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母親而言,在尚未(地球性地)見到孩子之前,母親已經感受到孩子了:身為母親的我,要編織出怎樣的家,迎接我的寶貝?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4年2月25日
對母親而言,在尚未(地球性地)見到孩子之前,母親已經感受到孩子了:身為母親的我,要編織出怎樣的家,迎接我的寶貝?
[補充說明:在自然的母子關係里,孩子在母親尚未在地球上出世時就認識母親了……業力會讓兩個敵對的人透過母子關係了解彼此,讓「恨」轉為「愛」,因為孩子必須被「愛」撫育長大,這是宇宙平衡業力的智慧與機制。〕
新生兒的頭四十天是孩子決定是否要繼續逗留/停留於地球的觀察期、關鍵期,因此神聖;傳統上,家庭/家族會把新生兒完全留給母親,讓母親可以對新生兒全心全意,其他人(家庭/家族的女性成員)照顧其他的孩子,分擔母親平常的責任……這四十天也是宇宙祝福孩子的時刻,會以神聖、光亮的氣宇包圍住孩子(特別是孩子產下的地方,所以「居家生產」是對孩子比較友善的選擇)。
[補充說明:這段期間,新生兒最好幾乎與母親形影不離。〕
新生兒頭六個星期最好都待在家裡(「家」的環境里、相同的房間),接受環境溫暖、安靜的襁褓,必須遠離塵囂、聚會(如:彌月宴等),不要車途搖晃/長途遠行或進入喧鬧(特別是有青少年活動)的公共場所;之後,可以每天固定時段水平懷抱或推嬰兒車,在戶外簡單地散步,讓自然的色彩可以對著孩子印象與工作──孩子初入世界,要與一般環境稍微隔離,保護孩子尚在發展之中的感官-神經系統,不要過度強烈刺激;另外,也以規律性/韻律性作息底定孩子。
[補充說明:新生兒需要的是溫暖的平靜,不是種種感官的喚醒與刺激(最好過著「『無時鐘/無鬧鐘』生活」,讓自然的日、月光調節出母子的作息)。〕
[舉例說明一:孩子不需要嚴格、準點的作息表(幾點吃奶、吃幾c.c.、幾點睡覺…),孩子會在每日相近的時間裡吃奶(母乳哺喂並不定時、定量,而是孩子餓了就喂)、入睡、清醒,就開始了自己的韻律,穩定起了自己的內分泌系統……如果可以,讓自然的日光、月光可以照入孩子生活的室內,稍微以染色的薄紗遮擋,孩子所在的房間最少地布置卻溫柔地色彩。〕
[舉例說明二:孩子所在的環境里,要保持單純與平靜,不要出現高壓力、行色匆忙、聲音尖銳的成人。〕
孩子從靈性世界下來,有著與成人截然不同的意識:胸前的袋鼠式褓抱能讓孩子傾聽到母親的心跳,在膚觸中穩定起自己(剛脫離母親)的系統……新生兒最需要的是哺喂母乳、父母經常的懷抱、睡在母親身邊/與父母同床共寢,一旦哭了,父母立刻回應孩子……
[補充說明一:懷抱時,讓孩子親近自己的心臟,心臟從血流中升起,也是生命的來自。〕
[補充說明二:以自然、細柔、會呼吸的材質/布料包裹住孩子(包括頭與腳),維持住必須的溫暖(孩子內在的溫暖主要透過頭部散失);使用可換洗的布尿布可以減少紙尿布對孩子臀部的化學性刺激。〕
讓孩子盡量維持水平的姿態,不要急著直立性地抱起,才能給出孩子內在掙扎、努力想抬舉起自己的動量,願意自力由爬行而直立──不在孩子還不能夠、不成熟的時辰給出孩子的非分,就守護到了孩子──這能強化孩子的物質體與意志。
用儘可能豐富的語彙(並非兒語)、優雅的肢體語言與孩子輕柔互動,眼睛看著眼睛。
[補充說明:對新生兒,歌唱/哼唱多於言語,等到孩子開始警醒,才開始正確、豐富地言語。一直對孩子言之無物、自說自話、滔滔不絕,會養成「頭顱性(以頭顱學習並反應)」的孩子,生命重心不再是去均衡地發展身體,反而轉移向頭部。可以朗誦音樂性的詩歌,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舉例說明一:不要急著向孩子灌喂副食品,留意孩子的反應,什麼時候孩子能開始接受固體食物,孩子會讓你知道。〕
[舉例說明二:三歲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觸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類產品,孩子視覺內的電子/電機產品盡量以布遮掩,減少使用。〕
阿凱天使讓孩子一歲時可以直立、行走;大天使讓孩子兩歲時渴望連結外在,可以說話、表達自己;天使讓孩子三歲時有說出「我」的能力,開始思想……然而,要幫助孩子學會走路,需要成人毫無保留的愛(支撐成孩子的浮力);要幫助孩子學會說話/言語,需要成人心口如一、絕對的真實;要幫助孩子學會思想,需要成人為孩子提供正確的邊界,而能清楚是非。
[補充說明:「表裡不一」會讓孩子被教育在不該存在的生命里,從而隨從、附和病態的文化生態-環境,缺乏安全感,難以「自己」。〕
新生兒的出現也是家庭里「被神聖化」的階段/時期:新生兒的頭一年,對孩子神聖、對父母神聖、也對家庭/家族神聖,所以需要安靜(儘可能謝絕不必要的探視/訪客)……(關掉背景音樂的)寂靜能讓孩子中心於自己,吸收著寂靜,卻也在寂靜中感受到自己的富有──培養孩子享受寂靜的能力。
[補充說明:若真的非活動、團聚、旅遊不可,請至少延遲到孩子滿一歲以後才進行。〕
不管為孩子做什麼,都平和、安靜、輕柔,不去刺激孩子,讓孩子在如睡、如夢的狀態下過渡,幫助孩子長成踏實、穩健入世的孩子,不煩躁、神經兮兮。
[補充說明:袋鼠式褓抱的揹巾能以布巾先行吸收襲向孩子的印象──零到七歲的孩子吸收環境里一切向他襲來的,進行內化/仿化,無法以「屏擋/阻隔」來篩濾、分辨,只能照單全收──而母親/父母在孩子頭一年最重要的任務是成為孩子的基石與過濾,穩定孩子的同時也保護到孩子。〕
[舉例說明一:愈平靜地撫育,孩子愈不容易暴躁與自閉。〕
[舉例說明二:不要豎立地揹著孩子,讓孩子朝前看著世界、兩條腿懸掛在揹帶外,活像弔掛、片去內髒的肉雞/烤鴨(直立面外揹);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收斂、保護的姿勢,包裹的揹帶/布巾不對孩子的四肢施壓(不把孩子捆綁成肉粽),只是包覆而已。〕
溫柔地把孩子帶進世界,不讓孩子與神聖-靈性世界的連結過早破裂、中斷;儘管牴觸著文化/社會的俗成與教導,仍要有勇氣跟隨著自己心的直覺,去給出孩子真正需要的。
不給太多、不給太少,不讓太冷、不讓太熱,溫柔到剛剛好,就是照顧新生兒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