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是礦物界上升到植物界的典型,有著植物的純凈,卻也帶著礦物的硬度。對木頭工作,讓孩子學會克服了物質上的硬度,也學會轉變物質的形式——形式會在物質中被孩子的心魂喚醒而浮現。
木工,是對樹榦、木材/木頭部分的工作,也是在植物界、礦物界之間的嬉遊。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5月19日
木頭是礦物界中的植物界,植物界中的礦物界。
樹木將大地的力量抬升成為自己、支持自己,就形成了自己的大地,也就是所謂的樹榦。而大地(礦物界),相對上必須比較缺乏生命性/以太性,所以樹木在莖部礦物化了自己,可以堅硬;而生命(植物界),相對上必須比較遠離礦物性/死亡性,所以樹木在莖部以太化了自己,可以呼吸。
木頭是礦物界上升到植物界的典型,有著植物的純凈,卻也帶著礦物的硬度。對木頭工作,讓孩子學會克服了物質上的硬度,也學會轉變物質的形式——形式會在物質中被孩子的心魂喚醒而浮現。
木工,是對樹榦、木材/木頭部分的工作,也是在植物界、礦物界之間的嬉遊。
〔補充說明一:頭顱也是人體中最礦物化的部分,中文中的「木頭」,也有木材是「植物中的礦物」那種知曉。〕
〔補充說明二:華德福教育中的手工媒材,是由動物界而植物界、礦物界(教育前半期),再由礦物界而植物界、動物界(教育後半期);前者原始、後者加工,前 者用雙手、後者藉助器械、工具,前者以土元素、水元素髮展著自己,後者以風元素、火元素為世界發展。童年期的手工,建立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是「內在性」的 工作;青少年期的手工,建立自己跟世界的關係,是「外在性」的工作。〕
木要成材,就必須在生長點上屹立、堅忍、抗風候。木頭的紋理與年輪說的就是樹木成長的生命故事,故事讓每棵樹的調性、味道都不同,即便同種。解讀著同種木頭之間的異質性,才能真正將樹木的生命特質斧鑿在木工作品裡。
〔補充說明:樹的橫剖面/斷面呈現的圖形就是樹被行星力量的封印,樹木透過樹冠層聚集的星芒讓宇宙為自己封印;宇宙的封印在心材與樹皮的互動中可略見分 曉。樹的中心是火星的封印,火星「激進」、「強硬」、「推出」;外緣是太陽的封印,太陽為了調和火星的力量,只好以「保護」、「阻滯」的能量在樹皮上顯 現,以為緩衝。〕
山嶽的樹木比平原的更有個性,也更難以駕馭;因為承受著更強烈的星芒力量,所以樹木本質與姿態比較容易持久——宇宙星芒也雕刻著樹木;各種行星力量的擠壓 與折衝,造成木質部氣孔排列向心或紊亂。心材部分放射狀的裂紋,主要起於星芒力量的衝撞,而不是熱漲冷縮等物理性外因。這些裂紋部分最容易破壞、崩解,是 木工作品上最需要被克服、化解、仔細的部分。
當孩子年幼時(學齡以前),就可以讓孩子經常到林子里戲耍,搜集樹葉、枝條、花朵或果實,讓林子的生態對孩子在無意識中進行以太性的銘印,讓孩子願意親近樹林。學齡前的孩子可以練習削木片、木頭,學習掌握刀具。
從森林走回教室,再從教室走向學校或生活所在更大的地景,支持到在地的風格、特色與需要,才是完整的木工課。
木工課的第一步,是去認識環境中的整株樹、森林/樹林中的任何一整棵樹:樹木如何與不同的大地/區域相連;如何克服地形上的劣勢,讓自己垂直並牢牢指向地 心(樹的頭部在根,向著地球中心的光);如何形成自己的節理與姿態(樹枝以何種角度對應於樹榦,如何向陽,樹冠的型態怎樣、葉片怎樣);如何走過春夏秋 冬、日夜晨昏;如何鬆散又如何結實、如何乾燥又如何潮濕、如何生長又如何停滯;愈有生命性的部分,愈輕,愈有礦物性的部分,愈重;樹木的質地、香味、葉片 形狀與星星的關係,針葉木的收斂性與闊葉木的發散性……盡量幫助孩子在心中形成「完整的『樹木』圖像」,讓孩子知道,一棵樹也可以藏著這麼多的秘密,知道 每一塊來到自己手中的木頭,都該好好對待、好好珍惜。
〔補充說明:回到教室之後,老師可以準備若干寒、溫、熱帶的木材,老木與新木(最好連皮),讓孩子認識不同地域、年齡的木材種類。〕
木頭如果對應到火相,就相當乾燥、易燃;對應到風相,就容易輕質、脆折;對應到水相,比較有韻律(對音質有較好的共鳴感,可以作為樂器);對應到土相,比較堅實(可以示範,應用於節慶的中心柱、廟柱、屋舍棟樑結構、船桅或旗杆……)。樹木要「因材施『雕』」。
樹木被結構的原則也會影響到作品的狀態:如果木材氣孔生長排列散亂(如:果樹、一般性闊葉樹種、楓樹等),適合彎曲與鏤空,比較溫暖;如果木材氣孔生長排列向心集中(如:橡木、榆木、刺槐、白蠟木或一般性針葉樹種等),通常適合拉緊、伸長或壓縮的形式,比較冷硬。
木工課回到教室中的第一堂,可以準備容易劈開的木頭,帶著枝葉、樹皮,讓孩子知道木頭只是樹木的片段,讓孩子看到樹木本來的部分樣貌。老師橫向劈開樹木之 後,孩子會看到木材與樹皮在感官經驗上(色彩、質地、氣味、乾濕等)的對比(如果樹木無毒,甚至可以讓孩子嚼一嚼木材)。可以讓每個孩子練習縱向地劈開, 成為楔形。而之後每一次到孩子手中的木頭,最好仍帶著樹皮,讓孩子可以更認識他進行工作的對象,再進行退皮處理。真實認識樹木,也有助於孩子日後選擇木材 於不同的應用。
〔教學舉例說明:木材橫向劈開之後,可以帶著孩子細數木材的年輪,告訴孩子這塊木頭也許是爸爸的爸爸、祖父的祖父、祖先的祖先……很久以前就長在大地上 了,這麼多年的風霜,都濃縮在這塊木材上,所以這棵樹,也看過很多很多的年代、很多很多社會或朝代/政局的變遷……。另外,也可以讓孩子比看看誰長得快, 這棵樹到底花了多少年,才可以長成和孩子自己的手臂等粗……,來拉近孩子跟樹木之間的距離。〕
事實上,木工需要正確的選材與榫接,而正確的榫接與應用也要認識木頭的質量——木頭邊緣最有生命活力、以太性最強;形成層稍微堅實,仍具有生命;心材是最 堅實的,雖然物質性,卻也收藏著陽光。春天的木材生長快速、鬆散,被砍伐下來,就是早材/春材(early wood);夏天比較結實,被砍伐下來,就是晚材/夏材(late wood)。而切塊的木材也有左右邊之分:比較平滑的面算是右邊,以太側;比較粗糙的面算是左邊,物質側。
〔補充說明:樹木把學習到的星芒力量放入自己的中軸線,把自己的陽光、自己的月亮、自己的火都藏在中心,所以木材才能燃燒、才能提供溫暖。如果不是內在收藏著光與溫暖,木材無法被點燃。〕
木頭堅硬中仍具有植物性的柔韌/柔軟,也沒有礦物性的冰冷,所以是適合孩子上手的素材。在小學的中、高年段(五到八年級)可以進入。而且,木工可以幫助孩 子的以太從緊繃、僵硬的肌肉結構中釋放出來,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動作中開始具有流暢性。要讓孩子嫻熟木工到連在睡夢中都會(練習)的程度,或者在工作當中 「時間感」消失了……
熟悉各類工具的使用與保養方式,也是木工課的必修。
早期的木工課是要幫助孩子學習以自己的能力操縱物質,學習走入植物界,知道植物界也服務著人、支持著人,以種種千變萬化的形式。木工幫助孩子建立真實與物 件的空間關係,以自己的立體面對木頭的立體,讓自己的創造力有顯形、立體的機會——當孩子可以在物質界中立體創造,孩子也會開始有「創造出自己的未來、創 造出自己的命運」的自信,只要自己意志堅定。孩子將練習出以一己的意志力,將物質界的因果律/因果關係運用在木工作品上。
晚期(九或十年級之後)的木工課,則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摒除木頭的生長特徵,改良或運用木材上的缺陷,以「『人』的智慧」去克服「『木頭』的智慧」來完成作 品。高年段的裁縫課是木工課的反轉與進階,由外轉里、由直線轉曲線、由堅硬轉柔軟、由抵抗轉順服。裁縫幫助孩子的創造由抽象而具象,由平面而可以立體。
〔補充說明一:木工是對原生性的植物材質工作,裁縫是對加工性的植物材質工作——同樣都是對植物界的工作,卻是人工處理前、人工處理後。〕
〔補充說明二:木工會是中學生很好的手工,木頭帶點生命、呼吸的溫度,卻不會像冰冷的礦物般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可以成為混亂時期孩子的依靠——孩子意識上的騷動與轉折,可以藉由木工過程導入一種平穩的流動。〕
木工涉及著直角應用,走的比較偏「直線性」、是規矩、是嵌合(榫接),木工走著線性;裁縫得講究人體曲線,走的比較偏「曲線性」、是流動、是符合,裁縫走 著曲度與流動。「木工」象徵著「『物質(環境)/地球』作用於『人』、由外向內」,通常只牽涉到形體的創造,保留著原色;「裁縫」象徵著「『靈質/宇宙』 作用於『人』、由里翻外」,牽涉到合身、設計、色彩,和宇宙的秩序(數學性)。
〔補充說明:木工是一層一層的退去,削減或榫接來形成作品——物質環境對人,也是不斷地削減、磨耗;人形成社會,必須讓自己符合方圓、規矩,來契合他人。 裁縫裡線先縫,然後才外翻為成品,這是靈質對人的建構,你的前一世過去,以靈性力塑造出你這一世往下一層的身質——過去的隱性,成為你現在的顯性;過去的 內在,外翻成你現在的外在(所以衣服是靈性的表達,不言而喻)。〕
但不要忘記:最終的木工作品,是陳述你的心聲,以最適合而美麗的木頭。你讀著木頭的內在、木頭的封印、木頭的渴望,而結合你的心,以「愛」賦形。
人最美麗的作為,就是讓所有的物質(表現)都帶著靈性上的光亮。更深一層來說,如何以木工的方式,小心翼翼斧鑿出你自己,讓你在物質的表現上展現自己靈性的本質與傾向;又如何以裁縫的方式,步步/布布為營縫製出你自己,讓你美麗真實地反映你的走過、你的曾經。
〔補充說明:當人創造出什麼,就有什麼「靈性存有/存在」必須被束縛在裡頭;而那些「靈性存有/存在」渴望真正服務到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溫度帶進自己的創造、自己的作品裡,藉由感動別人,來真實釋放這些「靈性存有/存在」。〕
正如你必須在你(投生)的環境下創造出「『忠於你自己』的自己」,不自外於環境;你的人生忠實於你,也忠實於你的時代、你的環境——真正上乘的木工作品, 是從「你(單方面)想雕刻、創造的」,變成「樹木也想在你手裡『變成』的、『完成』的」;這樣的作品,融合、協調著「創造者」與「被創造者」雙方的個性、 調性、甚至生命,才能真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