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忙於筆記著、分析著、忖度著,你就是旁觀者,你用理智區隔、分離出你自己,你不再與課程一體;此時無論你多想深入,你都在課程外面——這樣的課程,頂多只能「附著」於你,無法「深入」「成為『你』」。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5年3月12日
如果課程中,老師是用生命力量在帶領著,那麼學生也必須以一種生命上的全神貫注,進入課程,才能有所收穫。
全神貫注進入課程,你將處在一種非常纖細、靈敏的狀態,你是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受體,你捕捉著現場的光線、溫濕度、集體的情緒波動,你成為了整體的氛圍,不再是你。
如果你忙於筆記著、分析著、忖度著,你就是旁觀者,你用理智區隔、分離出你自己,你不再與課程一體;此時無論你多想深入,你都在課程外面——這樣的課程,頂多只能「附著」於你,無法「深入」「成為『你』」。即便你跑遍五湖四海,聽遍講演、參與課程無數,你依然故我;實際上,課程並沒有改變你什麼。上課,重要的不是去攫取到多少知識或要點,而是在當中,你的以太與星芒被滋養、浸潤了多少,那才是能對你內、外在潛移默化的地方。所以在進入課程之前,暫時性地清空自我(ego)很重要;太強的自我會阻撓你真正的傾聽與同理。
作筆記,只是你為了對你的頭腦與荷包交代而已。事實上,所有的道理都不曾在宇宙間消失。你要做的,只是把(知道的)道理內化成你,你因此成為了道理的(個人性)權變與代言;當道理被你內化,你是道理,道理是你,你和道理是(合)一(的)——如若不是,那你和道理就各行其道,你也錯失了你與道理真正的兼容與相遇——道理因此透過你的個人性,重新賦活:道理因為你的個人性而更開闊、開展,你也會因為道理的存在而更接近生命中的真實。宇宙中的道理是全息性的存在,它存在於一切(的現象)之中,不會單單只在文字里。僅僅因為文字而失去所有,你為了這個課程,犧牲會不會太大? 文字的確可以是課程的提醒,但絕對不等於課程的唯一或全部。你需要做的,絕對不是只有文字記錄者而已,你必須成為課程的一部分:課程因為你的「在」、你的「參與」而完整,課程也因此得到你存在時可以貢獻出的質量。你讓課程獨一無二,你讓課程無法再重複它自己。
當然,在這樣的前提下,老師本身就不可以混水摸魚,要把內在心魂的力量切切實實給予出去;如此一來,學生將是老師生命歷練的延續與再生。無論如何,老師要對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更莊嚴的認識與覺知。
真正的課程從來不會因為時間上的結束而就此結束:課程會醞釀、會發酵、會勾起你內在某種確實存在卻又莫名其然的質素——真正的課程從來不會結束與完成,它會是你生命意識的擴大。如果你執著於保留或保存某些課程的斷簡殘篇,你實際上還不夠格進行學習、還不懂學習。真正的記憶,不是頭腦的記憶,而是你自我感上的延續與記憶;真正的知曉,不是頭腦的知曉,而是你內發性的知曉。不論來到你身畔的情境如何,你都有餘裕從容應付,這才是真的內化、真的成為你。
課程必須要能幫助你人性上的進化,才配稱之為「課程」。(知識的)積累雖然會讓你的身份、地位、存在看起來龐大、夠份量,卻也能讓你再也沒有走下去的力量,因為負累的確太重。唯有以自己的力量剪裁、量度課程中你的所需、所要,你才有行旅四方的開闊與自由。
錄音、錄像、錄像的數字化過程,會外在性、機械性地剪裁掉很多現場性的元素,這對真正的學習而言,會是一種消磁與催眠——那樣單調的頻率會讓人進入一種無法真正專註、卻也無法真正放鬆的假性學習或假性睡眠狀態,所以實際上你是學習、休息雙輸。過多的電磁干擾會讓人置身於焦躁而不得不警醒的狀態,你一直是緊繃的,無論你自不自覺。不要依賴電磁設備來幫助學習,因為那會弱化你人性的靈敏與清醒,以過度強化的機械性、效率性;之後的你,反而更需要花上數倍的心力、努力,才能調整自己進入課程的節奏。
學習中,「遺忘」也很好,「遺忘」也是學習中很重要的部分,「遺忘」讓你學習取捨。學了「忘不掉」也很好,但要確定那種「忘不掉」能成為你日後更上層樓的勇氣與力量,而不是限制與束縛——要為了能更認識自己、讓自己成長、更有面對生命的力量而接觸課程,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自卑感、義務感、罪惡感來學習——所以,「參不參與課程」、「參與多少課程」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是不是已經「了解了學習」、「準備好了學習」。如果真是如此,那生命中所有的發生都會是你的學習、你的課程,也都是你的老師,所以進不進入我們世俗標準所謂的「課程」,反而一點都不重要了。
放開「『你』應該是怎樣」、「『學習』應該是怎樣」、「『課程』應該是怎樣」,你的學習狀態將更豐富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