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基於適量閱讀的原則(過量的內容不利於消化),我們將長的章節分為幾個部分發布(每周五更新一篇),特此說明。本篇為第五章第五部分(更多內容請閱讀《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專題頁)。如果您願意,請協助傳播;如果您喜歡,可以點文後的讚賞鏈接,請譯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別說明:《自由的哲學》中文連載所有內容均由譯者授權發布,僅供學習,嚴禁轉載。
專題:《自由的哲學》中文版連載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葉工作室)
第五章 對世界的認識(5/6)
[528] 從人的概念和理念世界中,思考為感知所得帶來了這樣的內容。相對於從外在被給予我們的感知內容,思考內容則是從內在顯現的。它首次呈現的這種形式,我們稱之為直覺{Intuition}。直覺之于思考,就像觀察之於感知所得。[i]直覺和觀察,是我們認識的源泉。直到我們在內在擁有相應的直覺之前,世界中一個被觀察的事物之於我們來說都將是陌生的,而正是這一直覺填補了感知所得中缺失的那部分現實。誰要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獲得與事物相應的直覺,那麼完整的現實就仍然未向他敞開。就像色盲的人只能看到明暗的差異,而無法看到色彩的品質,沒有直覺的人也只能觀察到毫無關聯的感知所得之碎片。
[529] 去解釋一個事物,使其能被理解,所意味的不是別的,而是將事物重新置於它被割裂開來的整體關係中。如上文所述,這一割裂是由我們機體組織的構成方式造成的。沒有任何事物是從世界整體中分離開來的。所有的分離對於我們的組織體來說,僅具有主觀有效性。對我們而言,世界整體分成了:上下、前後、因果、對象與圖景、物質與力、客體與主體等等。在觀察中看上去是單個實體的事物,通過我們內在連貫、完整統一的直覺世界,再一點一點聯結起來。我們通過思考,將因感知而被我們割裂開來的一切,再次置入一個全一的整體中。
[530] 對象謎樣的特性在於其特殊之存在中。而這正是由我們自身引起的,並能在概念世界中,使其消弭。
[531] 除了通過思考與感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是直接被給到我們的。現在,問題出現了:根據我們的論證,感知所得的意義何在?我們已經了解,批判唯心主義所帶出的感知所得之主觀屬性的論據,是站不住腳的。但僅僅看透其論據的錯誤性,並不足以表明這一事實本身是基於一個錯誤。批判唯心主義並沒有以思考之絕對本質為出發點來進行論證,而是將其論證構築在樸素實在主義之基礎上。若前後一致地跟隨其論證,最終將抵消其自身。那麼當我們認識到思考之絕對屬性,情況又會怎樣呢?
[532] 我們來假設,一個特定的感知所得,比如紅色,出現在我的意識中。持續的考察揭示,這一感知所得與其他感知所得存在著關聯,比如與一個特定的形體、特定的溫度和觸覺感知所得,關聯起來。我將這樣一種關聯稱為感官世界的對象。現在我可以自問:除了已被提及的那些之外,在上述感知所得向我顯現的任一空間區域中,還存在著什麼?在這一空間區域中,我將會發現機械的、化學的和其他的一些過程。現在,我將就對象到感官的通路上所發現的那些過程,進行深入的探究。我在一個彈性介質中發現了運動過程,它在本質上與最初的感知所得沒有一丁點相同。當我再進一步探究從感官到大腦的通路時,我獲得了同樣的結果。在每一個領域中,我都會獲得全新的感知所得。但將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彼此分離的感知所得,編織在一起的聯結媒介,則是思考。傳導聲音的空氣振動,就如同聲音本身一樣,是作為感知所得被給到我的。只有思考才將所有這些感知所得彼此關聯起來,並將它們在相互關係中展現出來。在可被直接感知到的東西之外,除了那些通過感知所得間的理念性關聯被認知到的(通過思考被揭示),我們無法來談論其他。那超越了可被純粹感知的、感知客體與感知主體間的關係,是純理念性的,也就意味著,它只可通過概念才能表達。除非當我可以感知到,感知客體是如何影響感知主體的時候,或者反過來,當我可以觀察到感知畫面被主體構建的過程時,我才有可能像現代生理學和以此為基礎的批判唯心主義那樣,來談論它。這一觀點將一種理念性的關係(客體之於主體),與一種只有當我們可以感知到它時才能來談論的過程,混淆起來。因此,「沒有感覺色彩的眼睛,就沒有色彩」這句話,我們不能將其解讀為:是眼睛創造了色彩。其意義僅僅是,一種經由思考能被認識到的理念性內在關係,存在於對色彩的感知所得與對眼睛的感知所得之間。以經驗為依據的科學必須要確立,眼睛的屬性與色彩的屬性相互之間是如何互動的,視覺感官是通過何種組織方式獲得了對色彩的感知所得,等等。我可以追蹤一個感知所得如何接續另一個,以及一個感知所得在空間上與另一個存在著怎樣的關係。我可以將其帶入一種概念性的表達,但我不可能感知到,一個感知所得如何從一個不可感知的地方生成。除了思維關係之外,任何試圖尋求感知所得間關係的努力,都註定會失敗。
(翻譯:王欣 校對:伍丹)
◂ 未完待續 ▸
掃碼關注ChildLeaf公眾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討論
[i] 原文:Intuition ist für das Denken, was die Beobachtung für die Wahrnehmung 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