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生命覺的良好發展需要成人仔細的照顧。正如尖叫、高分貝的噪音會損壞聽覺一樣。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都會對身體有磨損和干擾。只有在能傾聽自己身體時,生命覺才會處在一種寧靜、和諧的狀態中。
編者注:感謝海珘的翻譯用心以及分享的熱情。作為編輯,我認真閱讀了全文,很有收穫,尤其是剛剛回顧了孩子從出生到年滿五歲這個陪伴的過程,感官保護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作者:海珘
原載:簡書(鏈接)
寫在前面的話
以下翻譯節選自德國知名人智學醫生和治療教育學者Henning Kohler的著作《與焦慮、緊張、低落的孩子工作》「Working with Anxious, Nervous, and Depressed Children –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o Guide Parents」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愈加流行的許多 「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面對孩子時,我們缺乏從靈性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質和方向。作者這樣說,現在的孩子是衡量時代靈性狀態的氣壓表,而我們的表現都太差了。
這本書適合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治療師學習。如果你缺乏人智學的背景,讀起來會頗有些困難。如果實在讀不下去或覺得費解,就關掉網頁吧。如果有興趣,不妨從十二感官等方面多做些了解。
這本書是從四個基礎感官:生命覺、觸覺、運動覺與平衡覺這四個方面去解讀孩子,當然也講述了天使與孩子的聯接。由於能力和精力有限,本人只是嘗試著翻譯了有關生命覺這一章的大部分內容,其中不乏不太準確或不通順之處,如果讓你讀得費勁,我也很抱歉。網上看到有人已經在翻譯此書,我也期待著正式的中譯本能早日出版,惠及更多人。
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如果希望轉載請務必聯繫本文作者,謝謝。
生命覺
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十二感官。基礎感官(與物質身體、意志相關)包括:觸覺、生命覺、平衡覺、運動覺;中階感官(與心靈、情感相關)包括:嗅覺、味覺、視覺和溫暖覺;高階感官(與社交相關)包括:聽覺、語言覺、思想覺和自我覺。
基本的幸福
對於生命覺,魯道夫﹒施泰納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最初是通過生命覺感知到自己,它讓我們能意識到自己是完整、一體的存在。」這裡強調的是由身體傳遞到意識的,我們第一次體驗到的完整。一個「傾聽」自己身體的孩子逐漸會獲得一種親昵的感覺,它模模糊糊地傳遞了關於身份的感覺。孩子感覺在自己的身體里是安全、受保護的。施泰納曾把這描述為一種完全被安撫和舒服,在自己的身體里如同回到家的狀態,這也是生命中一個基本的錨定方向,成為將來需要發展的其他方向的基礎。因而,很明顯那些安全感和幸福感受損的孩子,他們在錨定方向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缺失,從他們年幼時即受到很大影響。各種身體上的干擾都會對生命覺產生影響,讓它迷失方向,甚至被扭曲。在基礎感官尚未完全發展好的階段,這種影響尤其明顯。
幼兒生命覺的良好發展需要成人仔細的照顧。正如尖叫、高分貝的噪音會損壞聽覺一樣。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都會對身體有磨損和干擾。只有在能傾聽自己身體時,生命覺才會處在一種寧靜、和諧的狀態中。
生命覺在不斷傾聽身體的過程中,能及時傳遞各種微恙的信息。生命覺的基本任務是持續提供我們的身體是否給予基本的安全、和諧的信息,這種安全、和諧是讓我們的個性在與外界環境不受干擾的交往互動中得以順利發展的基礎。其次,生命覺讓我們能意識到身體中的不舒適,讓我們能夠警覺,並尋找恢復感官功能的方式。施泰納舉了個例子:「生命覺通常是作為一個健康的感覺,它受干擾的方式與外部感官一樣,比如當出現聽力問題時。」「生命覺只能在它的活動能被心魂感覺到充滿幸福時,才能完成方向性任務。
請記住這個關於生命覺的概念,不要誤認為生命覺的任務是感知那些干擾它的過程。Hans Schenrle就直接把生命覺定義為」幸福感「。
關於生命覺的更多思考
讓生命覺發揮功能最有利的狀態是身體中平和、平靜的感覺。當身體的感覺變得模糊、不敏銳時,在身體的意識中這種感覺也會逐漸消失、延遲或變得不舒服。當我們身體的感覺不受防礙,很平和、寧靜時,我們會感受到生命覺的感知範圍里方向感很清晰。
積極、平靜的清醒狀態和良善的宇宙法則
我們第一次體驗到自己的完整和持續性是通過生命覺來感知的。從身體的自我感知開始,這種受保護和穩定的感覺對未來的生活有著莫大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我們的自信心和對存在的信任取決於這種感覺,它讓我們能夠期待著未來更好的發展,而不是面對充滿著碎片化、毫無關聯的單獨事件的生活。
在孩子剛出生時,生命覺也同樣的稚嫩。想想那些新生兒,他們一直在與自己的身體作戰,以至於他們總是想睡覺,這樣才能不注意到自己的身體。他們不是餓了就是肚子疼,不是冷就是熱,或是忍受尿布的不適。當他們清醒時,對自己的身體毫無幸福感,只有當父母想方設法避免身體的不適,他們才重新回到安寧中。只有在睡眠中或即將睡著時,它們才能重拾關於幸福的回憶,給予生命覺方向感。
幸運的是,幾個星期之後,情況很快就得以改善。孩子醒來後不再總是亂抓東西或哭鬧,孩子開始吚吚呀呀,玩自己的小手,看起來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滿意了一些。孩子的身體逐漸地學會適應地球的環境,也發現出對自己身體的正向的感覺。這種感覺越來越持久、穩定,孩子也不再輕易被身體的不適所困擾。這正說明生命覺在良好的發育過程中。生命覺賦予我們這樣的能力,讓我們能向內感覺到自己是完整的。但如果生命覺受損,這方面的寬容度就會弱一些,也會影響到生命覺的方向感。
孩子能認識到這個最初讓他們倍感束縛的身體,也可以是一個溫暖舒適,充滿幸福的家。他們是怎麼學習的?首先是通過成人給予孩子的關懷和照顧,讓他們身體充滿幸福感。這種關照不僅僅是從衛生、看護方面,更重要的是帶著放鬆的虔敬心,去滋養和護理孩子的身體,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對生命覺的照顧完全不等同於身體的照顧。雖然小寶寶體驗的範圍就是它的小身體,它們通過身體這個媒介去感知周圍的環境,真正能夠體驗和感知的是它們的心魂,首先是對」怎麼樣「做出反應,而不是」什麼「。讓孩子體驗到善是一種身體的狀況,就能幫助到生命覺的發展。孩子的身體能成為他用心魂去體驗到善的家,他們通過身體第一次被傳遞溫暖、溫柔等感覺。在前面我們討論過孩子的「性本善「,這種對善的親近模仿也讓生命覺有更好的方向性。這種對世間最初的認定必須在寶寶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內通過身體的感覺體驗予以確認,這點非常重要。
生活的節奏和自信的姿態
對孩子身體的照顧、餵養、衣著和溫度給予足夠的關注,細心地呵護年幼的孩子,就能為孩子安全感的發展給到正確的支持。要做到這些,我們平靜地去感覺,帶著足夠的耐心和一定的遠見,這些品質能帶來內在的寧靜,幫助形成崇敬的氛圍。
比如,我們可以每天晚上安排半個小時,把所有事情放在一邊,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不把這當成例行公事,帶著意識跟孩子講每一句話,否則就乾脆沉默。不去理會電話鈴聲、避免凌亂的思緒,給予高效的陪伴,哪怕只有半個小時,把孩子抱在懷裡。如果每天有意識地保持這樣固定的節奏,我們很快就發現這對孩子和我們的益處。
有意識地讓每日節奏穩定也非常有意義。這不僅僅為身處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帶來寧靜和穩定,它對孩子身體器官的節奏,睡眠—清醒的節奏及其相關的新陳代謝過程也有直接的影響。Roswilha Heimann的著作「Rhythm and Its Curative-Pedagogical Significance」中就引用了這樣的話「節奏作為一種內在的控制,能保證通常易波動的情緒和情感被鍛造到一種持久的、令人愉快的狀態。」幼兒情緒與情感的調節與新陳代謝過程的調節密切相關,其中節奏是最主要的調節因素。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心跳與呼吸的節奏逐漸變得穩定,成為相對獨立的個人節奏,也為個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礎。讓物質身體感覺到內在的完整性,這是非常重要的。現今大多數孩子和成人很少真正融入自然的節奏中,穩定的日常節奏對生命覺的滋養作用就尤為重要。
緊張、多動不安的孩子
在我們照顧孩子時,餵養、保持溫暖、照顧身體、安排睡眠和節奏時,我們自己的從容淡定與心懷崇敬是最佳的內在品質與支持。否則恕我直言,我們所做的就沒什麼用。生命覺是我們內在的寧靜、安全與穩定的基礎,它讓孩子能體驗到身體里的靈魂,以及被靈魂賦予能量的身體,由此感覺到身體與靈魂的完整合一。施泰納這樣描述幸福感:這是一種孩子知道將他的期待指向他「動態目標」的狀態,在面對變化、挑戰時他的忍耐力也能不斷提升。簡而言之,一個完全健康的生命覺能清楚地區分大的和小的麻煩。
而那些生命覺受損的孩子,一旦有情緒產生,就會迅速地破壞他們存在的內在基礎。當他們傾聽自己的身體時,他們感覺到緊張、痛楚和不適。他們很少能感覺到施泰納所描述的那種「極致的幸福」,只有在他們實在累得不行了,他們才無法逃避筋疲力盡。在白天,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避免筋疲力盡和安靜,因為他們一旦安靜下來,他們會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生命覺對身體的感知被強化。而如果引起的感知不舒服,這些孩子就開始坐立不安,到處亂跑,沒完沒了地說話,窺探某樣東西,咬指甲,做鬼臉,等等……永無休止。他們喜歡在喧鬧、忙亂的環境里呆著,因為這樣他們才會將注意力從對自己身體的感覺轉移開。
這樣的孩子經常喜歡玩些諸如清嗓子、誇張地眨眼、僵硬地點頭或屏住呼吸這樣的把戲。他們總是需要做些事情,才不會注意到自己的狀況。他們很容易沉溺於電子遊戲。他們抓住一切機會來吃糖,以獲得短暫的對靈魂和諧的身體感知。他們常常毛手毛腳,髒兮兮的,容易摔倒,傷到自己,而他們對自己的傷口、不適似乎沒有感覺。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他們「關上」了身體感知的開關。
我們可以把這種代償行為視為對生命覺受損的一種反應。在過度活躍、燥動不安的狀態下對身體的感覺減少,而相反在安靜的工作狀態中對身體組織的感知卻會被極度強化。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孩子堅持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些所謂的「過度活躍的孩子」是在被身體的恐懼所驅動,更準確地來說,他們害怕留意到自己的身體。這種恐懼要追究到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在早年間孩子的發展沒有在一個積極、安靜的環境中完成。之後,當孩子的智性開始發展,他對生命力最基礎的感知還停留在由身體感知所引起的痛苦的幼稚階段。他的反應也像一個小小孩一樣:笨手笨腳、吵個不停,盡說些傻話。
我們可以看到,另一方面,這些孩子想方設法避免進入自我意識的狀態,因為這會讓他們不舒服。這些緊張不安、難以專註的孩子往往頭腦很聰明,而身體的整合不夠。他們常常會有靈光一閃,妙語連珠,對那些贏得他們信任的成人,他們會毫不羞怯地表示他們的愛。
簡單地總結一下,由於在基本的生命覺感知沒有發展出良好的方向,哪怕是最輕微的不舒服的身體感知都會讓這些孩子覺得不安全,以至於會出現對身體的恐懼引起的緊張、挑畔的反常行為。
造成這樣的狀況,不一定都是父母的責任。如今的時代,整個環境中充滿了各種令人堪憂的因素。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為孩子的未來而努力。真誠地付出,給予孩子發展生命覺所需要的關懷,在餵養、衣著溫暖、身體照顧、建立節奏、睡眠等方方面面,不僅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因為每個感官都有物質和道德層面的意義,發展好生命覺也是在滋養對應的道德感。
強化生命覺如同讓呼吸自由一樣
前面我們講過天使是孩子的靈性夥伴,要他的心魂傾注愛的推動力(用更通俗的話來說是社交能力),從孩子年幼時,就在成人的協助下,為孩子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那麼生命覺能為孩子們的哪些社交能力奠定基礎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提醒大家,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在睡眠中進入天使的領域,並帶回一些用生物學或社會文化無法解釋的推動力。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提出一個問題,小孩子天生想要模仿良好的道義行為,這樣的向善之心從何而來?我斗膽來試著回答吧。正是通過孩子呈現出的天使超感官的存在。這是孩子從出生前世界帶來的珍寶,在那個世界他與天使是一體的。每天晚上,當孩子在睡眠中與天使重聚時,向善之心都得以強化。天使,不同於人類,不知道什麼是善的,也不為善而做決定。善就是善。在天使的領域,人的靈魂就進入到一種「呼吸善」的狀態中,就如同在地球上呼吸空氣一樣。當回到塵世,他們會體驗到一種若有所失、束縛壓迫的感覺。在更高世界的呼吸跟在地球上的呼吸相比,是無法言喻的自由和容易。當我們進入睡眠,身體與靈魂同時呼吸。而在清醒的時候,身體與靈魂進入不同的呼吸,所以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身體的一部分在白天的呼吸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關照。
上述這一切只能通過想像去理解。但如果你真正敏銳地去觀察自己,你會認同我的說法,當我們醒來時,其實是在忍受一種很深的窒息感,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罷了。如果你能感覺到這種缺乏、束縛,你會看到心底的渴望,這是一種我們很熟悉,但卻不知從何而來,要去向何方的感覺。這是對善、愛和庇護的渴望。因此我們受束縛的壓迫感不僅在睡眠中減輕,當我們相互給予和得到愛和庇護時也能舒緩。
孩子會更明顯地表現出這種原始的渴望。當孩子們得到很好的身體照顧時,他們從睡眠中帶回的缺失、束縛感會漸漸消失,無意識的對善的嚮往也會減輕。他們慢慢發展出信心,相信他們出生所受的損失,可以經由他人的愛和照顧得到彌補。
首先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覺非常自如,讓他感覺好像回到失去的家園一樣。這其實是生命覺一個更深的秘密。如果能夠以健康的方式發展,這就能撫慰孩子所受到的渴望/束縛感,否則就只能在睡眠中得以緩解。因為生命覺不僅僅作為一個感知組織為身體工作,它同時也在傳遞信息,將善和庇護的體驗編織進我們的生命體中。
教育與自我教育——包容
父母用愛和關懷充盈孩子,讓他們能健康成長,也為孩子的生命覺創造出一個環境,在那裡它能找到自己。但這不是父母單獨完成的工作,孩子的天使會在另一邊與你們合作。通過天使的作為,孩子對父母的付出給予回應,隨時準備好接收並回饋愛,並且以有趣的模仿的方式,會對其他弱小的生物表達關愛、安撫,給予保護。除了這些,天使還負責讓孩子的身體器官更快地能夠適應地球的環境,這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外星球一樣。可以這麼說:在夜晚孩子從天使那裡獲得能量、協調的能力,用身體體驗到良善,這能支持到他們身體和生命覺的發展。在白天,父母用關懷和熱切的照顧繼續支持天使的工作。
這些與道德教育和社交能力有什麼關係呢?生命覺為什麼樣的能力打下基礎?生命覺是內在寧靜、和諧、感覺自己合一、與自己同在的先決條件。生命覺也是承載有關良善、庇護的記憶的載體,它讓人能夠沉浸在沉思中的心魂狀態,享受從容不迫的寧靜平和,對萬事萬物充滿崇敬,能夠深刻地自省。我們必須內在足夠地寧靜,才能傾聽並且有充足的耐心,帶著期待和興趣,將自己的心門向外界的人和事敞開。這些品質是隨著生命覺的充分發展而得以日臻成熟。
如果成人希望對孩子的生命覺給予正確的支持,這些能力和態度對成人同樣重要。要想幫助到孩子的生命覺,最佳的途徑是通過我們自己生命覺發展所獲得的內在品質來予以影響。當然對於其他基礎感官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看到成人正確的行為舉止,就立馬變得有耐心、虔誠和譪。不恰當的期待會有相應的不良後果。我們可以去創造一個基礎,孩子不僅能夠而且願意發展出他們在你身上所體驗到的內在品質,並且獲得信心、增強安全感。
這也能幫助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和孩子的天使需要考慮生命覺與孩子未來的什麼道德能力相關?敬畏之心、從容不迫的寧靜平和、帶著關切的期望、耐心——所有這些品質在人際交往中同等重要。只有當我們立足於自己,同時發展充分的生命覺方向性與我們的個性融合在一起,由此帶來的內在的完整和慎重讓我們能夠傾聽並理解他人的不同,接納他們如其所是,並對他們保持真正的興趣。我這裡要強調生命覺以更高的層次呈現,就像一個生物體的身份並持續,或者說是穩定的自我意識。只有當我們穩定地立足於自己,才能忘掉自己,忘掉自己會帶來恐懼,這種恐懼會迫使我們回到倉促、急燥的狀態,隨順於我們的習性和偏見、同情和期待。立足於自己幫助我們感覺到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在維持中。只有穩定地立足於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忘我。
現在來總結與生命覺相關的道德、社交能力吧。似乎用「積極的包容」(active tolerance)這個詞最合適。積極的包容不僅僅意味著接納其他人的個體差異,允許他們如其如是,同時對他們保有溫和、無偏見的興趣,而且是真正地想要充分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行為處事的方式,而不是依賴於個人主觀的標準去評判。
這樣的能力在如今的社會中已經非常稀有了,幾乎可以這麼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覺都失衡了。我們必須用多麼痛苦的方式,要多自律才做得到包容,一旦我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如果關於生命覺這個「公開的秘密」得以廣泛充分的探討和應用,我們至少能夠在每個寶寶的搖籃旁就為他們培養出包容的傾向。良好發展的生命覺會產生對他人的興趣,帶著體諒的參與,這些都是包容的內在品質。
我們的結論是生命覺是人生未來要發展出的從容不迫的寧靜平和、崇敬、耐心的先決條件,日後會發展為積極的包容。積極的包容讓我們能真正地尊重、接納每個人獨特的個體。
別忘了天使關注的是生命覺所守護的內在寧靜,這樣的寧靜激發對生活的信心,在心魂中強化崇敬和耐心,以便在將來能發展出積極的包容。我們讓孩子從小就發展出對身體的信任,這樣就能協助到天使。顯而易見的是,心懷崇敬、耐心和良善都為孩子未來的成就做好鋪墊。我們可以信任孩子通過模仿的天性來習得這些品質。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特別容易激動、緊張不安的孩子,請在睡前冥想他的模樣,真誠地請求幫助,並將此帶入睡眠。慢慢地你會體驗到一種變化,你能夠越來越容易地將你的洞見付諸於行動。我們也可以把這稱為「指尖的敏感」,或者說是一種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事情的本能。
像這樣容易激動、緊張不安的孩子,我們可以確定他與天使的連結斷掉或受損了。這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不一定是成人的責任。但我們要相信成人可以修復孩子與天使的連結。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去強化/發展孩子所缺失的這些心魂能力:耐心、敬畏之心和從容不迫的寧靜平和,在面對生命覺受損的孩子時尤其需要我們呈現出這些品質。
我們尤其需要在自己的包容心方面下功夫,這也是天使希望孩子的生命覺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品質。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包容,一切都無濟於事。聽起來很矛盾,但要修復一個受損的生命覺,首先就取決於我們自己要足夠的包容。否則如果你整天都很抓狂,想著孩子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何能指望孩子變得有耐心、包容呢?
所以,最重要的是接納一個搗蛋鬼,他就是這個樣子,接下來就好辦了。只有當我們不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去教育孩子時,我們才能成為天使合格的夥伴。不要只關注自己「好家長」的名譽,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功的商品去展示。也別總想著去掉這個麻煩。讓孩子避免受苦,幫他免於未來可以預見的困難和缺點,這才是我們的唯一目標。
當然,這樣的要求適用於教育所有的孩子,但是對於挑戰的孩子尤其重要。要讓他們感覺到成人以徹底包容的態度所呈現的完完全全的接納,是對他們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