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東、西方人類意識的異同】兼論人類意識進化如何結合華德福課程·之四

始祖鳥非常喜歡月光:始祖鳥以整個身體沉浸在月光覆被的感受里,在周身開始形成電磁性的防護光繭,月亮照耀時,牠們也開始光亮閃爍;

編者注:本文是系列文章第四篇,請依序閱讀,第一篇(閱讀)、第二篇(閱讀)、第三篇(閱讀),該系列將包含十一篇長文,敬請關注。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7年12月16日

亞特蘭提斯的科技帶著乙太(性)的魔力,只要將意識貫注其中,就能連結事物內在協同作用,讓事物的力量由內生髮,成就自己,而不是藉由外在勉勵鞭策與操控──亞特蘭提斯人與外界自然的關係相當輕鬆容易。

亞特蘭提斯人可以召喚出/喚醒蟄眠的種子內在蘊伏著的、準備破核/破繭而出的力量,將(一堆)種子燃燒出的能量轉為科技/機械動能;亞特蘭提斯人種植作物,不僅僅為了糧食果腹,還為了工商業發展──種子是亞特蘭提斯時期的(主要)能源,驅動起一切。

〔補充說明一:列木里亞人有許可權使用動物界的精子以為能量,當中釋放的火的力量可以將動物轉成人形,或進行物種的熔合;亞特蘭提斯人則有許可權使用植物界的種子;亞利安人/現代人的許可權更少,只能運用金屬與礦物──列木里亞人掌握著火(元素),卻毀滅於火(劇烈的火山噴發);亞特蘭提斯人掌握著風與水(元素),卻傾覆於水(大洪水)……這些力量(逐漸)的收回,為的是讓人類學會對自然力量的戒慎與敬重:人類在一次次的毀滅自己當中,丟失了自己原本被賦予的神聖力量。〕

〔補充說明二:冰、霰、霧與黑暗(「水」)關係著阿里曼,「火」關係著路西法。〕

〔補充說明三:亞特蘭提斯人有著(等同)大自然為種子催芽的能力,但現代人卻必須將種子埋在土裡,讓自然進行催芽。現代人無法以意志差遣、驅使自然力。〕

〔舉例說明:亞特蘭提斯時期的交通工具/承載器/飛行船可以在地面短距離地飄浮,飛行高度很低,當遇到山脈阻擋,會使用特別的機輪轉向機構/結構(類似舵)以為輔助,拉高承載器越過山脈。當時的承載器在現今的地球上已毫無用武之地,因為當時的氣層高密度地覆蓋著地表,不像現在這樣稀薄。〕

多霧、濃霧的狀態讓植物生長非常繁茂、高大,因為沼澤可以讓淺根植物輕易抓地,所以到處都是蕨類植物/羊齒植物的森林/密林。各種的石塊開始形成,但柔軟度彷彿蜜蠟;石塊之間瀰漫著沼澤與一叢叢的蕨類/羊齒巨林。

〔補充說明一:這樣的蕨類/羊齒巨林對小胃、吃火(吞始祖鳥)的魚龍(ichthyosaurs)、蛇頸龍(plesiosaurs)而言毫無用武之地,這樣的地面、沼澤對牠們而言過硬,會在牠們的麟甲上形成(沾附的)脆皮,讓牠們無法自由行動,因此面臨絕種。「大胃王」的四腳動物取而代之,因為蓬勃生長的蕨類可以滿足牠們奇大無比的胃口:牠們有類似海豹卻更豐滿、隆起的頭部,眼睛不再放光,而開始轉黑,有四根笨拙的腳,身上覆著波浪狀柔細的長毛;會四處蹣跚走動,也會游泳、深潛進泥沼深處;通常牠們只移動龐大的胸部(一半是外掛的肺,另一半是內在的鰓與胸腔系統):牠們在水裡呼吸,然後上岸活動,又回到水裡呼吸、再上岸覓食……巨大的顎讓牠們可以暢快地咀嚼巨大的羊齒密林;牠們也活存到了我們現在的時代,就是儒艮/海象/海牛。儒艮自近似魚龍的種類轉變而來,牠們吃下的食物改變了他們的狀態/形態。〕

〔補充說明二:史前動物體型能夠龐大(龐大到我們可以在其上登山、散步),是因為當時的地球也非常龐大;亞特蘭提斯期之後,動物才開始袖珍。〕

〔補充說明三:史前動物的共通性是被麟甲包覆(厚實到無法以任何現代的金屬性武器穿刺與攻克),有強壯的前肢/鰭,皮層底下是生蚝般的黏滑、柔軟。事實上,史前動物都由巨大(如法國的總面積)的生蚝轉化、形變而來;當陽光的力量蛻變了牠們,牠們的浮升會讓內里失去從前的柔軟,陽光硬化也加速了牠們的轉變。〕

始祖鳥(Archaeopteryx)是列木里亞時期(出現)的鳥,有在「火之風」里飛翔的能力,尾巴扁平、覆蓋著保護的鱗片,翅膀與頭部類似今日的蝙蝠;當空中有毒的氣態減少、閃電比較不暴烈時,牠們會飛上天去盤旋,牠們比較喜歡待在空氣里,而非地面(「地之沼」中)。當陽光出現,始祖鳥會收縮自己,進行自己的消化(消化從「火之風」中吞食而來、溶解在當中的物質),平常的始祖鳥吸入「火之風」,但只有陽光讓牠們有力量消化。始祖鳥有對大地(準確)放電、送電的能力,所以視力非常敏銳,基本上是一種小型的龍-鳥(後來的老鷹、禿鷲也帶著始祖鳥留下的超敏銳視力);始祖鳥所有的感官都超乎異常的敏銳,肉翼上的感官尤其突出,能力超過我們目前的眼睛──始祖鳥的翅膀只要飛過,底下的事件/發生一清二楚。

〔補充說明:事實上,始祖鳥呼吸、消化著火/溫度(如同古月亮期的人們也呼吸、消化著火/溫度),而必須以大天使麥可的力量冷靜;這也成為之後西方屠龍傳說中的噴火惡龍與中國傳說中掌雷、長著肉翅的雷公(會在陽光的力量中收縮)。〕

始祖鳥非常喜歡月光:始祖鳥以整個身體沉浸在月光覆被的感受里,在周身開始形成電磁性的防護光繭,月亮照耀時,牠們也開始光亮閃爍;月光會讓始祖鳥開始興奮地煽動翅膀,創造出一朵朵精緻的火雲、一種寧靜的光亮(這種光亮如今也只有螢火蟲辦得到);月光下的始祖鳥像一片片光亮/發光、愉悅的雲彩,肉翼底下也閃爍著光點,宛如星空──始祖鳥的肉翼銘印著牠們對星星的印象與嚮往,始祖鳥是地球性的眼睛,在飛翔中看向天際的無限;始祖鳥的吞咽如同我們的肚腹複製著的遠古地球生態樣貌(始祖鳥的「吃火」/魚龍、蛇頸龍的「吞火」就是我們消化作用中、腸胃裡的星芒性)。

〔補充說明一:在一些石灰質的化石中可以找到始祖鳥的飛行生痕,當中保存著牠們對星星的印象與追逐。〕

〔補充說明二:列木里亞期的地球是非常慵懶的(真正)生命/生物,緩慢轉動自己的軸心與血液;巨型的動物是地球上(血液中)四處徙移、活動的白血球;始祖鳥是她(地球是完全的女性)的眼睛,到處移動著,看向宇宙(始祖鳥是完全的腦細胞,延伸自己進入完全的眼睛)。〕

〔補充說明三:白血球是遠古就存在的生物,只是現在體型縮小很多;地球讓自己失去生命,而讓生物(白血球)獨立,如同我們死亡,我們內在的白血球仍有能力成為獨立的個體一樣。〕

〔補充說明四:列木里亞後期出現的動物,除了魚龍之外,都有智慧但並不機巧、聰明。〕

然而亞特蘭提斯時期,始祖鳥/龍-鳥也必須因應著空氣而改變自己的狀態,因為空氣中的成份不再一樣:當時的動物被所吃的食物改變樣態,所以龍-鳥必須更接近大地,讓食物有機會改造自己;龍-鳥開始低飛,排水/防水(膜)的肉翼組織逐漸形成羽列/翅膀,成為鳥類。

〔補充說明:熱帶地區的鳥類(如:情鳥、鸚鵡等)羽毛色彩斑斕亮麗,是因為模仿著(充沛的)陽光;羽毛因生命力而來,但羽毛不具任何生命力,因為生命力在羽毛的色彩與層次中凋謝。〕

蛇頸龍發展出龐大的胃,但身材卻開始嬌小;以前單腳能讓鴕鳥尺寸的龐然大物立時斃命,現在卻只能一腳踩死鷦鷯尺寸的生物。

大地獺(Megatehrium)有著四根柱子似的腳,可以根據自身狀況或快或慢地移動;強力的顎上有尖銳、鱷魚似的牙齒(但牙齒已不如列木里亞的先祖動物強壯),以吞食流風中的飛行物(龍-鳥)飽餐。烏龜、鱷魚也是當時倖存至今的史前動物後裔,但當時的鱷魚相對上脆弱到不堪一擊,常被大地獺一腳踩到扁扁的。

亞特蘭提斯人居所並不密集,沒有城市的擁擠,居所像一座座花園:亞特蘭提斯人非常融入自然環境,會用植物、爬藤纏繞造屋,完全利用自然生態、自然素材,以意念編織與導引,不用釘鉚……人與自然非常親近,幾乎一體;自然也是人的社群──亞特蘭提斯人雖與外在世界面對面,卻無法獨立、脫離。

〔補充說明一:列木里亞人與早期的亞特蘭提斯人能以意志導引植物生長與發芽,人以意志(或意念上的善、惡)結構起自己的自然環境,甚至得以興風作浪(當時的地球是非常火山與流動的性質);一塊平靜的軟陸地可能被一份惡意瞬間摧殘殆盡,而當中只有少部份人倖存,只得另覓他處重起爐灶。〕

〔補充說明二:亞特蘭提斯人居住的處所並不採用所有非生命性的事物(如:金屬、岩石、礦物)建造,因為知道身體屬於完全的生命性,所以日常的活動空間也是。〕

〔補充說明三:這種住在自然里的慣性到亞特蘭提斯後期才被打破。〕

〔補充說明四:亞特蘭提斯人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任何事物只要被創造或發現,都是(人類)共有。〕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4 Comments

  1. 1
  2. 2
  3. 3
  4. 4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