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多陪伴孩子」的意義

女兒邊哭邊說:「可是媽媽,我東西丟掉很難過,如果我沒有回去找,我會一直很難受,如果回去找了還找不到,我就不一定會這麼難受。「

作者:Alex  出處gigacircle網站(2014年10月25日)

身為父母,我們有幸能見證孩子從出生到成人的諸多經歷,孩子的經歷又會紀錄下我們的什麼——了解、陪伴和等待,還是嘮叨、指責和左右?如何了解、洞察孩子的心理所需,劃定適當的距離和獨立的人格界限是值得每個父母考慮的事情。

專科畢業後的那幾年,我在一家很有名的貿易公司上班,那時候的男友正在當兵。等他退伍之後,他找了個便利商店大夜班的工作,持續地打工。那時候的我很不以為然他的懶散,常常叨念他的不長進,叨念到連我都開始討厭了自己。

多年之後的我才懂那時候的他正處於剛剛退伍,所有學校學的東西全都變得模糊與生疏,那時候的他沒有自信,也還摸索不到自己未來的路,面對一個已經工作快兩年,每天自信地穿著套裝上下班的女友,他的心更慌。

那時候的我不懂他的恐慌,不知道他正在經歷人生中最迷惘的一段時光,我用著我的標準一直地壓迫著他,直到我們都倦了也累了。

多年後的我,跟另一個男人結了婚。我的老公從建築本業剛剛轉入室內設計的領域,剛剛轉業的他一直在摸索,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機會找上門。

曾經,他被朋友騙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錢。

曾經,他也為朋友做過白工。

曾經,他也為朋友籌錢保人出來。

每當遇到這樣的重大事件,被長輩知道了,總會念我「你這個老婆怎麼當的?就不會好好念念罵罵你老公?不會管好你老公嗎?」

那時候的我總會回嘴:「他在經歷的事情已經夠他受的了,這麼相信的朋友背叛他,已經夠難受了,我罵他做什麼?靜靜的陪著他熬過就好。 」

是呀!多年後的我終於知道,我的年紀比我老公年長,經歷的事情、走過的環境又比他複雜許多,我知道他將經歷什麼,我也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我可以未卜先知地一直叨念著他,我也可以事後碎碎念說:「活該,誰叫你不聽我的。」

然而,那時候的我或許已經知道了,去理解「對方正在經歷什麼」,比「我要他做什麼」更重要。我不該讓他該經歷的人生經歷中,只剩我的叨念與咒罵。

當了媽媽之後的我,常常在一旁觀察著孩子,我曾經看著剛滿兩歲的女兒在慶生會中排隊玩戳戳樂時,一直很興奮地插隊,那時候的我一句話都沒說,一直看著孩子面對別人的抗議還一頭霧水。夜晚回到家,我邊陪孩子玩邊在地板上擺積木,每個積木都有不同的人名,大家在排隊,我用積木解釋著什麼是排隊?什麼又是插隊?插隊會有哪些狀況?

我可以在當場大喊女兒「要排隊」,也可以動手拉著孩子去後面排,但是,那是「我要孩子怎麼做」。事實上,孩子正在經歷自己行為造成別人抗議的過程,我讓孩子走完整個過程,也在這過程中看到孩子的難處,回到家後用一種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懂得。

這樣的狀況常常發生,當我希望孩子乾乾淨淨的不要弄髒新衣服,而她卻看著雨停後的沙坑眼神發亮時,我該想的是「我要她乾乾淨淨的」 ,還是我要尊重她「正在擁有對一樣事情產生興趣的快樂」?

當她哭倒在遊樂場門口時,我想的該是「我要你趕快給我回家」,還是陪著孩子一起度過「正在面對自己心中那捨不得又玩不夠的情緒」?

當孩子拒絕學習的時候,我該想的是「那貴森森的學費不要浪費」,還是陪著孩子度過「面對學習的困難」?

當逛夜市,孩子討抱時,我想的是「這麼大了還要抱」,還是理解孩子想要「跟大人一樣高度看夜市商品,而不是一直看別人腳底」的心情?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但是哦,我想請教的是,媽媽已經很不舒服了,陪伴孩子與其一起經歷的心是有,但是力不足了,還需要勉強媽媽自己么?自己都沒有照顧好自己,如何來面對孩子呢?身與心不可分裂的呀……我非常非常的困惑,希望哪位聰慧的同仁能幫忙解惑,謝謝哦!

  2. 2

    《一個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長》本文讀後感

    正如「懂的愛自己的人,才能去愛他人」一樣,一個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長。在這裡,第一個陪伴可以理解成愛,第二個陪伴則是本文作者所提到的觀察、同在。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若不然,那表現出來的愛和陪伴都是一種假象,是刻意或者只能流於表面;因為父母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其背後的意義。

    一個自身狀態不好,生活失了節奏的父母,遇到孩子出現跟自己較勁的情況(比如作者舉例說到的尋找丟失物品的事件),一種可能是根本不會去弄明白孩子的真實想法,而採取強硬的辦法,比如直接拖到車裡拉回去。另外一種可能是極不情願的帶孩子回頭去找,而耐心塞滿了委屈。

    這兩種,前者傷了孩子,後者傷了父母。而兩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和生命。

    所以,我覺得父母自身的狀態,對於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愛孩子絕對不是「有了孩子,就沒有了自己」,那樣終究會累。最好的辦法,是活出自己,然後孩子會在你身邊看不到的地方成長,從你身上汲取愛和力量。

    而陪伴的要義,絕對不是誰為誰付出,而是兩個生命共同成長。

    最後,提示一點,讀完本文,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媽媽的自身的成長狀態是很好的呢?這才是她能做出後面選擇的基礎。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