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爸媽說回去過年的時候,我就在心裡打算著一些事情了:既要顧及孩子的健康成長,又要讓老人家高興。」
撰文:王奎丁
原載:彩蝶計劃
作者簡介
今年帶娃回我爸媽家過年,好讓他們和他們一直惦念的小外孫好好獃一段時間,享享天倫之樂。
在跟爸媽說回去過年的時候,我就在心裡打算著一些事情了:既要顧及孩子的健康成長,又要讓老人家高興。
到買好火車票的時候,我已經清晰第一件事情了,帶娃回家過年前,先和老爸老媽約法三章:
一、絕對不允許給娃吃外面買的零食和水果;
二、不能主動給娃吃肉;
三、只能和娃說家鄉話。
當然啰,這是我的腹稿。腹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自己心裡對這些事情清晰得不行,就是這樣的,沒得商量,我是娃他媽,在這些事情上,我是權威。但是,跟他們說的時候,自然是「臨場發揮」了。
要說清晰,是怎麼個清晰呢?
第一條,不給吃零食。先不說添加劑之類的了,只說白糖。絕大多數的零食都含有白糖、白砂糖。在治療教育課程中,我們的老師特彆強調,在孩子的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避免讓孩子食用含白糖的食物,因為白糖會弱化細胞的免疫功能。
那吃一點總該沒大事吧?今年年初我們搬家時,臨時住朋友的地方,在廚房的桌面上放有一包糖,娃好奇就拿起來玩,娃他爸就剝了一顆給他吃,事後他也是說,吃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後來,我們就發現了,當別人遞給他糖時,他就都會要,如果我們不給,他就會鬧一番,這對我們和孩子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拉扯和消耗。這之前,他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別人給他,他也是不會吃的。
再就是,作為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了近十年的人,我實在太清楚,保護好孩子的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意味著什麼了。對於事物正確而深入的認知,依賴的就是這些基礎感覺能力的精微度。
那還包含水果,這是怎麼回事?水果這一條,我是後來加上的。今年中秋買的橘子給我的印象實在太深了,那幾個橘子,從中秋買回來放到了立冬後,仍然「聲色不動」地在那裡,買回來時啥樣,放到立冬後還是啥樣,現在的水果都這麼有能耐了呀,簡直上天了,想想心裡都有點發毛,算了,還是遠離為好。還有就是懷寶寶的那年,特別想吃水果,從外面買了桃子回來,那鮮嫩鮮嫩的桃子,我就咬了一口,再不想咬第二口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那剩下的桃子就放在那裡,再後來,它們長出了一堆黑色的毛毛的東西。我自己知道,自然生長的蔬菜水果,放久只會變干,不會變爛。這樣的話,外面買來的水果就算了吧,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
但是,過年過節總是需要些好吃的零食和水果來滿足下,開心下的呀。那自然是有的,我做嘛。當媽之後,真是生生地練就十八般武藝。如果說,想要發展和提高什麼生活技能,當媽絕對是個最好的起點。當媽,你會發現,你不知從哪裡得來的神力,要給娃做個啥,就算你沒有任何經驗,你也能整出來,而且全家歡喜,當然最歡喜的是娃。
關於做好吃的,我們的老祖宗真是下足了功夫在裡面,其中的技藝和智慧,就像東海龍王寶庫里的珍寶一樣多,不去傳承下來,真是太可惜了。並且,取其一兩樣,估計就夠做媽的用了。
首先是糖,古人夏做醋、冬熬糖,用的是與天時合一而行的智慧。飴糖熬好後,晾著,冬天氣溫低,它自然就凝固了。在裡面加上花生之類的乾果,攪和後,盛起來自然冷卻,就可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糖了。
再就是餅,喏,這麼多餅模等著被派上用場呢。這些有著文化符號的餅印模,光看看玩玩,心裡也都美滋滋的了,更別說用它們做出具有祝福意義的節日點心了。
至於水果,當然可以從自然農法的農場買啦。
這些東西,既可以給娃吃,也是拿來孝敬老爸老媽的好東西,親戚朋友來,就是與他們分享我們家的味道,「只此一家,絕無雷同」,嘿嘿。
第二條,關於吃肉,我不是因為信仰,也不是因為中醫或人智醫學的什麼說法,而是,我自己身體的明顯體會:素食,氣是清的,肉食,氣是濁的。濁的氣,並不利於幼小孩子的生命體發展。我們家絕大數時候素食,我們從不主動給孩子吃肉。有時候,大人想吃一點肉,餐桌上有,他自己要拿來吃,我們也不阻止,只是觀察,發現他只是嘗個新鮮而已,就跟嘗別的新種類菜沒啥區別。
但是,有段時間他是嚷嚷著要吃肉的,不是因為他自己真的要吃,而是他讀出了我的內在。那段時間,一開始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想吃肉,並且每次吃了之後都想吐,如此反覆,後來有朋友問到,我才恍然明白過來:以前住北京的時候,生活很安定,吃的菜自己種,糧食從自然農法農場買,吃到的都是真正的食物,而搬家折騰的這一年多來,很多時候都吃不到自己種的菜,而是去鎮上集市買的,米面也是勉強能從自然農法農場買到,當吃不到真正的食物達到一定限度,我就想吃各種東西,什麼垃圾食品,什麼肉類,都想吃。意識到這一點時,自己地里入秋種的菜也長起來了,終於可以吃上自己種的菜了,於是基本上不去外面買菜了,米面也很注意及時從自然農法農場補充,慢慢地,自己身心又恢復了平衡,一餐即使只有簡單的一飯一菜,也吃得身心滿足。然後,就再也沒有聽見過娃嚷嚷要吃肉。
所以,吃東西不單是個身體需要,更是心靈需要。孩子幼小時,宜以清凈的真食物養其元氣、正氣。
第三條,說家鄉話這個事情。我和我的先生都是「離鄉背井」的人,對於我們來說,故鄉只能是一個念想,終究是回不去的了,而方言是我們的孩子能與我們的長輩,以及家鄉的那片土地維繫的唯一方式,如若這一根微弱的帶子都斷了,如何尋根尋祖,想到這點不禁淚濕眼眶。做為我們這一代,身心已是夠漂泊的了,到了他們那一代也不知會怎樣,不管怎樣吧,能維繫的我們還是要儘力去做的。
並且,我自己研究民間童謠和故事,很清楚方言里蘊含著多少活潑有生命力的東西,很清楚裡面蘊含著多麼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難得有一個完全的家鄉話的環境,怎麼可以錯過呢。
而且,幼小孩子對於語言的感受力,比大人強多了,即使他聽不懂具體說什麼,但是他是能感受到說話人想表達的。
清楚了這些,我給我爸撥通了電話,在撥通電話前,我用我的家鄉話教娃喊「外公」,小傢伙一下就會了。好,撥通了電話,娃喊「外公」,我就問我爸「吃完飯了嗎?」(這是我們父女倆多年來最深情的電話問候語)呱啦呱啦家常完畢,我說:
「爸,我帶小如意回家過年,有三件事情想和你還有媽先說說。」
「說吧。」
「第一件,不要給小如意吃零食……」
「你小時候我也不給你吃零食呀,而且,我也觀察到,我們村那些用白糖做粑的人,後代都比較笨……」
「還有水果……」
「蘋果、甘蔗也不行啊。」
「是啊,我們在這邊也都只是給他吃飯吃菜,如果給他吃外面買的水果,他就不好好吃飯了呢。」
「恩,好。」
「還有不要給他專門熬肉湯、燉肉、喂肉給他吃……」
「這些,你們自己做主就可以啦。」
「第三件,你和我媽只和他說我們的白話就行……」
「好啊,我們在家說普通話也感到很彆扭……」
(小傢伙在旁聽我和我爸用家鄉話聊天,在那樂得不行。)
我爸:「小如意笑得那麼開心呀。」
我:「是啊,他聽你說話笑的。」
我爸:「就這三件事啦?」
(聽語氣,感情是:就這三件事了吧,其他的,我們愛咋疼愛咋寵小如意都行,對不對?)
我:「是,就這三件。」
掛完電話,回想起這些年,我和先生結婚沒讓家裡出一分錢,所有的事情都我們自己操辦;家裡有什麼困難事情,我們都是立即幫忙支持,並且都起到很大作用;我生娃也是沒讓老人家操心過,更別說操勞……所以,老人家對於我們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很放心、很安心的。
跟老爸老媽溝通清楚了,我安心了,他們心裡也更確認了怎麼對小外孫好。
最後總結一句我自己的感嘆:自己越是獨立,越能和長輩融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