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與孩子們經歷了創世的三年級,孩子們在各種矛盾衝突各種努力勞作中找到了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我也似乎終於找到了自己在講台上的位置和信心——華德福理念當中對兒童發展的認識、對人的尊重、對老師自我成長的引領以及各種藝術化的教學方式慢慢在凝聚成一柄「魔法棒」,讓我們做為老師跟孩子們在一起時、跟家長們在一起時甚至跟自己在一起時總有一些令人喜悅的事情發生。
圖文投遞:青島愛之帆學校(公眾號)
撰文:七年級主班王靜
配圖:藝術老師賈曉春
導讀
前言
關於「魔法棒」
三年級期末的家長會上,難得十八個家庭都有家長出席。因為幾天前剛剛有五位家長代表隨班聽課了一上午,深度體驗了一下華德福課堂和半日節奏,家長們分享了很多感受,對華德福的課堂形式讚許有加。新任配班老師在進班了接近一個學期之後在今天正式走馬上任,也分享了很多感受。難得的其樂融融,跟這些陪孩子們跨過了盧比肯河的家長和搭檔們一起,我第一次如此享受家長會。新搭檔瓏月老師跟大家說:「我覺得王老師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
「魔法棒」,這個詞不知為什麼如此打動我。魔法棒是什麼?
曾經,我覺得自己是最笨拙最不稱職的華德福老師。最初幾次師訓,來自國外的資深老師們展現的華德福教學,每每讓我由衷讚歎的同時又覺得不可企及,音語舞常常跟不上,各種藝術課程收穫最多的是挫敗。回到課堂中,各種無奈和失望更是讓我無數次質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踏上這條路。那時候,我真期望自己有一根魔法棒,輕輕一揮,就可以把課上得酣暢淋漓,把孩子滋養到心明眼亮,自己還不必如此疲憊。每次師訓都會滿目渴求,用心看著老師們「魔法」疊出,也會十指飛舞,記錄下老師們的「魔法秘訣」——其實,依然在默默祈求著自己的那根「魔法棒」,這「魔法棒」倒也若隱若現,真會在孩子們的眼睛當中在自己的靈感當中偶爾覓得蹤影,但卻不知道該怎麼留住它。真到有一天,我遇到了與自己同宗同祖的「魔法師」,用鄉音解釋著我所衷情並踐行著的華德福之道,似乎,那「魔法棒」更真實了一些。
從《易經》看「自我教育」
愛之帆有一個「易之美」《易經》學習社,一位跟我們年齡相仿的美麗女「先生」感動於愛之帆所踐行的華德福之路,願意每周駕車上門為愛之帆的老師們學習《易經》提供引領和支持。從去年深秋到今年炎夏,十位老師跟隨著女「先生」的循循講解,透過中國古老的智慧覺察自己腳下的路,「大道趨同」的感覺日漸清晰,內在的力量和勇氣也日益增長,對華德福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人智學的宇宙觀有了更強烈的共鳴和讚歎。
當我們從乾卦、坤卦一路學至屯卦時,似乎看到了破土的嫩芽。如同甲骨文的「屯」字——地平線以下的根又長又深,地平線上是小小的嫩芽。萬事開頭難,我們從外行到老師,從與孩子建立鏈接到真正駕馭課堂和教學都如才露頭的小芽,地面上顯現的是稚嫩和細弱而地底下是深長的根須是看不見的努力和積累——實際上,再大的石塊也阻擋不了細芽的破土和生長。而蒙卦提到了童蒙養正,提到了以果行育德,提到了嚴慈相濟……其實人人都有「蒙」,我們是不是能夠象個孩子一樣有求教的願望決定了我們是不是能夠啟發矇昧,走出蒙昧,激發出我們自己本有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我不知道,但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本懶」,都有縮進自己舒適模式的趨勢。當我們選擇做了華德福老師,其實也是開啟了自我「發矇」的征程,各種困惑、艱難和不適時常侵擾著我們。但我們內心深處似乎又有嚮往接受啟蒙的願望,並以此抵禦著退縮回舒適窩的引誘。慢慢地,我們看到正確的方向,心生嚮往,所謂」以正養陽」、「以正啟發矇昧」——也就多了一些堅持的意願和行動力。」「君子以果行育德」,既然開始了,就沒有半途而廢的理由,我們所行出來的也都是種到孩子們心裡的種子,遲早會在孩子心裡開花結果。美麗女「先生」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很多人在兢兢業業的犯錯」。起碼,我們是兢兢業業朝向正確的方向,儘管路還很長,至少,方向是對的。這也是在華德福理念的學習中常常會說到的「學習的意願」和「意志力」的力量吧,如施泰納所說:「所有的教育,其實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環境中教育他自己,我們只是孩子環境中的一部分,必須儘可能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
關於「謙」
第六期內訓中,sven老師引用了甘地的話:「你要成為你想要的改變」(你就是你想要的改變的一部分)。Gandhi: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他還說,如果你總在做關於你想要成為的樣子的內在練習,你就會成為一個謙遜的人。你現在的狀態和你想成為的狀態相比較的話,你不得不看到自己的渺小,保持謙卑。在《人類的普遍智識》第一講的最後,施泰納講到了這一點:「當您以這種『被去掉狀態』(謙卑)存在進入教室,像這樣產生的內在力量使學生與你建立起某種關係。」其實謙卑可以幫助你建立的連接並不僅限於你和孩子之間。
而《易經》的「謙」卦也說到了「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什麼是真正的「謙」?態度和善、謙恭有禮就是「謙」么?人和人之間很多時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成人也和孩子一樣,說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內在是什麼樣的姿態才是對方真正感受到的。所以往往一些表面上沒有「毛病」的溝通和交流,字面上挑不理來,卻讓對方各種「無語」。這樣的矛盾在學校同事之間以及家裡家人之間的相處之中常常會出現,往往伴之:「我說什麼了?我說得有問題么?他怎麼能這樣想?」學完謙卦,我想,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內觀一下自己內在的姿態,我們是真的「有而不倨」么?
我們選擇了一條曲折難行的小路,雖然我們知道路上風景很美且會惠人惠己通向理想之地,但唯一的嚮導卻是自己,另外就是一路同行的旅伴和跟從者。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自牧?這條路上走了六年,我們找到了一些自信:理想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們用汗水用意志力用堅持不懈和百折不回日積月累了一點經驗、心得和更堅定的信心。
「謙」德指引下的建築版塊
這次在建築版塊的教學當中,有意無意地在把自己和愛之帆一起經歷的帶給了孩子們。當孩子們在設計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時,熱情和悲憫之心都一如當年的我們——流浪狗、流浪貓、動物基地、植物基地、探險屋……聽起來甚是無私且勇氣十足。可是,真得行動起來,事無俱細,千頭萬緒,孩子們們熱情很快就被各種辛苦和抱怨淹沒了。是不是因為我們所行的並不是為一己之利就可以有理由逃避壓力或者希冀於他人呢?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如何跟孩子一起學習「自牧」呢?這樣一份禮物是不是孩子值得攜帶一生的呢?
施工之初,為了騰出地基,先是移走兩棵樹,後來孩子們又發現很多蟲子在忙著搬家。之前,我一直想著形式並不重要,從簡就好,重要的是帶著孩子「干、干、干」,希望通過這個過程激發和生成孩子們的意志力。看著不知道從哪個角落跑出來的平日從未曾見過的蟲子們,突然間我明白了,為什麼按老禮兒,動工之前要有一個動工儀式,敬天告地並向遷居的蟲蟻禱告?這正是美麗女「先生」開篇所說:「謙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不能因為我們是人類就理所當然讓其他一切生靈為我們讓路,並不能因我們的發心是好的,就理直氣壯做我們想做的事不惜誤傷無辜。於是,在正式搭建之前,我們在小小的「宅基地」上擺了供桌、供品,帶著孩子們「揖深圓,拜恭敬」「:「今吉日良辰,破土動工,告足下蟲蟻,暫且遷居,再祈天地祖先,賜福我等,致善始善終,功成圓滿。」也許儀式並不規範,但面對自然萬物,「謙卑」是我們可以帶給孩子的禮物。
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的發心是好的,我們的目標大致是無私的,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理直氣壯居高臨下了呢?因為我們很努力,一路上奉獻心力體力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是不是凡個人得失就都不可計較了呢?分內的工作要做好,額外的任務要完成,周末的時間隨取隨用——當我們失去了對「人」的尊重,當我們忘記了對旅伴的謙卑,當我們沒有對每一份勞動有對應的感謝時,我們是不是在「違則」呢?「真君子稱物平施,以公平的心與人交往。」人的能力是有大小的,我們以崇敬的心護佑孩子的成長,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這是對孩子真正的「謙」,那對於我們的旅伴是不是也可以以這樣的「謙」稱物平施呢?同樣,在我們身為母親、妻子、同事的角色中,你對孩子或者他們提出各種要求時,是以公平之心么?「謙」是「言」+「兼」,不但會說更要會做(兼的本義是持禾勞作),你對別人提出的要求,自己能做到么?
「自牧」就是自我放養,不等別人來管理,不等外力來強迫,而自覺遵守規則,努力做好自己,克己自重。「自牧」是不斷地、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積蓄力量,自畜其德,為將來的「用」做好充分準備。於孩子,於自己,「自牧」當是最好的禮物。建築版塊當中,孩子們自己選擇並設立了「自然之家」這樣一個目標,有深具工匠精神的兩位男老師垂範,讓他們知道了如何才能通向那個目標。然而,每個人對目標的理解會有不同,工作中能力和方式亦有不同,難免爭執和相互指摘,孩子們童言無忌,親疏遠近一覽無餘,似乎是把大人世界裡的場景無所隱晦的放大了出來。每日工作之前,分好組分好工,齊誦工作詩,從規則到情感做好準備,然後,上工!唯有真正全力以赴的工作中,孩子們才會發現實際工作並不盡如自己的想像,調適自己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挑戰,在擔當好自己的職責的前提下,學會尋求幫助,學會放下身段與人合作。因為孩子們發現,房子的一磚一瓦構建過程是沒有捷徑可走,發脾氣鬧情緒都毫無用處,反而會讓可能幫助自己的夥伴遠離自己。現實和真正的「做」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很快就各歸各位,按部就班的工作了起來。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都是需要感受到自己功力見漲,通過實打實的努力走向理想目標的成就感的。所以,一日頂著大太陽制磚時,兩女生嘟囔:「這也太曬了,這麼累,明天還不如在家生病不來了呢……」沒想到,當晚其中一女生就「心想事成了」——跟媽媽一起夜裡又拉又吐了幾次,早晨起來腿都軟了。真得可以不來了,此姑娘卻萬般不舍,大有跟媽媽相扶相攜赴校上工的雄心壯志,被我堅決阻止方才做罷。另一個女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挺強,可是卻常常不自信,畏難,擔心別人的評價。農耕的時候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少想多做的工作性質著實幫到了她。回來接著建築版塊,開始不適應到早晨總起晚導致遲到,發現老師並不憐惜,不接受遲到的這個理由之後,興許是背水一戰了?反而狀態神勇,制的磚、和的泥都品質一流。一直有點心疼寶貝女兒的媽媽有一天喜孜孜地發微信給我:「閨女說,建築版塊讓她每天都盼著上學……」
現代社會中,急功近利迅速見效,以彰顯個人能力為目的,這樣的風氣也難免裹挾著孩子,讓他們常常會與別人比較,與大人心目當中的標準比較,從而惶惶然。當他們遵從著自然法則、工作規律,讓勇氣和熱情充盈著自己,全力以赴於「做事」當中,生成的力量是最可以支持到他們自己的。這也是三年級要找尋的「我」與世界,「我」自己,「我」他人的關係之所在。過多的干預、保護甚至太多的誘導其實都是一種「牧」的方式而非通向「自牧」。
美麗女「先生」說到的「謙」卦的另一層涵義:「好上加好過於充斥我們的內心,其實有始有終,就是好的結果。」我自己膚淺的感受是:每當我們求「好上加好」時,就難免有更高的期望,更大的壓力,更緊張的情緒。比如我們在建造的過程當中,其實每個孩子都在按照他們在工作詩中的承諾全力以赴,但是,當我看到有人狀態不佳或者手法不像樣時還是忍不住著急擔心:耽誤工期怎麼辦?效果太差怎麼辦?忙了半天不能讓人笑話呀……當我伸手相助或者言語急切時,那個孩子往往就收斂了光芒,從工作的喜悅當中「掉」了出來,也許會更儘力完成任務,但是顯然無法繼續享受工作的過程。
什麼才是好的?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若以「有始有終」為最好的結果,過程是不是會更滋潤一些呢?「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好和不好都是相互流轉的……做為師長,我們是不是可以更著力於「做」呢?此卦結束時,美麗女「先生」的一句:「只有做才是教,說和教都是發泄。」頗回味悠長……之後的一周當中,我努力做一個最認真的泥瓦匠,而不是一個監工或者驗收員,孩子們果然也各種不負所托……
工程收尾時,我帶著孩子回顧了整個建築版塊所有的經歷,也問孩子們,有誰幫助過我們?孩子們很清晰地相互補充著,於是,在「自然之家」的封頂儀式上,孩子們用端午香包向幫助過我們的老師一一表達了感謝。「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我們常說我們所奉行的是生活的教育,是面向人生的教育,那麼,讓孩子們帶上「謙」德上路,用以涉過大川大河,是我們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了。而我們也自有自己要涉過的大川大河,自然也要打點好自己的行囊……
家長之「隨」
每次家長面談前,我都會要求家長寫一寫他們的需求給我。有一家提給我的需求當中有一條:「我們的孩子也馬上升入四年級了,我們對學校正在辦的初中頗為緊張忐忑,王老師能不能以老家長的身份跟我們說說心裡話。」
從這條留言當中,我能感受到這個家庭的不安、憂慮,可是,要我說什麼心裡話呢?在沒有這個學校之前,我對孩子的教育也充滿茫然和不安,但是,若只能停留在憂「思」、憂「慮」而無所行動,那隻會不安日益加劇而已吧?「隨」卦說:「動而喜悅」當你真正去做事,去行動,哪怕一天只一小步,也是離你自己想要的目標更近了一點。而天下最大的隨是隨時,天時地利,人心所向——跟隨人性的需求、人心的需求、人類社會的走向、自然規律的脈搏努力著、行動著,便是心安和喜悅——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但是初九當中也說到了,找到規律和模式是最難的,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式,誰還會有擔心呢?可走得多的路未必是對的路,而無人走過的路又要靠著自己去摸索,怎麼辦?美麗女「先生」提點了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守住初心走下去,必會有始有終。
任何一條路恐怕都是有得有失各有利弊的,即使跟隨「正道」而行,是不是就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呢?要麼「系丈夫,失小子」要麼「系小子,失丈夫」,兩者不可兼得。而得到可以助你守正道得成功的「丈夫」才能「隨有求得,利居貞」,那就要分辯什麼是「丈夫」,什麼是「小子」了,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什麼是重要的是原則性的,是需要我們努力追求的?那這些也是我們需要通過教育給到孩子的,也就是我們道路的方向和所行的目標啦,找到這些,失「小子」也就沒什麼擔憂不安的了。這些原則是需要老師和家長達成一致的,那共同的學習、深度的溝通、彼此的打開與信任方能共同指向「正道」。
因我們所行之事合乎看向「內在」人群的需求,故得到很多家長、支持者的鼓勵、幫助。如美麗女「先生」所說:「功勞榮譽多,面臨的問題也同樣很多,有大的成績相應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要明確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的職責,才能受得了委屈,做得了事情。」重要的是我們所行之事是真正誠美之事,「孚於嘉,吉」何愁結果呢?
真正願意跟隨一起走下去的,必是感受到此「道」之誠美以及「領路」人的發心和秉持之「真」之「善」才會擇善從之,依靠任何的「拘」和「維」都不是上策——所以,不必勸說也無需勒令,致力誠美又坦誠相見且要適當的「賁」來溝通和呈現當是喜悅而隨的途徑吧!
中道治「蠱」
蠱卦位於隨卦之後,關於山風蠱,據說在古代時把許多毒蟲放在一個瓶子里,毒蟲在裡面發生爭鬥,互相吞食,經過一番拼殺,總有一隻最強的蟲子剩了下來,這條不死的蟲子就叫作「蠱」。由此可見,蠱是毒蟲中的強者,毒性更大,甚至說是毒到了極點。
本卦中的「蠱」是事,即「有事了」、有「麻煩了」的意思。蠱卦除了揭示人們將陷入麻煩之中,還告訴了人們如何解決麻煩的方法自新、自省、自察。這樣做,會減少麻煩的出現,能把麻煩扼殺在萌芽之中。
遙想六年前,大家的各種「暢想」總讓人憧憬喜悅不已,於是相互跟隨著走出了「愛之帆」之路。走在路上才體驗到各種「事」、各種「痛」,總是「一波未平一波起」,未及解決被艮在面前的一定是最大最不易逾越的那些「事」。
其中一種防「盅」治「盅」的方式是:「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甲」是天干之始,引申為事情的發端。甲前三日為「辛」,後甲三日為「丁」。事情開始之前要考量分析、儘力防患於未然;結束之後三日總結得失、應當反覆觀察,有問題及時控制和挽救。帶有清晰的意識開始,帶有清晰的意識結束——這讓我想到謝老師常常在一個項目啟動之前頂著一頭小問號問大家:「為什麼?」「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有必要?」頗有咄咄之勢,現在想來,此為甲前三日,不可不「辛」,若都「因陋就簡」不費思量,那隱患麻煩恐怕也就埋下了伏筆。我們的後甲三日之「丁」貌似並不足夠,好容易完成一件「大事」,長出一口氣,多數人如我一樣一下子放鬆了,恨不能歇上幾日再去想一想下一件事,而這件事的「丁」就此輕略了。如此看來,每一件工作都需要象我們的教學一樣:象「土」一樣計劃、備課,反覆想清楚:我為什麼要教這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象「風」一樣進入課堂,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狀態及時給出反應,及時調整節奏;結束後象「水」一樣安靜有序地回顧反思。
縱觀蠱卦可發現,治盅的方法有很多種:要麼太過,方法強硬;要麼柔弱,畏前畏尾——這些做法都是偏離了中庸之道,沒有達到剛柔相濟。最好的方式是剛柔並濟,得中尊之位,用德而不用威。為人師亦需嚴慈相濟,一句用德不用威、剛柔並濟更好的提醒了我們無論是在教學之中還是在學校管理之中甚至是家長工作之中遇到問題、碰到麻煩時所需秉持的意識。
關於「同人」
從第一次參加華德福師訓到這最後一次「內訓」,從志願者到主班老師,我隨著「愛之帆」的隊伍在華德福之道上剛好跋涉了六年。帶著孩子們在童話中感受夢幻與真實,在寓言與聖人故事中會心小我與至善,其實我自己也在努力與求索中體驗著希望與痛苦。六年來,愛之帆的路一直是爬坡的路,這就如同種子破土,迎風初長,正是事物創始階段的特有屬性,涉過這樣的大川,才能逐漸走向坦途吧?如「同人」卦所言,遇到困難跟志同道和的人在一起,是出「否」保「泰」的最好方式——六年的跋涉是如何堅持堅守的?恰是「同人」!若沒有這群志同道合的人時時相互扶攜、守望相助,除了看到自己的需要還會去看到他人的需要,誰不想回到自己的舒適圈呢?
三年級的農耕和建築的教學過程當中,若只靠我一己之力,辛苦且不必說,是不是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都很難講。正是得益於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伴鼎力相助,雖辛苦,卻從辛苦中不斷汲取養料,讓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對孩子、對教學的圖景都更清晰。一吸一呼,得到助力,助於他人,才會讓「同志」之人都健行不已吧?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無咎,若只與相親近相類似的人「宗族之人」相和同則吝——這是古聖先賢的智慧提點於我們的。如美麗女「先生」所說:「和和樂樂的生活中我們懶于思考,當我們遇到挫折就會迫使自己多去思考,重新思考人生及意義。才會發現哪一些是你應該相遇的,哪一些是你需要和同的。」做為三年級的主班老師,在這一點上似乎尤其感同身受。孩子們在經歷九歲危機-所謂危機,就是挑戰伴隨著機遇、新的能力的產生,這樣他們才能生成自我的力量,穩穩地站在大地上,為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而做為他們的老師,經歷接近三年的苦苦求索、對自我的不斷質疑,在跟孩子們一起輪過鋤頭、蓋過房子,做了遠超過自己「和樂」範圍之內的諸多事情之後,才真地感覺到自己可以穩穩站在這方講台之上而不愧於「師者」之名了!所以,我很共鳴於女「先生」所說的:「經歷所有的經歷,每一種經歷都樂在其中。遍嘗百味,才會選擇自己真正適合的味道。」
尾聲
我的魔法棒
內訓第一期之前的先導課,我正在掙扎:要不要走向主班老師的的方向?第一次上Phillip的課就是在那時候。隨著主課和音語舞課的一呼一吸,隨著老同學大孟老師的「推波助瀾」,一顆種子似乎悄悄地種在了心裡;14年春天的
第一期,Peny老師來了,除了教學的培訓之外,很多個晚上她都會把即將帶一年級的准主班們召集在一起,從家長工作到班級管理一樣一樣地理順好了放進我們即將出發的行囊當中——我是如此幸運,似乎是在內訓的引領和「保護」之下起航的。一直到與孩子們經歷了創世的三年級,孩子們在各種矛盾衝突各種努力勞作中找到了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我也似乎終於找到了自己在講台上的位置和信心——華德福理念當中對兒童發展的認識、對人的尊重、對老師自我成長的引領以及各種藝術化的教學方式慢慢在凝聚成一柄「魔法棒」,讓我們做為老師跟孩子們在一起時、跟家長們在一起時甚至跟自己在一起時總有一些令人喜悅的事情發生。
當我們有幸與古老的智慧《易經》相遇的時候,我似乎感覺到這是來自於我們民族魂當中的一種力量,從另一個角度與華德福理念相互應和,圓融流轉之中時而廣闊時面精微地為我們雕琢著每個人手中的「魔法棒」。從天人合一,由天行體察人事的角度去看到外部世界的變化以及外部世界與自己的關係——這樣的角度和感受讓隨著三年級的教學感受「權威」的我不由更生出謙卑之感,敬畏於這樣天地之道、萬事萬物生長變化之道。
在赴京的火車上,我和同事談論著這個話題,幸運的感覺愈加清晰。我們有機會踏上這樣的道路,依循著天地之道,體察著鮮活生命的成長之道也尋覓著自己的學習之道——當我們因愛而教,因愛而保有靈魂的彈性、覺察的意識、面對挑戰的勇氣,就會將學習的力量、創造的力量注入愛中——這些都是煉就「魔法棒」的適度火焰吧?這「魔法棒」會將你所注入的傳遞給孩子,使這些鮮活的生命愈加鮮活、稚嫩的力量日益強壯——而我們自己也會在這教學相長當中走向鮮活和強壯。如三年來每日清晨的頌詞所說:
「太陽那愛的光照亮我的每一天,
心靈里精神的力量使我肢體強健!
在陽光閃耀中,我崇敬您——
大自然!
你把人的力量如此善意植入我心,
使辛勤勞動並樂於學習!
光芒與力量從您而來,
愛和感謝向您流淌…… 」
參考文獻
- 周振甫 譯註,《周易譯註》
- 魯道夫.施泰納,《人的普遍智識》
- 愛之帆「易之美」學習社學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