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孩子咬人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在本质上感受着自己与世界一体,没有你、我之分──你就是我,你也在我之内──所以孩子并不感受到自己咬到别人,因为都是自己,当无法有切身/切肤之痛,孩子就不会停止咬人;庆幸的是,这时期的孩子远比成人更容易同感/共感着环境,当孩子看到什么痛苦,内在也会深深共振在痛苦之中,借由孩子共感着其他的痛苦来收敛自己。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24年9月23日

零到七岁的孩子模仿环境、活出/活成环境;当孩子咬人成性,要去留意生活里,孩子被谁咬过?谁会时不时偷咬一下孩子?

稚年的孩子皮肤幼嫩,常会引发一些(婆婆妈妈型的)成人想入非非,动不动就伸手乱捏、张口乱咬着孩子,即便孩子与自己陌生……当环境里,成人咬人不分亲疏、轻重(你下手/下口的“轻”已是孩子皮肉上的“重”),孩子当然也会如此,以为“咬人”是关爱的表现。

〔举例说明:台湾有一种长辈-老人的恶趣,会张口在孩子小小的手臂上印上一环齿痕(和口水),说是送给孩子的一只手表,把肉麻当有趣。〕

孩子被自己的家庭背景养成,而父母、家人却往往看不到/看不见自己如何形成孩子的环境,但父母、家人却又正是孩子最重要、贴身的家庭背景……孩子会拥有父母-家庭所有的疾病/病态,显性或隐性。

不过,三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学步儿)当被情绪(如:恐惧、生气、沮丧……)覆没、被感官过度刺激、或有萌齿的痒感/痛感,就容易咬人;被其他孩子咬了之后,也会互咬;但三到四岁以后,孩子开始能沟通自己的需要,会开始不再咬人。

〔补充说明:当幼稚园出现了一个咬人的孩子,“咬人”会像疫病一样,很快让园所里的孩子们咬成一片。〕

〔举例说明:当觉得自己有可能受伤的时候,孩子有时会以“咬人”替代“打架”来自卫。〕

当咬人事件发生,不要口头劝戒/训斥/警告孩子,诉诸孩子的理智与道德,因为这时期的孩子还没有理智与道德、也还没能理智与道德;但却镇定、不惊慌、不过度反应地带着咬人的孩子直接/当面看到被咬孩子的疼痛、瘀伤与泪水,不去躲避,反而诉诸孩子心的感情──让孩子看到因为自己受伤的其他孩子,如何因痛苦而扭曲自己的表情、暂缓/残废自己的行动;带着孩子看着成人怎样仔细清洁、处理被害孩子的伤口,甚至让孩子亲自清洁、处理,让孩子明白自己必须为自己任性做出的事情善后。

〔补充说明一:人犯下过错当下的动物性反射通常是“(随即)逃避”。〕

〔补充说明二:人自己的口水对自己的伤口有治愈力,但别人的口水却可能对自己的伤口致命,特别是对方带着攻击性的敌意之时。〕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在本质上感受着自己与世界一体,没有你、我之分──你就是我,你也在我之内──所以孩子并不感受到自己咬到别人,因为都是自己,当无法有切身/切肤之痛,孩子就不会停止咬人;庆幸的是,这时期的孩子远比成人更容易同感/共感着环境,当孩子看到什么痛苦,内在也会深深共振在痛苦之中,借由孩子共感着其他的痛苦来收敛自己。

〔补充说明:不要低估孩子的感受,任何事件年幼的孩子都能敏锐地察觉成人内在正发生着什么!言语/解释只是外在的多余。〕

〔举例说明:在咬人事件发生后,不必要求受害/遭殃的孩子们镇定,而是自己冷静、自若(但绝对不要假装);当自己不慌张,孩子们的慌张也会慢慢平息。(当教师冷静不下来,就无法让孩子冷静下来。)〕

观察孩子,孩子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发动自己咬人?有人抢他的玩具吗?有人推挤他吗?还是要博取你的注意(特别是你忙着照顾其他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哭泣、咆哮、跺脚时,特别注意着孩子,防止孩子的情绪演变成咬人。

孩子是错误的环境、错误的关系忠实的照妖镜:当什么已经成为孩子的自然/惯性/根深蒂固,就得从环境-关系里探究原因。

孩子行为偏差,是因为父母/家长构成了孩子错误的环境,而父母/家长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错误、更不认为自己有错;要求错误的所在、错误的源起(父母/家长)来协助纠正孩子,实在为难/难为了父母/家长,除非父母/家长带着意识,愿意超越与改变自己,否则再怎么教育依旧“故我/固我”。

〔补充说明:孩子如实地反映着家庭与父母,没有避讳与隐瞒。〕

外归因/归咎于外很容易,但却无济于事,先反求自己:我是否曾对着孩子大呼小叫?──对幼儿的教育是“没有言语,只有行动”,安静、迅速、确实。

〔补充说明:年幼的孩子并不会对字句(说理/命令句)好好反应,只会让情况更压抑、对峙、紧张!〕

〔举例说明一:让体能充沛、精力无限的孩子手里永远有活儿(如:编织、针线、蜜蜡形塑)可以做,不去闲置;这样也可以适度分散孩子(未爆发)的攻击性。〕

〔举例说明二:可以就近活动在破坏性/攻击性强的孩子身边,双手坚定地压住孩子的肩膀或正坐/站立/跟随在孩子背后,让孩子知道你无时无刻地陪伴着他们。〕

〔举例说明三:当孩子不再专注、认真于手头上的工作,开始骚动/胡闹,就不发一语,平静地收回/没收孩子手上的工作,谢谢孩子(的配合),然后将工作收到孩子碰不到的高处,迅速、平静;当孩子还在怔愣之中,带领孩子切换到另外的工作情境里头──快速提供另外的可能,不去向孩子解释什么、告诉孩子什么,却让孩子看到你的决心与认真。〕

身为教师,不要过度聚焦于(咬人)问题本身,而是聚焦在我如何对待孩子:我如何才能对孩子、对家庭实现必须/必要的示范?什么是我对其他生命-存在的责任感?我在许多为人处世上是否避重就轻?什么是我与世界-自然的关系?我如何爱护?如何敬重?……当成人虚伪,孩子就会失去对生命的相信。

〔补充说明一:对年纪非常小(特别是爬行期或刚脱离爬行期不久)的孩子,“咬”是一种向外的探索/摸索、自己另外的手脚,因为嘴巴是最方便、替代的手与触摸──孩子用嘴巴尝出、咬出也长出自己的世界。〕

〔补充说明二:当我愿意敬重、不去亲狎,自然不会轻易进犯/侵犯任何人的存在;这样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到孩子之中,如果自己被孩子非常信赖。〕

〔举例说明:让孩子练习照顾种子、小苗、土地──让孩子看到大地/泥土是种子、植物、石头、蠕虫、甲虫等的家/归宿,不再只是生硬、冰冷、充满距离感的泥土──帮助孩子的意志力量走向手脚/四肢,不再滞留成头颅上嘴巴/唇齿/口腔的攻击与欲望。〕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和世界一起、不曾分离/脱离,所以教师也必须充分参与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不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向孩子身教出自己对世界-自然的敬爱,孤独有时,聚合有时……

〔补充说明一:文化里,我向孩子传导着什么?又革新著什么?也许我有所推翻、有所修正,但我心意于让孩子能够真正未来。〕

〔补充说明二:让孩子活在自己该在的童年/年龄里,不要让小学教育科目向下染指、转轨、分流、延伸到幼儿保育里……当大学向下到高中、高中向下到国中、国中向下到小学、小学向下到幼托,整个教育就背叛了孩子的状态、生态与年龄!〕

〔补充说明三:有时年纪稍大孩子的“咬”是要试探对方的反击,确立自己的边界/界线。〕

“韵律(感)”是孩子纪律/规律的基础:当家庭有良好的生活节奏,孩子就不容易因不舒服哭闹、耍脾气,能帮助孩子在园表现稳定。

〔补充说明一:无论父母在哪里,孩子都会感到满足,因为孩子要的不多,无非是父母陪伴在自己身旁。〕

〔补充说明二:不要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自己-成人的“以为”与“欲望”,因为购物(可以减少必需品、降低采购的频率,毕竟养育需要父母很多层面与程度的牺牲)/旅行/郊游/玩伴团体/不合其时的游戏都会打乱孩子内在的韵律感……在对孩子做出任何安排之前,先扪心自问:我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我的需要/虚荣?我的决定会让孩子更好还是更糟?我希望孩子长成怎样的成人?如果我知道自己正对着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就不要妥协、让步;如果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因为别的父母也这样做,自己还不清楚当中的原理与意义,就搁置、放弃……在重要的事项上勇毅、坚强,彻底保护好孩子;真正的“爱”里,眼光会长远到孩子的一生──感官上过度刺激会让孩子行为反常!家庭最需要的是为孩子营造平和、宁静、温柔的空间,让孩子好好“时间”。〕

〔补充说明三:让自己下审慎、困难的决定,而不是受欢迎的决定:孩子之所以成为你的孩子,不是要让你取悦他们,而是要让你(学会)捍卫他们!〕

〔举例说明一:“好好睡觉”、“短暂而安静的步行/散步”远比“去购物中心”、“远距/长途旅行”更能稳定孩子。〕 

〔举例说明二:双亲(特别是母亲)的幸福感能直接连动孩子:如果母亲感到自己被生活困住,不妨带着孩子在相对宁静、自然的情境里散步,因为妳的“坐困”也会被孩子模仿、吸收。〕

教育不是要孩子缩短童年、放弃童年,教育是让孩子以自己的步调在生命上探索、徐行。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