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里,月亮里画蟾蜍,太阳里画三足乌。我对孩子们说:“为什么古代人把蟾蜍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把三足乌和太阳联系起来,我还不知道。”孩子们说:“蟾蜍晚上出来,小鸟是白天出来的。”也许真的就是这样,蟾蜍是阴性的,和月亮相关,而鸟类是阳性的,和太阳有关。

撰文:2015年10月7日 首发博客

度过了将近50天的暑假,9月7日正式开学。学校举办了开学典礼,新增了一年级——山花班。我们班升为三年级——山竹班。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们开了班级家长会,正好潘凯老师来我们学校协助工作坊,我趁机邀请他来参加。他带我们体验了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律动,讲了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十分享受。

老师和家长把教室和周边的环境打扫干净,一切准备妥当,等待三年级孩子们的到来。

用目光倾听

早上的晨读,继续把去年读过的《千家诗》挑选一些再读,但这次是请欧阳老师带孩子们吟诵。欧阳老师的吟诵非常入味,不用几天的时间,课余时,我就能听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古诗。

《道德经》和《弟子规》接着读。我仍然按照钱文忠老师的《弟子规》的讲解,几乎每天都讲里面的故事。几年前我曾经在夏令营中带着孩子们读过《弟子规》,后来发现读来读去,没有一条能够督促孩子每天落实的。从此我就放弃了。这次带孩子们读《弟子规》,我同样无法保证把《弟子规》落实到生活里,但每天结合《弟子规》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想一定会渗入孩子的心里。

比如读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把钱文忠老师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鲁国有个国君去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他就派一个姓秦的臣子把这只小鹿带回去,准备晚上杀了吃。这位姓秦的臣子走在路上,发现有一只母鹿一直跟着他,而且不停地在叫。这位秦先生不忍心,他想:我们国君抓到的 这只小鹿大概是这头母鹿的孩子吧。他就把这只小鹿给放了。这位国君打完猎回来,就问这位姓秦的臣子:“我的鹿呢?”这位秦先生说:“路上有一只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所以我就私自把小鹿给放了,让它跟着自己的妈妈走了。”国君当然很生气了:“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猎,本来满怀欣喜地准备回来享受我的猎物,你竟然把我的猎物给放了。”国君随即就把这位秦先生赶出了鲁国。

一年以后,鲁国的国君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位老师,这个时候他又想到了一年前被他赶走的秦先生,就派人恭恭敬敬把他请回来。身边的人看不懂了,就问这个国君:“大王,这个人不是原来得罪过您吗?私自把您的猎物给放走了,怎么您现在又请他回来当公子的老师?这是什么道理啊?”这位国君很聪明,他说:“这个人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杀死,何况是对人呢?请这样一个心里充满爱的人来教我的儿子我才放心啊。”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对天地万物都应该如此,这样的仁爱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这个故事,第二天我们又回顾了一遍,我还提到世界上有人不忍心杀动物而选择了素食。孩子们对爱护动物的话题很感兴趣,不停地有人举手发言,他们大多说的是看到杀狗、吃狗肉的事情。我没有提倡孩子素食或少吃肉,但我说可以不吃狗肉,狗是我们的朋友。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现在读起来仍然很实用,我和孩子们说到过用别人的东西,要先问:“可以借我用一下吗?”但不可能老师说一次就对所有的孩子立即见效,需要反复提 醒。学到这段话,正好把以前说过的内容再次强化。而且《弟子规》写得更全面,用完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别人问你借东西,自己有的话,不要小气,也要借给别人。

以前我看到过一些对《弟子规》的负面评论,由于自己并没有认真阅读领会,觉得那些批评是有道理的。比如说《弟子规》是文化垃圾,内容陈旧不堪思想腐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甚至有人断言:“《弟子规》就是奴性教育。”

当我成为小学老师,当我认真读完钱文忠老师的讲解,我觉得不仅孩子要学,家长也需要学。我从来没有强制孩子必须按照《弟子规》里的要求做到,但学过《弟子规》和没有学过,是会有差别的。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的诵读、讲解《弟子规》,我相信浇灌了孩子内心善良的种子。

有人以为:“《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这样的推论本身就犯了逻辑错误,学习《弟子规》和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理性的力量不是截然对立的,《弟子规》的拥护者钱文忠老师就是一位有着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理性的力量的人。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所进行的公民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有:心中有他人、以德报怨、热爱劳动、善良仁爱、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心中有他人的具体含义是:“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 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利于你周围的人。”《弟子规》的各项要求,背后的主要用意也是为他人着想。如何培养父辈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十不准”,如不准在大家劳动时自己闲呆,不准嘲笑老年人、妇女,不准同老人、成年人争吵,不准因自己没有某种东西而表示出不满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教育细则和《弟子规》非常相近,看来道德的基本要求,无论中外都是相通的。

结合《弟子规》的学习,我向家长提出近期需要配合的事宜:

一、八点准时到达学校大门口。学校是八点二十上课,我们班提前了十分钟。通常八点十五开始小练习,八点二十五至八点五十五读书,然后是十五分钟的分享、安静、每日的颂词,约九点十分到楼下跑步、晨圈、锻炼,回教室喝水、吹笛子,大约九点四十开始阅读课文,学习今天的生字。十点十分下课。

二、如何到别人家做客。比如先敲门,见到长辈要问好。不要大声吵闹,未经同意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不能主动要东西吃,玩好别人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这里归纳的几项,主要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的内容。孩子们通常会说:“某某到我家玩,都不收拾,我妈叫我收拾。”“某某到我家玩,告诉他小点声,有人在睡觉,他还是大声说话。”被提到的孩子也总是那二、三位。

三、主动向老师或家长问好。问好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学校每天早上有值日老师在门口迎接孩子,据值日老师反映,有些孩子故意回避老师的握手和问候。也有的孩子,老师向他问候时,他的眼睛看着别处。

我还把金波的诗《用目光倾听》变成填空题,做完后让孩子们读:

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

听别人说话也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当我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

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真诚地生活,她慈爱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