言,地球性的食物有三重作用:「提供能量(動力)」、「提供腦部與神經系統上礦物化的物質元素」與「提供乙太體『更新/更生』身體物質的藍圖」(此部分特別攸關自體蛋白質的形成)。食物中的生命活性會影響到身體是否能積极參与宇宙性物質在體內「修復」與「重建」的工程,是否能建立起強固的自體免疫系統。
人在碳水化合物/醣類中轉化出自己的體力,在脂肪中以摧毀來獲得自己的體力。
〔補充說明:人如果飲食中碳水化合物/醣類吃的不多、份量不足,體力就會衰弱,因為碳水化合物/醣類食物能給予身體活動需要的基本力量。。〕
如果人要的是頭顱的力量,就在晚餐中(熟)吃根部食物;如果人要的是胸腔的力量,就在午餐中(半生半熟地)吃(熟)莖(生)葉類食物;如果人要的是四肢與腹腔的力量,就在早餐生吃花果類食物。但,最理想的飲食,是每餐各種食物都不偏廢。
其實,最營養的飲食,不是吃飽,而是吃不飽、吃半飽,因此沒有任何可以過量到毒害我們,卻可以滿足我們身體在營養上的學習。
礦物鹽營養著頭部,碳水化合物營養著肺部與喉嚨系統(包含聲帶與上、下顎),脂肪營養著心臟與動、靜脈血管,蛋白質營養著腹腔器官;蛋白質當中有著活性,那是可以讓我們形成自己最重要的教導。
當人能夠正確對待吃進的食物,而不是忍耐吃進的食物如何對待他,人就在健康的狀態;這樣的飲食,就是健康的飲食,不管食物本身是否健康——人只要(身體)能(自行)處理自己吃進的一切,就是健康的。
人的身體會自動饑渴於自己的所需,所以適量、甚至讓自己稍微挨餓,是健康飲食的法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