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疫情反思】恐懼大流行(以愛為解藥)

能促進健康的教育一定是整體、全觀的,而且是一個過程,不只是一些片斷碎屑(評量、學科、分數、技能、分別開來的不同經驗等)的聚合。教育是生長、變化之道,教育越是整合、充滿意義,其效果就越健康。這不代表快樂就好。我希望人們真的都從學習和成長中感受到樂趣,但是痛苦和有時面對的巨大困難也是這個過程中必要的一部份。重要的是生命——完全的神聖、豐富的多樣——還有在生命之中的人類和所有其他眾生。而為了體會生命的豐盛,死亡也是必要的。

*** 本文尚有續篇<以愛為葯(在恐懼盛行的世界裡)> ***

作者:本詰敏(Benjamin Cherry)
中譯:陳脩平
配圖:Liane Collot d’Herbois(1907-1999)<大天使邁開爾> (Archangel Michael)
原刊:New View 2020夏季號

今日真正大流行的是恐懼。而多數人鼓動、驅策的那股力量——或「病毒」——是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這是現代的問題,其根源在於我們不由自主地從完全物質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整體存在——包含人類。現代科學在過去數個世紀綻放絢爛奪目的耀眼光芒,我們現在正睜眼直視著在它旁側的陰暗面[注1]。

十九世紀偉大的德國學者、哲學家、作曲家及文字藝術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少數幾位敢於徹底追究物質主義心智思維的思想家之一,他以精確的認知與勇氣直探物質主義邏輯最終帶來的結果,那會是一個缺乏意義也沒有道德的世界,這個思考歷程也使他自己完全陷於精神崩潰[注2]。今日,少有人像他那麼勇敢,但這並不妨礙這樣的世界范形持續深刻地影響人們的心智、情緒以及社會和身體健康。

另一個二十世紀的偉大心靈維克多‧弗蘭克醫師(Dr Viktor Frankl),他是少數奧許維茲集中營的倖存者,而且從那樣極端苛刻的經驗中磨練出比之前更堅強的內在,他書寫怎樣的力量帶領人發現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已在全球暢銷一千兩百萬本[注3]。在那樣由憎恨、疾病與死亡圍繞下的處境,生命的意義被極度剝除,弗蘭克醫師以其驚人的能力做到了尼採在他較為「正常」的生活中所達不到的,他做了什麼?他以自身的自由意志改變了自己的內在!現代物質主義在其跌宕到最深沉的低點時,在那樣可怖的存在虛無中,弗蘭克醫師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時刻中、在一個又一個最微小的細節里,開創出生存的意義。

華德福教育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轉化恐懼為愛,並以此協助孩童在未來的人生中能更堅韌地對抗現今各種削弱生存意義的力量,我帶著謙虛做出如此陳述,深知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教師要能夠如此療愈這個時代,是基於他們看待人類身體、心魂還有靈性組成的圖像,這是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開創的人智學靈性科學所提供的圖像,施泰納與前述的尼采及弗蘭克醫師的生存年代互有重疊[注4]。不過,這個關於人類的圖像必須真實地活在每一位教師心中,並且在有意識的生活中,透過每日反省個人的經驗(無論是美好的或恐怖的),才能保持這個圖像生氣蓬勃。

在英語里,「整全」(wholesome)和「健康」(healthy)這兩個字的意義相近。療愈就是再度回到「完整」(whole)的過程,重新整合碎裂分散以及失去功能的部份。並且也連結一個人存有之中較為入世的那個層次,以及更高層、能夠持續發展和成長的那部份能力。

人智學對人類現今樣貌以及可能成為的圖像,把我們與整個演化和整個宇宙連結在一起,就像小宇宙在大宇宙里一樣。我們會在其中找到與許多古老文化的自然相應,把人類置放在天和地之間的中間領域。但人智學的深度和細微遠甚於此,因為它和現代科學的實務相同,是由完全清醒意識的方法里誕生出來的,然而,人智學並不限縮自己只去尋求物質性的詮釋。就像科學裡的每一個學門一樣,人智學也需要隨著人類的演化而持續精進、演繹。

這種活生生的、科學的、藝術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看待現實的圖像能夠帶來療愈的力量,使我們認識自身的健全。人智學也強調自我發動的道德發展,這是一個挑戰,正如弗蘭克醫師在其著作中鮮明的闡述,特別是在遭遇痛苦、失落和死亡時,我們為自己的生命所注入的意義會帶來療愈的力量。歷史中包含大量這種在艱困時刻出現人類勇氣的故事,我的經驗是,孩童及青少年深深吸吮這些故事的精髓,於是加強了他們自己的健康以及內在對生命的肯定與承諾。在這個脈絡下看待疾病便有了不同的樣貌。就像蛤蠣里的沙礫會變成珍珠,困境也會喚醒我們內在的新生力量。

思考、感受與內在圖像的力量

上個世紀另一本暢銷書《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注5]也提到許多此種自我療愈的故事,有些是個人的奮鬥,有些則有旁人的堅定支持。但是我想問各位:這真的是大腦改變了它自己,就像新的神經迴路在大腦中出現嗎?還是人類無形的意志參與其中,透過旁人的堅毅與愛,加上患者本身日復一日地鍛練身體和心智,難道不是這些為大腦帶來了新生嗎?

那些與疾病共生或是克服了疾病的人們,可以見證人類心魂中這種非物質力量的真實性。這些人可以給其他人寶貴的一課。但只要恐懼超越了愛,也壓過勇氣、願力和不可摧折的信念,那麼一個人的內在力量就會凋萎、潰散而去。透過深思這個真相,我們就能認識人心中保有的圖像是具有力量的,它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而作為教師,這樣的事實給予我們更多可能性,去幫助幼童和青少年發展出帶來健康的內在圖像,為不一樣的未來奠下基礎。

讓我們對照一下透過每天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新聞,強力推銷給人們的心智圖像,這些資訊內容告訴世人:「專家」比我們自己更知道我們的身體和內心的狀況。這樣的觀念並不鼓勵人們為自己的內在健康或對他人的照顧負起責任,而是要求人們接受對疾病的單一解釋,還有最終接受單一療方。

這個想法的根據為何?基本上,它把疾病想像為一個「物件」!我們活在一個不只是充滿恐懼的世界,而且也是碎裂成斷片的世界,每一小部份就像組成機器的零件一樣,都是「物件」。即便一個病毒,雖然不可思議地微小,卻被人們描繪為某種巨大的蜘蛛狀或武器一般的圖像,幾乎散發著金屬般光澤的「東西」出現在我們熒幕上、新聞里。若我還是個小孩,我晚上的惡夢裡會出現這個「物件」,我毫不懷疑很多小孩正在為這樣的夢魘所苦。

這能幫助人們更健康嗎?我不認為。但事情還不僅止於此。就像在戰爭中,一個「武器物件」被用來消滅另一個「武器物件」,人們當然也把這些「物件」的集合體稱為敵人,冋樣地,現在發明的藥物也是一個「物件」,它由不明確的多種化學物質混合而成,我們稱之為疫苗,它被當作掃除病毒物件的終極武器,這些病毒攻佔我們身體領域裡的細胞和心智[注6]!

請不要把這段話當成是對疫苗的批評。疫苗作為一個聰明的概念,我們甚至可說那是個有機的概念,因為,其背後的原則是在血液里注入微量的疾病本身的元素,以此去讓身體產生自然的對抗過程。這其實與本文所談的一致。但是,如同傳統智慧深刻認知到的:凡事端賴我們著手進行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道」)。那麼我們可以問,健康的疫苗之道為何?

首先,在現今這個人們神志清明、個體化意識的時代,我們必須有把握地了解到底注入我們血液中的成份是什麼,還有它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目前,關於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都還很模糊。我們是否也可以問為什麼是這個做法,而且只有這個做法能回應目前全球危機的解答?在這些問題背後,我們或許也可以潛入更加陰暗面的問題,去思考我們是否信任那些強行推銷這個對策的人們?他們是否誠信正直?他們是誰?在哪裡?

關於其他有助於激起人體抵抗力的做法又如何呢?在今日這種「一個解方,遍行全球」的思維之下,它們都被貶為「假消息」和「偽科學」?親愛的讀者們,永恆不懈的探求精神如今安在?那可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啊!療愈的藝術又該向何處尋?這個藝術才能讓我們健康地安身在現世,這個人類歷史中徹底不安與挑戰的時代!

我們也要謹記,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的身體和心智里,而人類的身心在過去數個世代以來,早已因為受到污染、輻射、壓力與大自然的分隔而弱化,影響我們身心健全的還包括有意識或無意識之際吸收了普遍慣行的世界觀,認為人類就是一具生物機器。就像其他的「物件」,一台機器本身是不帶有意義或認同的。而且機器本身當然無法療愈它自己。它的存在也是孤零零地,與其他「物件」分離開來的。這是人類正在付出的代價,我們把所有的科學雞蛋都放在物質主義這一個籃子里,排除了其多許多立基於真實全觀科學典範的「另類、替代」研究。

我們的科學把每一個部份的細節研究詳盡,累積可觀的成就,但我們卻身陷巨大的險境,與整體失去連結。如果說健康就是與「整體」的連結,那麼我們可以說現代人生活在一種久病無醫的氛圍中、毫無意義的分離與隔閡中。而這種機械式圖像在我們的存有深處激起了恐懼。諷刺的是,恐懼會引人走上恐懼所指的方向,恐懼會讓所恐懼的事情成真!

Gaspare Traversi (1722 – 1770) <檢傷>

物質文化及其影響

所謂的第四波革命以極快的速度朝向我們湧上來,其核心概念很明顯地聚焦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我們的世界不是早已被太多的「東西」塞住,幾乎要窒息了嗎?在這樣的世界裡,連出生、童年、老化、生命本身以及死亡,更別提身、心、靈等層次的愉悅和痛苦,所有這些都被視為化學作用、電磁能量或神經元的活動,我們要不是去刺激它們,要不就是要去壓抑它們[注7]。我們能不能停下腳步,沉思一下這樣難以遏抑地、永無止境地物化思維,帶來了什麼樣的破壞?而我們的生命品質又從中獲益多少呢?

能促進健康的教育一定是整體、全觀的,而且是一個過程,不只是一些片斷碎屑(評量、學科、分數、技能、分別開來的不同經驗等)的聚合。教育是生長、變化之道,教育越是整合、充滿意義,其效果就越健康。這不代表快樂就好。我希望人們真的都從學習和成長中感受到樂趣,但是痛苦和有時面對的巨大困難也是這個過程中必要的一部份。重要的是生命——完全的神聖、豐富的多樣——還有在生命之中的人類和所有其他眾生。而為了體會生命的豐盛,死亡也是必要的。

由衛星和電網所輻射出來的電磁波密度越來越高,今日,越來越多孩子帶著恐懼降生。這是一連串問題的根源,包括行為面、社會面,與過敏相關的情況,還有情緒、心理及生理上的種種挑戰。青少年階段也越來越被視作一個可怕的問題,甚至是一個病,是要被調整和矯正的,人們並不把青少年視作一個巨大的轉化歷程,一個人幾乎徹頭徹尾、在所有層次上都蛻變了。恐懼使人無力和失能,而愛能促成任何事,使所有事情都完整。

與其想著我們何時能回到幾個月前的那個世界,不如去體認正是我們生活(和死亡)的方式——包含決定了這些方式的所有心態——造成了這次的全球疫情。無論新冠肺炎(COVID-19)的直接來源為何,它都屬於人類在過去數個世紀中所創造出來的這個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已經走到盡頭了。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我們的思考與生活方式的產物。這是我們現代人類自身的映照、反影。這幅圖像並不美好。但正是在這樣直面自己的可怕陰暗面時,才會把我們震醒,帶來真正的變革。這是我們希望的生活嗎?這就是做人之道嗎?什麼是人?這場疫病喚起這些問題並要求我們去面對。

在研究這個事件並與人交流我的看法時,我發現許多人與我有相同的感受。就是現在,這個走向內省的時刻,大家體認到思考的力量可以克服空間甚至時間的距離,人們也認識到心的力量可以把無數人或其他存有連結在療愈的領域中,無論人與人之間多麼不同,也無論那些存有此刻在地球上或是在靈性世界。人性陷落在恐懼和道德不確定之中,在這陰霾里、在其背後、在其之上的還有高聳入雲霄的人類可能性。但是,這個可能性只有透過我們的作為才能化為現實。

在這些背後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由我們自由意志所創造的愛的新境界嗎?不只是停留在自私層次的愛己,而是在這充滿苦難和危險的年代裡,把愛提升到純粹光亮、充份意識到目的性的層次上。愛是一股真實的力量,當我們與自身存有的健全整體建立連結之際,愛帶來療愈。這份連結也包含廣大、無所不包的整體人類存有。

文中備註

  • [1] 原註:我大膽地說,這樣的情形不可能出現在千年之前,因為那時人們與生和死的關係和現今的狀況極為不同。那時人們對待疾病與健康的方式也很不同。
  • [2] 原註: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是一位極富於靈性又高度具有才華的人,他最廣為人知的主張或許是他說上帝已死。
  • [3] 原註: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 1905-1997)是醫生也是心理學者,勤於筆耕,著有多部專書和許多文章,此處所指的著作是《活出意義來》(光啟文化),另一版本為《向生命說Yes!》(啟示出版)。
  • [4] 原註: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開創的人智學靈性科學在實務上的應用包含華德福教育、人智醫學、生機互動農法及其他許多不同的領域。他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多產的作家、演講者、教學者、藝術家,並且也務實地採取了許多行動。
  • [5] 譯註:《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由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所著,原著2007年出版,中文版2008年由遠流出版。
  • [6] 原註:我知道這樣的敍述會令許多讀者感到刺耳,但當前的情勢正在對成千上萬的人類生命和生活造成極端嚴重的影響。有時,生命以突兀的方式搖醒我們,那是未來在快速移動,朝著我們的現在而來,那就是一次劇烈的搖晃、喚醒!
  • [7] 原註:在這方面的另一個例子是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暢銷書(中文版:人類三部曲,天下出版)。他是一位傑出、有創意、博覽群書的知識分子,他的書寫完全碰觸到當代世界議題,他能夠質疑每一件事,只除了達爾文式的物質主義偏見以及我們當代的科學典範。在現代科學裡,是什麼阻擋了我們認清事實與理論有何不同?這是否是我們的教育所造成的直接結果?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