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生命史課程側記】有助益的對話

如何能真正的聆聽?人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話語而引發自己的內在對話,此時你是在聆聽自己,而非聆聽對方。只有在聆聽的同時停止這樣的對話,對方的話語才能進入我們的內在,對我們說話。否則,我們以為理解了對方,卻可能只是自己內在的投射。

撰文:黃金鳳
原載Facebook

最近常想到生命史課程中學到的支持性對話,或稱有助益的對話。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輕易給建議。即使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覺得自己已經看出對方的問題所在,知道他需要什麼,你都必須要忍住。不要立刻轉到專業模式,而是從人與人的相遇開始,陪伴對方一起工作,幫助他透過對話找到自己的答案。

要知道,對方雖帶著困難來,但他不是困難本身,問題必須對事不對人。從整體開始,先深入聆聽,而非直接去找問題的原因。繞一點路是值得的,從整個生命史開始,更全觀地去看對方的生命歷程。

「情況是如何發生的?」

「以前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

「第一次發生在何時?」

從開放性的對話開始,問正確的問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首先我們必須要能真正的聆聽。透過真正的聆聽,才有可能問出正確的問題。

如何能真正的聆聽?人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話語而引發自己的內在對話,此時你是在聆聽自己,而非聆聽對方。只有在聆聽的同時停止這樣的對話,對方的話語才能進入我們的內在,對我們說話。否則,我們以為理解了對方,卻可能只是自己內在的投射。

這時歌德觀察法的訓練會很有幫助。人們總是習慣用原有的認知立刻下判斷,試著不要預設立場、不要用過去的經驗,要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假設有各種可能性,讓答案自己出現。

想想看,「如果你的疾病會說話,它想告訴你什麼?」「你可以想像因為這段困難,自己將會發展出什麼樣的能力嗎?」生命史探索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讓困難成為我們的老師。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