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系「父母成長營紀實(2008年12月09日)——語言中的思想-語言的藝術」系列之:對孩子說真話,說「誠實正直」話 部分的內容。
本文由「石山書院」及作者共同授權,嚴禁轉載演講:詩婷老師
整理:宥樺老師
原載:石山書院
從「很好」到「難吃死了」
施泰納強調要對孩子說真話,我來了書中則要大人學習說「誠實正直」話。我想起我和一個親戚孩子的對話,這孩子當時大概國中一、二年級,我們開車送他回大甲,隨口聊聊大甲的餐廳,這時正好路過一家餐廳。
他說:「這家我們有去過,我爸爸媽媽帶我們去的。」
我接著問:「你們覺得好不好?」
他回答:「很好啊!」
我:「真的喔,有你和妹妹喜歡的菜嗎?」
他:「反正去餐廳吃就那樣啊。」
來回幾句對話後,他最後說:「其實那家難吃死了!」
他下車之後,我想著國中孩子普遍有表達的困難嗎?還是他跟我聊天會緊張?對一家餐廳的描述從「很好」到「難吃死了」是很大的落差耶。
後來當我接觸到語言的心靈品質這樣的概念時,我又再想起這件事,我進一步推測這孩子家裡做生意的環境也許造成了一些困擾,他媽媽向來要求孩子要對客人說好話,有時母子還因此關係緊張,孩子生氣媽媽要他說的根本不是真話,媽媽生氣孩子對客人沒禮貌還擺臭臉,也許長久累積,這孩子學會了先說好話但不一定是真話的行為模式,但對於到底該如何說出自己想說得話,這孩子面對著難解的內在衝突。十年前娃得福曾有一對經營珠寶店的家長,有一次媽媽認真的告訴我,她和先生決定在孩子上高中前不會再讓孩子進珠寶店了,他們從孩子童言童語地描述中發覺珠寶店實在不是個孩子的地方,珠寶店裡錢來錢往金額往往都很大,店裡的人際關係、語言內容太複雜,他們不想讓孩子誤以為賺錢很容易,更認為孩子無力消化店裡客人的百種人生價值觀。
今天晚上已經煮好餛飩麵了,接了孩子卻還問:「今天晚上吃餛飩麵好不好?」
娃得福還推行語言三不政策。
第一不,不亂問「好不好」。比方今天晚上已經煮好餛飩麵了,到學校接了孩子卻還問:「今天晚上吃餛飩麵好不好?」這是製造溝通困難,因為我們其實無法提供「不好」的選項,更恰當的說法是「今天晚上要吃好吃的餛飩麵喔!」男女朋友吵架也經常出現這句「你不要再跟我講這個問題了好不好?」結果氣頭上的ㄧ方回嘴:「不好,我偏要講。」唉,吵得更凶了。好不好真的不要隨便加在句尾,特別是有時候根本沒有選擇的空間。有一天我在醫院的候診間,一個孩子嚎啕大哭地從問診室走出來,媽媽在一旁用安慰的語氣說:「不要再哭了好不好,等下只要打一針,一針而已好不好,打一針沒有關係啊,打完針你就會舒服了好不好…」那孩子直說不好,甚至越哭越烈,所以說養成不亂問「好不好」的語言習慣,一定會使溝通更順暢。
你為什麼玩水?你講都講不聽,還頂嘴,真是太不像話了
第二不,不亂問「為什麼」。不亂問為什麼的心得來自餐廳里的ㄧ個小故事。常常一到餐廳服務生就送冰水,孩子們尤其喜歡有冰塊的冰水,他們喜歡冰塊水多半不是想喝,而是想玩冰塊,最好圓形冰塊的中心先融化,還能得一隻冰戒指。有次鄰桌的孩子正在玩冰塊,一會兒用吸管撈冰塊,一會兒又用手指頭撈冰塊,再來這杯水倒那杯,那杯水再倒到這杯,忙得很。
鄰桌的爸爸說:「你為什麼玩水?」
小孩:「因為水很好玩。」
爸爸:「你為什麼水這樣倒來倒去?」
小孩:「嗯…水倒過來倒過去有鏗鏗的聲音。」
爸爸聲音拉高:「玩什麼水!你為什麼把手指都放到杯子里了呢?」
那孩子緊張地看著爸爸,小嘴巴好像還不斷地想說明水真的很好玩,這爸爸最後把水移開,生氣地丟下一句話:「你講都講不聽,還頂嘴,真是太不像話了。」
有很多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對於「為什麼」的反應和大人預期的不同,仔細想想,當大人問為什麼時,經常不是真的想探詢原因,而只是以為什麼來表達對一件事不認同。就像剛剛的那個例子,那爸爸真正想說的應該是「請不玩水」,行動上也可以更早就把水收起來,他一連串的問話,在我看來他兒子可是很認真的答話,但孩子八成很困惑、很挫折,因為爸爸還說他頂嘴、講不聽。
她不能說直述句,好像男尊女卑的文化殘存, 直述、肯定的句子表示命令,而一個卑微的女人怎麼可以命令別人呢?
第三個不,不亂用否定疑問句。否定疑問句是個複雜的句子,因為複雜常使訊息不清,甚至製造不必要的情緒。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嬤和我的對話,我開著車,她在一旁說:?你怎麼不開另外那一條路呢?剛剛那邊在等紅燈,你怎麼不幹脆彎去走小路呢?喔,這部車的煙怎麼這麼黑,你怎麼不換車道呢?這部車開太慢了,你怎麼不超車呢?你怎麼沒先聽路況廣播呢……?她的話里都是「你怎麼不」。很多年的觀察之後,我發現似乎在她的語言里,她不能說直述句,好像男尊女卑的文化殘存,她不能以直述、肯定的句子表達,因為那表示命令,而一個卑微的女人怎麼可以命令別人呢?於是她連關心的話也得這麼說:「天氣冷了,你為什麼不加件衣服么?怎麼還不換冬被呢?都這麼晚了,怎麼還不去睡覺?你為什麼作業寫完不先整理書包呢?」有時候連續的「你怎麼不」讓人受不了,最冤枉的是明明想表達關心,卻給人一直在檢查的感覺,好像這也沒做、那也沒做。
他們不會自動翻譯出「我這樣一直玩門,門會壞掉,所以『不可以玩門了』。」
後來我開始留意阿嬤的語言模式,那追查甚至像是台灣女性意識的考古,我發現她的語句和我大大不同。她的否定疑問句其實經常製造她與人溝通的困擾,她有時無奈地看著我,我也努力練習改變自己,聽懂那些容易讓我誤解的話。有一天,有個孩子玩起廚房的門把,那是學校拓寬前的事了,舊廚房門把不是圓的喇叭把手,是長長的橫杆式把手,那小朋友反覆的拉門把,像在拉電動玩具拉杆似的,不斷製造出聲響,阿嬤想請他停止就說:「你這樣一直玩我的門,我的門會被你玩壞掉。」阿嬤說完就走了,這小朋友先是停了一下,接著又開始拉,我趕緊牽起他的手,帶他去做別的事。後來我在心裡重覆阿嬤的話「你這樣一直玩我的門,我的門會被你玩壞掉。」哇!這是直述句耶!不過這種句子對孩子來講顯然還是太難,他們不會自動翻譯出「我這樣一直玩門,門會壞掉,所以『不可以玩門了』。」還有,孩子常常把東西弄壞,本能上他們並不介意,甚至覺得東西壞掉很自然。
當我們說某件事不可以做的時候,同時要導引出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
我想我把我這幾年和小孩說話的心得交給大家了,說溫暖的話,說誠實正直的話。
書嫺媽媽:聽起來就是要少說不要怎樣、不要怎樣,要做的就是要說直接而肯定的話。
詩婷:對。要說直接、肯定的話,說溫暖的話。
書嫺媽媽:所以要先自己搞清楚,比方就說:『請不要玩門了,我不喜歡我的門被你玩壞。』
詩婷:對,這樣說很好,甚至更簡單,只說:『請不要玩門』。
書嫺媽媽:「他們常常接著問為什麼,怎麼辦?」
詩婷:「那就趕快帶他們離開去做下一件事,特別對孩子,解釋為什麼並不是必要的。」
書嫺媽媽:在家裡有時候有一點困難,炒菜炒到一半只能隔空喊話,你不要玩門了,不太可能火關掉,然後帶孩子到旁邊玩,那菜就黃了。
詩婷:「沒關係,我們不用每次都一百分,重要的是我們都讓自己的教養語言更有效,也更有品質。年紀越小的孩子,成人給的語言除了要簡單清楚,更需要直接以行動來引導,尤其當我們說某件事不可以做的時候,同時要導引出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否則孩子接收過多的不可以、不可以,他的意志力發展反而受損。」
有小寶寶專用杯耶,我們趕快去喝一杯吧!
當我們和孩子的意志相左時,一定要善用轉移的技巧。有一天,我和先生帶著女兒去買東西,我們準備離開,依仁就是不肯,我的眼睛瞥見這家小店門口有個可愛的奉茶桌,紙杯還是小Size的,最能擄獲孩子的心了,於是我不再對依仁重複:「我們要回家了,貓咪在想我們了。」我改口說:「咦,那裡有奉茶耶,而且有小寶寶專用杯耶,我們趕快去喝一杯吧!」喝完一小杯,她很滿意,也忘記剛剛不想回家,我順勢說:「我們趕快回家,告訴貓咪這裡有奉茶,今天洗澡你還有新玩具喔。」
我做動作從口袋拿出一枚隱形銅板,你拿這個銅板去投幣,皇后椅就會搖了
診所外的投幣電動車應該也給大家出過一樣的難題吧!依仁從診所走出來,又不想回家了,因為想坐電動車,目前為止,我還不曾投幣,剛好依仁也沒見過別的孩子投幣。我們的玩法是我抱她上去,然後快快地吸引她再換下一部、下一部,每台車都坐過之後,我帶著輕快的語氣說:「快點、快點,妳的車上有皇后椅,那也是搖搖車喔。」我做動作從口袋拿出一枚隱形銅板說:「你拿這個銅板去投幣,皇后椅就會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