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樂子兒童藝術教育機構(博客) 配圖:第三期照片
親愛的朋友
大家好!
回顧銀川結束的三期課程,我們曾今浸泡在音樂和色彩中,大家一起律動、歌唱、彈奏、與色彩深入對話,從混沌到清醒、從無明到智慧、從煩惱到快樂。兩位老師帶領我們與內在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入對話,實屬一次療愈心靈和提升自我的藝術體驗。那一幕幕瞬間似乎是命運與情感的交織,形成了是時間與藝術的永恆,我們不曾忘記也不時常記起 ,但卻仍然行走在那樣的記憶里。把一份意外的禮物帶入我們各自的城市,將其融入了現實生活和實際教學中。
現已臨近四期課程時間,這次我們有幸邀請了來自德國富有經驗的藝術治療老師Susanne Andersen 和我們熟悉的美國Elisabeth Swisher 老師前來授課,為期兩周的課程將在國內首次探索學習基於人智學基礎上的藝術治療,音樂組會繼續延伸學習進階性的音樂發展史,小學音樂教學等內容。那些熟悉的人兒,以及滿園盛開的秋菊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誠邀新老朋友一同加入本次課程分享。
[這個時代,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社會追求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了壓制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追求被忽視、被冷淡、被擠壓、被驅趕著。之所以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東西,和這種傾向是有直接的關係。教育部近期出台了關於推進中小學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將藝術教育重新作為綜合評估學生髮展狀況的內容之一。重新詮釋了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教育的重要性。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提倡教育應是一門藝術,根據該教育理念,教育必須是讓兒童展現真正的自我,在自我展現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自我的使命和位置。因為藝術跟人的感覺息息相關,通過藝術和藝術化的教育不僅直接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培養,健康的心靈和生活理念,而且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藝術創造,親身體驗把理想的變成現實的喜悅。(The art is the bridge to the spiritual world)人對世界萬物的真正理解都植根於人的感覺之中,幼兒的感知體驗對於他們自身的感覺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過程會持續到他們的青年時代,當他們的學習進入更深的階段時,就懂得以前的所見所聞,然後學會去辨別某種現象中最基本的特徵。在早期的兒童教育中,所有課程都應貫徹著活潑的和強調感性認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學生將來進入理性的認知建立了重要的基礎。」(摘自於黃曉老師的文章)
華德福教育在中國的實踐中,科學和人文方面有較好的基礎,但在藝術和體育運動方面則普遍不足。這跟中國的老師在自己接受的基礎和高等教育中,缺乏藝術和動手的教育,缺乏學習新東西能力有關。在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中,雖然也安排了不少藝術和運動課程,還是不夠。初接觸華德福教育,大部分老師都把精力放在課程內容上,直到自己走進教室,要畫黑板畫,指導孩子做主課本,教孩子唱歌和吹豎笛時才發現自己在音樂和繪畫等藝術方面的不足。要老師動手做些手工或修繕工作,需要創造性的東西,更加顯現出老師缺乏藝術和創造性。音樂和繪畫等藝術形式的必要性,不僅僅是實踐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心靈,情感教育的需要,也是創造性的基礎。此外,在家帶孩子(home school)的父母也是側重人文和科學的教育,更需要補充藝術方面缺失。]
本期導師介紹:
Susanne Andersen:出生於德國多特蒙德 ,治療教育和藝術治療工作者,人智學碩士。在魯道夫史代納研修班接受特殊教育的培訓學習,並和殘障兒童、身心失調的成人一起工作過多年。之後在瑞士多納歌德館學習4年的藝術治療,1994年開始了她在藝術治療領域的工作,並在社會教育中心任教8年,創辦經營過多個並行家庭教育項目,德國國際職業機構客座講師。自2011年開始,擔任「Kider auf gutengrund「青年福利服務項目——人智學部的教學管理主任,並一直參與成人培訓工作。
Elisabeth Swisher:畢業於奧地利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在德國接受華德福教師培訓,之後在美國和奧地利的華德福學校及培訓機構擔任音樂教學三十多年。近幾年,她每年來中國培訓華德福師資,是成都華德福學校幼兒培訓和小學師資培訓的指導老師,銀川三年制華德福教育「音樂與藝術」培訓課程主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