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未來的孩子——在華德福教育原則下養育的孩子

Jack 認為家庭作業和每天固定的樂器練習是徐徐灌入孩子紀律很好的方式。他認為反覆的練習常常是學會東西必要的條件。他個人認為,從四年級開始,可以逐漸給孩子作業。藉由充滿創意的家庭作業,讓孩子用整個頭腦去學習,發揮潛力。他一再呼籲父母要能夠堅持到底,儘可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看電視時,身體的代謝活動低 下,甚至比睡覺時還低。除了電視外,Jack 也懇請為人父母多花心思,讓孩子攝取澱粉、起司以外的食物,多吃健康蔬果。在第一晚演講結束前,Jack 鼓勵大家看 Parker Palmer寫的 The Courage to Teach 這本書。希望老師、父母能體會到靈性召喚的力量,經由認識、整合修練自己,引導孩子長大成人。

在第二天的座談會中,Jack 陳述的重點在如何養育一個身、心、靈健康的孩子。他鼓勵家長成立讀書會。不只是母親,父親的參與也會有很多收穫。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他任教的學校,當初被太太強迫來參加的父親們,後來非常享受讀書的聚會。經由交換父母經,彼此都會從其中學到很多。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父母自己思想的清晰度很重要。要知道什麼事父母該控制。什麼事該放手。不要一味討好小孩。例如很多擁有很多零用錢的孩子常有健康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常用金錢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 之,孩子無法控自己的衝動,要求事事都得到實時的滿足,導致身心易失衡。

養育孩子是反觀自己的學習。我們可以經由觀察孩子行為的模式(例如每天那個時間很難對付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反觀自己。善用禱告的力量,養育孩子就如同蓋一個房子,七歲以前是打地基的階段,學齡孩子時期如同在蓋房子的結構,青春期是把房子完工的時候。打地基的時候,地基要打穩,才能撐起房子。這時期父母要有耐性,花時間慢慢地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做好,孩子日後才能擁有獨立人格,頂天立地,很自在地生活在地球上。在這期間,有規律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鼓勵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獨立的感覺。做父母不用很緊張地去監聽孩子房裡發出的每個聲音。通常母子(女)連心,如有大事,母親通常會感受得到,七歲以前,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自己的心一定要放在那裡,彷佛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例如要求他們洗手時,在孩子三歲、四歲或五歲時,一定要帶著他們一起洗。孩子七歲前,不要和孩子說教、講道理。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看。為了孩子們好,父母有時必須做必要的犧牲。例如在孩子清醒的時刻,不要看電視,放棄昔日周末賴床的美好時光。隨著幼兒逐漸長大,父母慢慢地從參與者(和孩子一起活動),退到旁邊成為觀察者,不要事事都想介入干涉,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允許他們跌倒或失敗,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一條路站起來。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該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記住,哭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不能只因為他們哭,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Jack 舉了一個聽似很熟悉的例子來說明父母很容易放棄原則。例如一歲多的小孩吵著要吃香蕉。母親堅持一陣後,孩子哭得更大聲,母親從開始的和顏悅色說:「親愛的,現在快吃晚飯了,不能吃香蕉」,到屈服於頑固的孩子,被吵煩了說:「好了,就此一次,下不為例。」於其中,我們教會孩子什麼?就是只要堅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大人的原則是隨時可以改的。孩子利用我們的弱點,在公共場所,任意發脾氣。我們如果觀察到這個現象,盡量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的次數。而且 儘可能讓孩子過嚴謹有規律的生活。或許父母少了一些自由,但孩子則得到很好的滋養。

Jack 提到「愛」在家庭中就如同太陽照進房子里般地溫暖。夫妻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孩子便能感受到家中的溫馨。晚餐最好大家一起吃。很多研究指出,全家在一起吃 晚餐的家庭,孩子青春期懷孕的機率小很多。因為許多青春期孩子在下午三點到六點時易惹麻煩。同時全家一起共進晚餐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也通常較成功。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合作地擺碗筷,準備晚餐,互相傾聽對方的說話,都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現今大都會繁忙的生活,很多家長回家的時間極晚,全家一起吃早餐也是另 一種變通的辦法。

他提醒為人父母,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少說多聽多看。盡量減少孩子坐在車上的時間,因為那對孩子是很大的刺激。多鼓勵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園藝工作,在郊外散步,花時間在大自然中,會感受到很強的治癒力。

有聽眾問到如何讓孩子容易入睡。他的建議是送孩子入睡一定要有一定的儀式程序,並且要慢慢來。這些程序必須是令孩子喜愛而且有意義的。例如把房子的燈光弄暗,營造睡覺的氣氛,點燃蠟燭,讓孩子從活躍於外在的世界慢慢地進入內心寧靜世界而漸漸地睡著。

孩提時代的第二個階段是上學後。這個階段通常沒有那麼波濤洶湧。在這時期,孩子慢慢地平穩前進。這個階段,孩子的感情世界慢慢地建立起來,父母的情緒,感覺 和孩子的互動,這些感受都會織成孩子的感情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父母很容易地揚起聲音,催促孩子,氣極敗壞地趕著孩子做這做那。我們要學會如何事先 計劃,儘可能不要匆匆忙忙。這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有後果的觀念。告訴他們事情的先後順序,比如可以要求他們收好玩具再吃飯(如七歲以前,通常要和他們一 起收)。開始賦予他們一些責任,比如負責清桌子。孩子在七歲後,應會自己鋪床,東西放回原位,衣服披在椅背上而不是放在地上,外套要掛起來。如果我們自己 在生活中總是匆匆忙忙,孩子很難養成好習慣,我們很難成為好的父母親。育兒的過程,需要自己的靈魂,在一個好的情境下,體認自己在罪惡感,焦慮和憂慮下的 張力,冷靜地選擇該做的事,堅持下來。

孩子有時會碰到困境,但困境有時會讓免疫力增強,而且獨立性也被培養出來。孩子面臨九歲的改變時,有更強烈的自我感覺出現,挑戰父母、師長給的界限,變得比較難以對付。男孩子更熱衷於肢體活動,甚至常用肢體碰撞表達他們的感覺。因為男孩女孩大腦發育有些 不同,男孩較不善表達情緒,而且眼睛似乎很容易錯過他們要找的東西。男孩喜好競爭,比較容易有犯罪的傾向,進入監牢。現代社會流失愈來愈多需要男人的工作 (如農耕)。男孩的智力發展較女孩慢,至少落後半年。過早逼男孩學習讓他們早早就放棄學校。讓男孩們重拾信心是很重要的。每月一期的 Atlantic 雜誌有一篇文章「The End of Men」討論美國近幾十年來,女性抬頭,男性逐漸沒落。Jon Krakauer 的 Where Men Win Glory一書,平時我們對 Alpha Males 的討論,幫我們了解男、女孩成長過程不同,父母得用略有不同的方法去養育他們。

手機會危害孩子的情緒,如小孩有手機,最好每晚都要把它收起來。九歲後,可以教小孩因果關係,「想想後果」。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情緒化。 如果此時小孩不愛聽說教,把後果寫在卡片給他看。他犯錯時,指指卡片,堅持執行你的原則。久了他們會知道你是認真的,反而會敬重父母。一個壞習慣,至少需 要十七天才能改過來。所以父母要有耐性。如果孩子口氣不好,可以告訴他,「我很有興趣聽你說話,但我希望你用良好的態度說」。如果你讓一個十歲的小孩,可 以隨便出口對父母說:「我恨你」,那請問你,他青春期你怎麼對付他?孩子在家比在學校有較多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要他們遵守一定的紀律。如果我們給 予孩子們太多零用錢,而縱容他們粗魯地對父母,我們教了他們什麼?父母必須堅守自己的位子,不被孩子左右。如果你的小孩在朋友面前對你很不尊重,你可以讓 他知道。你可以讓他體會一下他在自己朋友面前不被尊重的感覺。如果需要糾正孩子,最好私底下進行,較有效果。

今日的孩子,活動太多,太多的 play dates。Jack 反對在周日下完課後還有 play date。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沒有足夠靜下來的時間。學校已經用掉孩子們很多精力,他們實在不需要額外的課後活動。現今很多父母怕失去孩子的愛,答應小孩所有的要求,其實是害了他們。很多孩子在下課時,把外套、書包一股腦地丟給來接他們的父母,要他們拿,這種不尊重的行為應被糾正。

華德福的課程,在孩子九歲後,有很大不同。科學、地理、有關世界的課程逐漸被引進。孩子十二歲後,會進入另一階段。這時可以開始問他們在想什麼?在七至十四歲這個孩提的第二階段,生活的紀律和常規還是要繼續維持。

孩子進入第三階段-青春期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生理上的跡象(不用太早),男孩十二歲後,女孩也許早些,可以和他們談性教育。十二至十四歲的孩子,因荷爾蒙的改變,情緒起伏很大,如同翻山越嶺 。青春期的孩子,一個個變得很愛和父母爭辯,有自己的想法。你會覺得家裡出了一個大律師,什麼事都要辯。但在這時,父母還是要堅守原則,比如宵禁(十二點 以前要回到家)。在這階段,為人父母常常不會感覺很好(因孩子愛唱反調,大發脾氣等)。但你知道自己做對的事,不要太在乎他們的情緒反應,當你可能還在擔 心他們是否真被你堅持的原則下心裡受傷時,他們早就笑嘻嘻地做下面一件事了。Jack 說他以前規定他的兒子絕不準在大人不在時,帶女朋友回家。兒子反問他:「爸,你不信任我嗎?」他說:「我當然信任你。我相信你和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樣,都會做你們想做的事」。為了保護小孩不做出驚人舉動,他規定孩子不可在車上超過二人時,開車越州界去探險。父母該在小孩很有可能因衝動做錯事前,豎起柵欄, 避免他們日後的遺憾。

座談會在家長的心神領會中結束。希望這位過來人的智慧,讓我們的育兒旅程走得更順暢。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