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她感受到清潔過程充滿著愛,現在她真正理解了清潔的意義。
演講人: Linda Thomas 英文筆記:張筱葉(未經演講人審核)
講座時間: 2011年5月18日 地點:英國芒特康復村
琳達(Linda)在南非長大,現住在德國,她是一位專業清潔工,已經有20多年的經驗。她出版過一本關於清潔的書,在華德福的圈子裡被譽為「清潔女王」。她有一個清潔工作團隊,受邀到世界各地做清潔和舉辦工作坊。
清潔不是清潔過去,而是為新的未來創造空間。
琳達開始做清潔工,起源於她想掙錢送2個孩子上華德福學校。做了一段時間後,她感受到做清潔工的身份危機,人們對清潔工比較冷漠,有些人看見她就像沒有看見似的。她覺得自己一定要生髮對清潔工作的喜愛,因為她要堅持做到孩子從學校畢業。
琳達思索怎樣才能產生對清潔的熱愛。她回憶起小時候和家人住在南非的時光,那時她不需要做家務,家裡有保姆。後來,琳達的爺爺去世,媽媽叫她和妹妹每天為奶奶鋪床,安慰奶奶。琳達記得媽媽教他們怎樣疊毯子,還要把枕頭拿到窗外,在陽光下輕輕拍打,把悲傷和眼淚拍走,再把枕頭放回原處,對著枕頭說幾句祈禱詞。這樣奶奶躺下時就會感到很舒服。她想起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心裡有一種神聖感。她想再次體會到當年的專註和摯愛。但直到幾個月後,她才開始真正熱愛清潔工作。
琳達的女兒在幼兒園裡,一天輪到她負責女兒班級的清潔。當她第一次走進衛生間,第一次看見那小小的馬桶,她感到被馬桶打動了,她個子很高,於是她就跪在地上清潔馬桶。她似乎看到她的女兒和其他孩子們使用衛生間,突然,她感受到清潔過程充滿著愛,現在她真正理解了清潔的意義。
大多數情況,我們為別人做清潔,即便我們在為自己清潔的時候,當有客人來訪時,我們幹得最起勁。清潔是對房間里住的人的關心和體貼。乾淨、整潔的房間會產生很不同的效果,敏感的人會感覺到的,因此,清潔是關心他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特殊需要人來說,這點尤其重要,他們對周圍環境比正常人更加敏感。
琳達的朋友瑪莉在康復村(Camphill)工作,一位特殊需要人托馬斯住在她朋友負責的樓里已經有20年了,她總是把托馬斯的房間保持得非常乾淨、清新。當托馬斯搬到另一個樓里住後,他很快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瑪莉去看望他,心裡感到很難過。他的房間非常臟,床也很久沒有整理過。他不能說話,這棟樓的負責人不了解他的需要。瑪莉感到有事情在托馬斯心中縈繞,在等待回應。瑪莉去找負責人,作為托馬斯的老朋友,請求容許她做些什麼。得到容許後,瑪莉把所有的傢具搬出去,把房間做了徹底、仔細的打掃,然後,把托馬斯放進浴缸里洗澡,為他換了乾淨的床單、被套、枕頭套。在乾淨的房間里,他躺在整潔舒適的床上,不久平靜的去世了。
還有其它的幾個例子。一次,琳達去康復村做清潔,當她來到一個房間,見到一位狂躁的特殊需要人彼得,2位工作人員要成天陪伴他,他們告訴琳達,彼得已經有兩個晚上沒有睡覺了。琳達站在房間里仔細打量周圍,很快她感覺到有一種很強的抵抗力,她在床底下發現了厚厚的灰塵,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灰塵,毛茸茸的,感覺好像在移動。她認真打掃了整個房間,還跪在地上打掃床底下,隨著清潔接近尾聲,她感到房間的抵抗力在衰減。正當她打掃完畢,退到門口時,突然聽到一聲大吼,只見彼得擺脫2位工作人員,向門口奔跑過來,邊跑邊脫衣服和鞋子,進入房間越過琳達,倒在床上立刻就睡著了。他一動不動,連續睡了22個小時。當房間被打掃乾淨,變得舒適,特殊需要人甚至從屋外就能感覺到。
還有一次,琳達用了6個小時的時間清潔一個衛生間,直到抵抗力消失,當那位行為問題很嚴重的特殊需要人用上了乾淨的衛生間後,他的行為問題大大改善了,但這樣的改變只持續了十天,因為琳達不可能長期在那裡為他打掃,而對環境的關懷和清潔是需要持續不斷去做的。
在康復村舉辦的一次培訓中,那天琳達只有空清潔衛生間里的兩個隔間,所有的特殊需要人都在這2個乾淨衛生隔間前面排成長隊,無人願意使用沒有打掃過的衛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