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生活節奏
目前,思廷一天的生活節奏大致上如下:
凌晨四時起床,上網找資料及備課。
早上準備早餐,老二老三吃了早餐後自己玩。
八點半,老大上課,活動加上主要課程,一共是兩個小時。
十點半或十一點,準備午餐。
十二點午餐。
教老大學第二語言,約半小時。
午餐後,是老二老三的睡覺時間。孩子醒後,讓他們吃水果。
下午時段是老大做手工的時間,她只要在剛開始時指導老大如何做,老大就可以自由選擇下午的任何時段做手工。
下四點半到五點,準備晚餐。孩子吃了晚餐後,在晚上八點到八點半,便上床睡覺。
待孩子睡後,思廷把一些家事做完,便在九點半睡覺。
抓到生活節奏,情緒控制得當
思廷發現,以前會打孩子,通常都是自己處於煩躁的狀態,心急要孩子趕快做某樣東西,孩子卻不能符合她的期待。
她披露,從老大出世到老二出世的頭兩年,她都沒有打孩子。
當老大七歲,她開始施行家中教育,但是老三還小,需要喂母乳及照顧,導致她抽不到時間備課,生活節奏有些失調。那時候開始,她才會打孩子。
不過,當老三稍大,可以跟二哥一塊玩,而媽媽對生活的安排與節奏也漸上軌道時,情況就大有改善。「當我抓回生活節奏時,就能控制自己,也就沒有打孩子了。」
她也補充,以前即使打孩子,只是用手打,沒有用藤鞭,而且也很覺知自己打下去的力度。
孩子搗蛋,因他們需要關注
老大在家上課時,思廷就讓老二老三在大書桌的一旁畫畫,模仿哥哥。
以前,她把家中一間房闢為課室,客廳則當成遊戲間。但是,兩名弟弟很好奇媽媽與哥哥躲在房間里做什麼,結果時常進房間察看。
有鑒於此,思廷把房間做成遊戲間,課室安排在客廳內,一個黑板再配上個大桌子。結果,客廳空間大,弟弟們可以在旁邊玩,他們反而玩得安心。
「我們可以觀察到每個孩子的需要,他們需要你的關注,而非刻意來搗蛋。」
雖是在家教育,她也要求大兒子像小學生般,做值日生,晒衣收衣,晚餐前掃地收拾玩具。
學齡前孩子,玩耍有創意
老二老三都沒送幼兒園,思廷只是讓他們在家中玩,過簡單有節奏的生活。
學齡前的孩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玩耍,玩耍對孩子來說,就像大人進補一樣。
「玩耍對孩子是很滋養的,透過遊戲,孩子可以表達他的內在。所以,有時早上,到了老大上課時間,他卻玩到很投入,這時,我就會有掙扎,因為要拉他回來上課。有時,我會給他多半個小時玩,再上課。」她笑著說。
她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玩,所謂的玩,是玩孩子的遊戲,而非手機電玩。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小孩已經不懂得怎樣玩了,有家長就問思廷:「你的孩子不玩iPad、不看電視,那他們在家裡一整天做什麼?」
其實,在沒有電視電玩的影響下,孩子天生是很有創意的,可以創造出許多遊戲。
思廷的老大,以前會向父母討手機玩,後來卻能以手工代替手機,閑暇時,他會自行做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