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五歲八個月的某一天,天氣很冷,孩子跟朋友們已經玩了一整個下午,我在寒風中吹了一天的風,看著孩子們開心地玩著,我的腰已經酸到幾乎無法站立,擤鼻涕的手也沒停過,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們願意回家了,我打電話請老公開車來接我們回家。
我帶著開心的女兒拖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慢慢地走一段路。我走得很慢,因為每一步對我來說都伴隨著痛楚,好不容易走到了約定地點,正準備打電話請老公把車開過來時,女兒從口袋中拿出一個玩具小粉盒,一打開發現裡面玩具粉撲不見了,她開始焦急地翻自己的口袋跟包包,然後放聲大哭了起來。
她哭得很傷心,我放下了電話,緊緊地擁抱著孩子,女兒一直哭「不見了,不見了,我有收好呀!「
我抱著孩子說:「東西不見了,一定很難過吧,媽媽懂」。我緊緊地抱著孩子,聽著她大聲的哭泣著。
過了一段時間,女兒繼續哭著,邊哭邊啜泣的說:「媽媽,我下次還要去買。」
我明知故問的抱著她問:「這是哪裡買的?」
女兒哭著說:「東京的扭蛋機。」
原本想讓女兒知難而退的我,一言不發地抱著孩子,我還在想要不要說「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去東京投扭蛋了」,女兒卻說:「媽媽下次我要再去買,可是現在可以陪我回去找嗎?」
那時候的我看著天早已黑透,寒流來的天氣中連空氣都是冰的,我想著剛剛好不容易走完的那段路,想著老公車子暫停在附近等著我們,而我的腰酸痛到很難受,女兒哭得滿臉是淚,我卻有止不住的鼻水,那時候的我好想強迫著孩子「馬上就給我上車回家。」那時候的我也很想說「不過是扭蛋機的玩具」、「你的玩具這麼多,或許,一下子就不愛了」,甚至很想把從小被對待的語言搬出來「活該,誰叫你不保管好。」
只是,那個當下,我懂孩子正在經歷「丟掉一件心愛的東西」的難受,我只能陪著孩子一起度過那樣的心情,而不讓自己的感覺與怒氣來添亂。我抱著孩子委婉地說:「媽媽有點累了,天很黑了,我們可以先回家嗎?」
女兒邊哭邊說:「可是媽媽,我東西丟掉很難過,如果我沒有回去找,我會一直很難受,如果回去找了還找不到,我就不一定會這麼難受。「
孩子的這一段話,我聽懂了,「東西丟了我很難過,不過我想儘力去找,即使沒找到,也儘力了。」我的女兒在求一個「儘力」、求一個「無憾」,即使那個東西對我來說渺小到不值得一顧。
聽到孩子這麼說,我拿起了電話請老公繼續等著,而我繼續拖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帶著女兒蹣跚地走回剛剛共游的地點。我們才剛剛走回去,還沒走的同學夥伴一看到女兒回去後,全部衝過來關心:「怎麼了?」,「東西忘了帶嗎?」
女兒拿起了她的玩具粉盒,邊啜泣邊說她丟了哪兩個零件,孩子們都看過那個零件,大人卻不是很懂,儘管如此,大人孩子都在諾大的黑暗廣場中幫忙找著。小珊說:「太黑了,看不到。」於是她整個人趴在地上找。兩歲三個月的小慧把正在吃的蛋糕交到媽媽的手上,也學著趴在地上找。
看著朋友們這樣幫她找著,女兒的心情平復了大半。過沒多久小慧媽媽找到了兩個很奇怪的小東西,想問看看女兒是不是她遺失的零件,那跟我小拇指指甲片一樣大小的零件,剛剛好放入玩具粉盒時,大家都開心地笑了。
女兒開心地謝謝大家,滿足地跟著我又走了一段路回去。一坐上車,女兒開心地告訴她的父親,她如何儘力地找回她的玩具,朋友跟大人又如何地幫忙。孩子說得眉飛色舞,我卻已經整個人癱坐在后座,怎麼也動彈不得。
一直到了隔天,我才找回我的力氣與聲音跟老公談這段經歷,老公帶點責備的語氣跟我說:「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這樣搞。」我卻回答:「我可以跟別人一樣對孩子說,我要你馬上上車回家,可是,我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什麼,因為我知道她正在經歷遺失一樣東西的痛,也要求儘力跟努力過的沒有遺憾,我懂孩子正在面對哪樣的抉擇與情緒,所以,我更要尊重她,這是她的經歷、她的人生。」
是呀!這是孩子的人生,正因為是她的人生經歷,所以不該充滿我的思維與碎念。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又一段的經歷結合而成。現在的我,不管是當媽媽、當女兒,還是當一個老婆,我開始慢慢地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我看待的不是「我要你做什麼?」而是真正地用心觀察,真正的去體認——
你,正在經歷什麼?
經歷什麼樣的情緒?
經歷什麼樣的感覺?
經歷什麼樣的人生?
現在的我終於懂得,當每個人都說,父母必須多「陪伴孩子」,我想,這個定義,不在於人在孩子身邊,不在於罵過、念過、打過,而是,當孩子在經歷他們人生的許多經歷的時候,放下自己想要孩子做什麼的主導性,默默地觀察,尊重且陪著孩子去理解、去度過。
孩子,現在的你正在經歷些什麼?
但是哦,我想請教的是,媽媽已經很不舒服了,陪伴孩子與其一起經歷的心是有,但是力不足了,還需要勉強媽媽自己么?自己都沒有照顧好自己,如何來面對孩子呢?身與心不可分裂的呀……我非常非常的困惑,希望哪位聰慧的同仁能幫忙解惑,謝謝哦!
《一個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長》本文讀後感
正如「懂的愛自己的人,才能去愛他人」一樣,一個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長。在這裡,第一個陪伴可以理解成愛,第二個陪伴則是本文作者所提到的觀察、同在。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若不然,那表現出來的愛和陪伴都是一種假象,是刻意或者只能流於表面;因為父母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其背後的意義。
一個自身狀態不好,生活失了節奏的父母,遇到孩子出現跟自己較勁的情況(比如作者舉例說到的尋找丟失物品的事件),一種可能是根本不會去弄明白孩子的真實想法,而採取強硬的辦法,比如直接拖到車裡拉回去。另外一種可能是極不情願的帶孩子回頭去找,而耐心塞滿了委屈。
這兩種,前者傷了孩子,後者傷了父母。而兩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和生命。
所以,我覺得父母自身的狀態,對於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愛孩子絕對不是「有了孩子,就沒有了自己」,那樣終究會累。最好的辦法,是活出自己,然後孩子會在你身邊看不到的地方成長,從你身上汲取愛和力量。
而陪伴的要義,絕對不是誰為誰付出,而是兩個生命共同成長。
最後,提示一點,讀完本文,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媽媽的自身的成長狀態是很好的呢?這才是她能做出後面選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