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團隊合作/社群合作

在華德福教育里,很多班導師/主課程教師會太陷入課程(的準備、計劃與實踐)里,獨立作業,因而愈來愈孤立(因為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是追著課程跑、或者被課程趕著跑的,因為想教給學生的太多、怕學生該學的沒有學到,因此面對浩瀚的學海,無從取捨,只好勉強自己當「『超』人」,讓自己淪陷在不停地備課里,而忘記了:教學應該是以「老師、學生的狀態」為中心,而不是以「教不完的知識」為中心的)。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5-6-25

如果只在意個人性的表現,團隊/社群將無以成形;但真正的團隊/社群,會在照顧「群(體)性」之外,也真實照顧到「個人性」,否則這種團隊/社群,說穿了,只是遂行著(領導者/決策者的)高壓、獨裁、與私己意識之實而已。

真正的團隊,允許個人自願性地執行、進入他想在(而不是他應該在)的位置與角色,絕對不該是義務性、非自願性地指派。

尊重團隊中個體的「自願性」,是團隊能不能健康、長久的關鍵。

合作,就必須由參與者內在的「一致性」來驅動——大家都同意著的那個心像與遠景,那個使大家成為團隊/社群的「終極畫面」——大家是因那個尚未發生、存在於未來的憧憬與意志而連結在一起。如果忽略這些,「合作」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在華德福教育里,很多班導師/主課程教師會太陷入課程(的準備、計劃與實踐)里,獨立作業,因而愈來愈孤立(因為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是追著課程跑、或者被課程趕著跑的,因為想教給學生的太多、怕學生該學的沒有學到,因此面對浩瀚的學海,無從取捨,只好勉強自己當「『超』人」,讓自己淪陷在不停地備課里,而忘記了:教學應該是以「老師、學生的狀態」為中心,而不是以「教不完的知識」為中心的)。無論如何,這對學校,絕對不是健康的生態/狀態。教師需要被支持,而不是被監督、責怪(特別是在台灣,許多會成為華德福教師的人,本身對自己的教學就很有意識也嚴格要求,否則他不會選擇華德福教師這條吃力又不討好的路)。而偏偏,教師的狀態攸關學校的呼吸:當呼吸各行其道,無法統整,學校整體的力量就起不來。教師不得不的孤立(性),讓教師無法透過社群獲得應有的支持,也因此很容易陣亡、換將。對學校和孩子,教師高度的汰換與流動率,會讓學校的整體以太波動,讓學校失去穩定支持任何一方的功能。

在因「學校」而形成的社群中,首要的就是就學的「孩子」必須被尊重與支持,然而被尊重與支持的對象也應該包括「教師」與「家長」。教師應當知道他在班級真正面對的,並不只是孩子,還有孩子的家長。這種認識,會讓教師把來自各方的孩子與家庭,當成有機互動的整體。當教師知道自己的教育工作對象也包含著家長,就不會以「專業」之名,輕易把家長推到教學之外,因為家長也是教學的部分,甚至幾乎等同全部。如果教師自身的專業度可以「從無到有」,他就應該信任家長的專業度也有「從無到有」的機會與能力——重點在:他願不願意給出讓家長參與、成長的機會而已。

如果大家希望學校能健康,就不要搞小圈圈:一個缺少任何器官的人無法完整;學校是有機體,當然也一樣——只要失去了任何原本可以涵容的部分,學校就失去了可以更完整的機會——沒有任何事情在一開始就是成熟的;如果已經成熟,它根本不需要你們去開始。所以,要珍惜你們的開始,因為那是你們的創造,也是你們共同、共享的可能性。

不管事態如何呈現,請看到團隊/社群中所有成員背後的貢獻、努力及付出,讓一種自然的景仰、尊重與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你會慶幸自己遇到這樣一群多麼與眾不同的人,能夠一起工作、一起憂苦、一起歡笑,當然也一起成長!

知道所有的遇見與交集,都有生命上更深的理由、目的與安排。包容、慶幸彼此的遇見,也深深知道:彼此是對方靈魂成長/成熟過程中的「不可或缺」——以這種「愛」的姿態,在共同的願景下融合,夢想中的團隊/社群,就在不遠處。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