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9歲為什麼會有危機?

另一位來自印度的資深華德福老師戴維尼克斯(David Nikias)說:「九歲孩子內在的『我』提升,要跟外在世界連結。他們體驗了分離,從合一中分離,而覺得孤單。」

編者注:我們曾經刊發過美國華德福教師Dancy的文章《9歲,自我意識覺醒》,推薦大家連起來讀這兩篇文章,應該會有不同視角的啟發。

出處: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3年8月  報道:楊潔思

原來,9歲前後,是孩子意識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關卡,稱為「9歲危機」。

一位媽媽劉麗霞分享教養經驗時說:「小時候,我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教育他,但是當他到九歲時,我就發現原來的方式行不通了,經過很大的掙扎,結果我做了一些改變。孩子十二歲青春前期以後,我再次發現我的方法行不通了,到了十三、十四歲,他進入青春期,我又發現我原來的方式行不通了。」

一句話,講述了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的變化,9歲危機似乎只是「暖身」,更大的爆發力,其實在後頭(青春期)呢!

憤怒與恐懼在滋長

但是,這個暖身,已足以讓一些家長頭痛不已了。這次,且集中談9歲危機吧。

這期間,孩子面對他們人生第一次內在危機,他的「自我」冒出來,而強烈地感知到人與我的不同,感知自己是完全獨立的存在體。

來自德國的資深華德福老師瑪汀娜艾德力(Martina Etterich)形容這些孩子「如同穿了件不太合身的新衣,身體比較物質化、人比較實際了,抱著比較批判的態度。」

他們開始要單獨面對世界,開始質疑這個世界,自然會有不安全感,進而產生對家長老師的挑戰,對很多事情質疑。

憤怒與恐懼在他們內心滋長。

他們會看到成人的不完美,而頂撞與挑戰老師及家長,並企圖透過這些叛逆行為,重新確認身邊成人值得信賴,再與他們建立新的連結。

三個年級需求不一

「三年級的孩子離開天堂(兒童的夢幻狀態),來到實際的生活,並積極入世。」瑪汀娜老師說。

因此,她說,與真實生活相關的活動,如編織紡織、食物(農耕、準備食物、烹飪)、建房子、建造工具與樂器等,都是適合三年級孩子的活動。

以孩子的發展來看,一年級的孩子還帶有些許夢幻情結,適合聽有快樂結尾的童話故事;二年級的孩子則適合自然的故事或傳說,強調人的質量,如勇氣;而來到三年級,他們由於要「入世」,因此,適合聽創世紀故事,這時候,講給他們聽的故事,已不必要有快樂的結尾。

不同年齡層教養各異

教養孩子其實不太難,只要我們了解人類如何成長,我們便知道要如何教養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另一位來自印度的資深華德福老師戴維尼克斯(David Nikias)說:「九歲孩子內在的『我』提升,要跟外在世界連結。他們體驗了分離,從合一中分離,而覺得孤單。」

一般上,九歲以下的孩子,還是處於「人我合一」的狀態,不太覺察自己是與爸媽兄弟姐妹不同,是獨立的個體。

而來到九歲,或九歲前後半年,他的自我/內我長出來,開始覺察人我的不同,而倍覺孤單,也覺得對世界失去掌控。

「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是分離的,他們不了解這個世界,所以,我們重新介紹他們認識這個世界。例如我們講解為什麼有人住這樣的房子、吃這樣的食物、穿這樣的衣服。這讓他們重新有一些掌控。」戴維尼克斯說。

戴維尼克斯是美術老師,他會教三年級的學生一些基本的繪畫技術,例如在濕水彩中如何控制水,讓孩子的心,通過繪畫,重拾一些「有所掌控」的安全感。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