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人智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一)

但問題也有陰暗的一面,意志力沒有加強,而是弱化了。這種情況就是:在自己評估利弊之後,不受任何力量的影響,但不採取任何行動,整天無所事事,疏忽不為,既不採用這種方式也不採用那種方式。看來,這個人服從了「不」,但真正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懶惰。總之,當你很累或精疲力竭的時候,不要去想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利弊;只有當你感到精力充沛,心裡知道:我不累,我可以自己分析這件事的利弊的時候,才去評估。所以一定要注意必須讓這些事情在恰當的時間影響自己的心靈。

透過在加強自我對星芒體的控制的事情中,重要的是每一件和自己與環境相抵觸的事情應從心中轉移。當然禁止自己進行正當的批評不是人智學者的責任。如果批評是合理的,那麼假裝什麼是好的或壞的就自然地成為一種軟弱——基於純粹精神科學的說法。但是我們不需要做任何這樣的事情。然而,我們必須學著區分我們批評它是因為自身的目的,或是因為感覺不舒服和氣惱,或我的人格受到影響,所以我批評它。我們越是習慣於以排開他和我的關係來對人做判斷,我們越是能夠加強自我對星芒體的控制。告訴自己如果我們不批評我們的鄰居我們就是好人,也是不錯的方法;甚至於為了讓自己堅強起來,我們應努力不要讓自己受苦與自己感覺不高興的事。在評價我們的鄰居這方面,準確來說,我們的功課就是要更恰當的使用負面的評價,而且個人不介入那個評價的圖像中,問題不在於向別人描繪這個事情。我們會很快地看到,這如一個論點,很容易,但卻很難被應用在生活中。如:你被一個人騙了,你收回你的反感,如果你能收回你對他的反感就很不錯。問題不在於向別人描繪這個事情,而只是簡單地將這個人曾經對你欺騙而產生的反感收回來。

我們當然可以應用於日常中對人的覺察,將他們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做出對他們的判斷。如果有人一會這樣說,一會那樣說,那麼我們只需要比較他們的行為,如果我們著重在他們對我所做的事上,那麼我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基點來判斷他們。並且重要的是我們允許事情自己來說話,或者我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行為來理解他們,將他們的行為合在一起進行判斷,不是從個別的行為,而是他們的許多行為配合在一起來做判斷。

並且我們會發現,即使我們認為一些人完全可以用「卑鄙」這兩個字來形容,心裡想這個人做的事將永遠符合這兩個字。即便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還是可以找出他的行為不符合「卑鄙」這兩個字的時候,那這個定義就和他或她所做的相矛盾了。在判斷的時候,一個人完全不需要他與自己的關係列入考慮,甚至可以完全不理會自己和他的關係,如果需要對這個人進行判斷,那麼可以以他的行為為依據,將它放在自己的心靈面前來進行判斷。但是如果我們自己考量自己可以很好地放掉自己,而做判斷,也許可以放棄十分之九,那麼這樣也可以加強自我。如果一個人只體驗自己為這個世界所做出的判斷中的十分之一,只是十分之一而已,對他的生命而言也足夠豐富了。如果我們決定放棄其餘十分之九我們常做的判斷也沒有問題,其實這樣做完全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甚至自己有任何損失,而且我們也經常這樣做。

今天我說的事情好像挺零碎的,但是考慮到這樣的事情一直都是我們的任務,所以還是要提一下。因為即便是瑣事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而如果我們要以一種強有力的健康方式去建構自己的生活,那麼在生活中就必須採取許多與自己的習氣不同的方法。這樣說並不總是正確的,「嗯,如果有人生病了,就讓他們去藥店,在那裡他們會發現他們需要的東西。」真正更好的辦法是:讓人們有能力來整理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會被疾病影響太多或病況不會更沉重。如果通過我剛才所說的瑣碎的事情來加強自我對星芒體的影響,加強星芒體對以太體的影響,加強以太體對物質體的影響,那麼剛才說的「讓人們有能力來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會成為現實。無論是自我教育還是教育他人,都可以從人智學的基本理念出發。

慕尼黑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